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學派

豫章學派

豫章學派是由北宋南末初人稱“豫章先生”的羅從彥所創立,故稱“豫章學派”。從彥師承楊時,並從其處學習二十年,“獨得其傳”。後與楊時、弟子李侗並稱“南劍三先生”,學派以傳播楊時學說為己任,逐步形成了自己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章學派
  • 詞條類別:文學流派
  • 起源時期:北宋末南宋初
簡介,學術主張,主要著作,影響,

簡介

豫章學派是北宋末南宋初羅從彥所創立的學派。羅從彥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學者稱“豫章先生”,因稱所創學派為“豫章學派”。從彥初從吳儀學經,後師事龜山學派楊時,曾與師講《易》,至乾九四艾,楊時程頤解釋最善,從彥即碧因襲糧,前往洛陽向程頤求教。後來返歸,從揚時學習二十餘年,“獨得其傳”。與師楊時、弟子李侗並稱為“南劍三先生”。又與廖衙、陳淵為友,切磋學術。以傳播楊時學說為己任,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點的學派。
羅從彥一傳數傳弟子有:李侗朱松、朱熹、羅博文、劉嘉譽、劉世南、劉砥、劉礪等。

學術主張

豫章學派重視學道,“道可以治心,猶食之充飢,衣之禦寒”。以為周公、孔子之心使人明道,如能明道,則可深得周、孔之心。他們倡三代“五道”之治,主“寡慾”、“簡易”、“主靜”之說。認為“聖人無欲,君子寡慾,眾人多欲”,要人們據棄“多欲”,儘量作到“寡慾”以至“無欲”,持“存天理,滅人慾”的觀點。他們認為“易簡之理,天理也。”“行其所無事,篤恭而天下平”,就是“易簡”。
豫章學派為學主靜,主張“學問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從彥後入羅浮山,往往與弟子“終日相對靜坐”,認為“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在靜中體察萬物本源的”改”。他們還認為“中人之性,由於所習,見其善則習於為善,見其惡則習於為惡。習於為善,則舉世相率而為善,而不知為善之為是。”“習於為惡,則舉世相率而為惡,而不知為惡之為非。”因此,他們主張,學者應該“盡心以知性,行以盡性”,“要以名節忠義為本,有名節,則不枉道以求進;有忠義,則不固寵以欺君。”(《宋元學案》卷三十九《豫章學案》)他們還強調儒學與佛道異端不同。

主要著作

豫章學派主要著作有:羅從彥《遵堯錄》、《語孟解》、《中庸說》、《議論要語》(輯入《豫章文集》),李侗《延平答問》、《李延平先生文集》,朱松《韋齋文集》等。

影響

豫章學派對朱熹思想形成有直接影響。朱熹認為“龜山楊時)門下乾余,獨豫章能任道”。全祖望認為,羅從彥在楊門,“所學雖醇,而所得實淺,當在善人有恆之間。一傳為延平(李侗)則遙矣,再傳為晦翁(朱熹)則大矣。”(《宋元學案》卷三十九《豫章學案》)朱熹在此基礎上創立“晦翁學派”,集理學於大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