豬小袋纖毛蟲病

豬小袋纖毛蟲病

豬小袋纖毛蟲病是由纖毛蟲綱小袋蟲科的結腸小袋纖毛蟲(Balantidium coli)寄生於豬和人大腸(主要是結腸)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輕度感染時,豬無異常表現,嚴重感染時有腸炎等症狀,甚至可導致死亡。

基本介紹

  • 別名:豬小袋纖毛蟲病
  • 多發群體:豬和人
  • 常見症狀:腸炎等
  • 類型:寄生蟲病
病原形態,生活史,致病作用與症狀,病理變化,診斷,防治,

病原形態

結腸小袋纖毛蟲在發育過程中有滋養體和包囊兩個時期。
滋養體
呈橢圓形,大小變異很大,一般長50~200μm,寬30~100μm。體表有許多纖毛,沿斜線排列成行,纖毛作規律性的運動,使蟲體以較快速度旋轉向前運動。蟲體前端有一胞口,與漏斗狀的胞咽相連。胞口與胞咽處亦有許多纖毛。胞口附近的纖毛運動時可將食物驅入胞口和胞咽,並在胞咽的底部積累成食物泡。食物泡裝滿後即脫離胞咽而隨內質的運動而流動。消化作用在食物泡中進行。不能消化的殘渣由蟲體後端的胞肛排出。伸縮泡有兩個:一個在蟲體中部,一個在後部,後部的伸縮泡似有一小管通向胞肛。有大、小核各一,大核大多在蟲體中央、呈腎形,小核甚小、球形,常位於大核的凹陷處。
包囊呈圓形或橢圓形,新鮮時有綠色和黃色。直徑40~60μm。囊壁較厚而透明。在新形成的包囊內,可清晰地見到滋養體在囊內活動,但不久即變成一團顆粒狀的細胞質。包囊內有核、伸縮泡、甚至食物泡。

生活史

當豬吞食了被包囊污染的飲水和飼料後,囊壁在腸內被消化,包囊內蟲體逸出變為滋養體,進入大腸寄生,以澱粉、腸壁細胞、紅細胞、白細胞、細菌等為食料。然後以橫二分裂法繁殖,即小核首先分裂,繼而大核分裂,最後胞質分開,形成兩個新個體。經過一定時期的無性繁殖後,蟲體進行有性接合生殖,然後又進行二分裂法繁殖。部分新生的滋養體在不良環境或其他因素的刺激下變圓,分泌堅韌的囊壁包圍蟲體成為包囊,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本蟲的包囊期沒有包囊內生殖,一個包囊將來只能變為一個滋養體,滋養體若隨糞便排出,也可在外界環境中形成包囊。
豬小袋纖毛蟲病
病症示意圖

致病作用與症狀

豬結腸內的小袋纖毛蟲,一般情況下為共生者,以腸內容物為食,對腸黏膜並無損害,但如宿主的消化功能紊亂或因種種原因腸黏膜有損傷時,蟲體就趁機侵入腸壁,破壞腸組織,形成潰瘍。潰瘍主要發生在結腸,其次是直腸和盲腸。常與腸道微生物協同致病。
結腸小袋纖毛蟲病的臨床症狀有下列3種類型。
1、潛在型感染動物無症狀,但成為帶蟲傳播者。主要發現在成年豬。
2、急性型多發生在幼豬,特別是斷奶後的小豬。主要表現為水樣腹瀉,混有血液。糞便中有滋養體和包囊兩種蟲體存在。病豬表現為食欲不振,渴欲增加,喜歡飲水,消瘦,糞稀如水,惡臭。被毛粗亂無光,嚴重者1~3周死亡。
3、慢性型常由急性病豬轉為慢性,表現出消化機能障礙、貧血、消瘦、脫水的症狀,發育障礙,陷於惡病質,常常死亡。

病理變化

最特徵的病變在肺、淋巴結和肝。主要表現為:全身淋巴結髓樣腫大,灰白色,切面濕潤,尤以腸系膜淋巴結最為顯著,呈繩索狀,切面外翻,多數有針尖到米粒大、灰白色或灰黃色壞死灶及各種大小出血點。肺門、肝門、頜下、胃等淋巴結腫大2~3倍;肺出血,有不同程度水腫,小葉間質增寬,小葉間質內充滿半透明膠凍樣滲出物,氣管和支氣管內有大量粘液性泡沫,有的並發肺炎;肝臟呈灰紅色,常見散在針尖大到米粒大的壞死灶;脾臟腫大,棕紅色;腎臟呈土黃色,有散在小點狀出血或壞死灶;大小腸均有出血點;心包、胸腹腔有積水;體表出現紫斑。
主要的病理組織學變化為,局灶性壞死性肝炎和淋巴結炎,非化膿性腦膜腦炎,肺水腫和間質性肺炎等。在肝壞死灶周圍的肝細胞胞漿內、肺泡上皮和單核細胞的胞漿內、淋巴竇內皮細胞和單核細胞的胞漿內,常可見有單個、成雙的或三、五、六個不等的弓形蟲呈圓形、卵圓形、弓形或新月形等不同形狀。

診斷

糞便檢查,在糞便中找到結腸小袋纖毛蟲的滋養體或包囊,結合臨床症狀,即可確診。在急性型病例,糞便中常有大量的能運動的滋養體;慢性型病例,糞中以包囊為主。檢查方法是用溫熱的生理鹽水稀釋糞便(5∶1或10∶1),過濾,吸取少量液體塗片鏡檢,也可滴加1∶1000的稀碘液,使蟲體著色,便於觀察。屍體剖檢時可刮取腸黏膜作塗片檢查。

防治

預防主要在於改善飼養管理,管好糞便,保持飼料、飲水的清潔衛生。對發病豬要及時進行隔離治療。甲硝噠唑(滅滴靈)每頭按0.25g口服,一天兩次,連用3天有效。0.1%福馬林灌腸可收到暫時的效果,蟲體在一兩天內消失,但不久再次出現。其他如土黴素、金黴素、四環素、黃連素、乙醯胂胺等也可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