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式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Jagdpanzer TIGER/P)的前身“斐迪南”式重型坦克殲擊車從1942年11月份開始生產,由阿爾凱特公司組裝。到1943年5月12日,完成了全部90輛的生產任務。這些坦克殲擊車隨即被派往庫爾斯克前線,在突破蘇軍防禦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德國人將剩下的50輛斐迪南式都裝上了MG34型7.92毫米機槍,同時修改了一些細節,更名為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
  • 英文名稱:Panzerjäger Tiger (P)
  • 前型/級:“斐迪南”式重型坦克殲擊車
  • 研製時間:1943年2月6日
  • 服役時間:1943年5月
  • 定型時間:1942年11月
  • 國家:納粹德國
  • 產量:91 
  • 設計者:斐迪南.保時捷博士
發展沿革,研製歷程,結局現狀,技術特點,總體設計,火力系統,動力系統,防護系統,性能數據,服役事件,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歷程

波爾舍公司的VK4501(P)樣車被否決時,公司的生產線已經在生產VK4501(P)的底盤。未定型,先生產,這是戰時體制的特點。這些底盤處於不同工序階段,有的已全部完成,有的還在生產線上,共90輛。為了能充分利用這些底盤,公司的總設計師波爾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議將這些底盤改裝成重型突擊炮(坦克殲擊車)。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便特批了這一建議。隨後,波爾舍公司利用這些底盤生產出90輛重型突擊炮。在1943年2月6日的“總統會議”上,正是被命名為“斐迪南”重型突擊炮。斐迪南是波爾舍的名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希特勒對波爾舍的器重。後來又被改稱為“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即是象式坦克殲擊車的前身。

結局現狀

二戰後,世界上僅有兩輛保存完好的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其中一輛被蘇聯軍隊在庫爾斯克繳獲,現今陳列在莫斯科郊外庫賓卡博物館;而另一輛則被美軍在安齊奧繳獲,陳列在李堡陸軍軍械博物館。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布局設計
與二戰時期的大多數坦克殲擊車相比,“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很有點“另類”。例如電傳動裝置,主動輪後置,帶齒的誘導輪、後置的戰鬥室、獨特的成組縱向懸掛裝置、開始時沒裝機槍等,都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點。
內部設計
象式坦克殲擊車戰鬥全重為68噸,車全長8.14米,車體長6.8米,車寬3.38米,車高2.97米,車底距地高483毫米。成員6人:車長、炮長、駕駛員、機電員和2名裝填手。
象式坦克殲擊車車體構造象式坦克殲擊車車體構造
從總體布置上看,車體前部是駕駛室,動力室居中,車體後部為具有較大空間的戰鬥室,主動輪後置。這種總體布置有它的獨到之處。由於火炮身管較長,儘管戰鬥室已經後移,但炮口仍然超出前甲板1.22米,這一點對戰車過障礙不利。
戰鬥室頂部有車長指揮塔,車長可以站在指揮塔內,探出半個身子觀察目標和行駛路線。車體後部有1個較大的圓形艙門,乘員上下車主要通過這個艙門。

火力系統

主要武器為一門克虜伯公司製造的Pak43型88毫米加農炮,火炮全長9.2米,身管長6.35米,長徑比為71倍口徑,總重量3650千克。火炮高低射界為-8。~+14。,方向射界為左右各14。,手動操縱。炮口處有兩級炮口制退器,以減少火炮射擊時的後坐力。
該炮是當時穿甲威力最強的坦克炮之一,發射10.4千克的Pzgr.39/43 穿甲彈(APCBC-HE)時,初速1000米/秒,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30°傾斜、165毫米厚度的軋制均質裝甲板;發射7.3千克的Pzgr.40/43鎢心穿甲彈(APCR)時初速達1130米/秒,可以在相同的距離擊穿30°傾斜、193毫米厚的軋制均質裝甲板;彈藥基數55發。憑藉這門性能優異的火炮,“斐迪南”成為當時德軍威力最大的戰車,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幾乎所有的盟軍坦克。另外,“斐迪南”還攜帶有重7.65千克,可以擊穿30°傾斜、90毫米厚的軋制均質裝甲板,最大射程2000米的Gr.93/3 Hl破甲彈。炮塔頂部裝有1挺備彈600發的MG-34型7.92毫米機槍,但沒有固定的機槍座,只能由乘員探出身子射擊。
象式坦克殲擊車則增加了前機槍,機槍由無線電員操縱攻擊,最大射速達900發/分,為鏈式供彈,攜機槍彈3000發。

動力系統

發動機
原配置為兩台Porsche Typ 101 / 1的汽油發動機,配以常見的西門子舒克特500 VA的發電機,從而推動兩台西門子230千瓦的電動機。這樣的安排太過於複雜,需要精心的維護以防容易過熱的現象。雖然帶來了許多保養方面的麻煩,但它們卻提供了一個15:1的傳動比的直接驅動車輪,這樣的比例在當時是聞所未聞。然而,為了更換可靠的發動機,調換了發動機的位置,並更換兩邁巴赫HL 120 TRM 發動機(245馬力——2600轉/分)、與兩台西門子舒克特k58-8發電機組,進而讓兩個西門子電機為兩個230千瓦 1300轉後方鏈輪提供動力。
這樣的搭配在行駛中表現為:最高時速30公里/小時(19英里),20公里/小時(12英里/小時),加滿950升後持續速度150公里(95英里),功率重量比範圍為8:16馬力/噸。越野時,速度降低到10公里/小時(6英里),平均距離90公里(55英里)。
懸吊設計
象式坦克殲擊車的行動部分也很有特色。每側有6個負重輪,每2個為1組,連線2根縱向扭桿。這種成組縱向扭桿的懸掛方式很有創造性,它可以少占用車內的空間,結構也比較緊湊,缺點是動行程較小,抗衝擊的能力也要差些。
誘導輪的結構和布置也很有新意。一方面,將誘導輪的位置調得較高,有利於克服障礙物;另一方面,誘導輪製成帶齒的,十分罕見。其優點是可以防止履帶“掉鏈子”,但是,其缺點是增大了履帶的摩擦損失。

防護系統

象式坦克殲擊車的防護性能非常突出:炮塔前裝甲厚200毫米/20~25度,車體前上裝甲厚100毫米/9~12度,前下裝甲厚100毫米/30~35度,另有1層l00毫米的附加裝甲,這在當時戰車上使用的最厚的裝甲板。這個厚度保證了“斐迪南”在正面不會被任何盟軍的坦克炮擊穿。直到二戰結束,沒有1輛“斐迪南”被從正面擊穿過。它的側身和後部裝甲雖然僅厚60~80毫米,即使這樣,T-34也要抵近到500米以內才能勉強擊穿。戰鬥室頂部裝甲30毫米,車體頂部裝甲25~30毫米;車底裝甲30毫米,另有20毫米附加裝甲,具有較強的防護板,其作用是防止一些小口徑彈丸和炮彈破片卡住球形防盾。

性能數據

項目
說明
重量
6.5t(斐迪南)、7t(象式)
成員
6人(駕駛員、通訊兵、車長、炮手和2名裝填手)
引擎
2台邁巴赫 HL 120 TAM發動機
速度/公路
20~30km/h
速度/非公路
8~10km/h
里程/公路
150km
里程/非公路
90km
燃料
950升
長度
8.14米
寬度
2.97米
高度
3.38米
武器
8.8 cm Pak 43/2 L/71反坦克炮(象式多配備了一挺7.92mm MG34機槍)
彈藥
88mm炮彈50發,7.92mm機槍彈600發

服役事件

1943年5月24~25日,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上將視察了653營。騎士十字勳章得主謝皮曼上尉的1連為古德里安做了精彩的射擊表演,3連演示了如何在BⅣ遙控爆破車的伴隨下在雷場中實施機動的科目。隨後該營的全部戰車進行了1次42千米的履帶行軍,沒有1輛象式坦克殲擊車因機械故障掉隊。帶著對653營的良好印象,古德里安又於6月初觀看了了654營和第24裝甲師的協同演練。古德里安最後得出結論:象式坦克殲擊車應該集中在敵堅固防禦地帶使用,為大量的後續坦克打開突破口。
東線戰場上的象式坦克殲擊車東線戰場上的象式坦克殲擊車

總體評價

儘管象式坦克殲擊車有有許多缺點和不足,但她不失為二戰中一款極富特色的裝甲戰鬥車輛,尤其是它那獨特的電傳動裝置,遠遠走在時代的前列,其大膽的的探索精神值得稱道。“斐迪南/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確立了它應有的地位。(《重裝集結—二戰德軍坦克及變型車輛全集》評)
“象式坦克殲擊車與突擊炮並列為最強大的武器”
——德國國防軍653坦克殲擊營的一位指揮官的報告(新浪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