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兩優晚三

豐兩優晚三

豐兩優晚三是選育單位安徽省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用品種豐39S×豐恢3號選育而成的水稻品種。 2009年7月28日經第二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定通過,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09021。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豐兩優晚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稻屬
  • :稻
國審稻2009021,皖審稻2010023,新品種權信息,

國審稻2009021

特徵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09.8天,比對照金優207短1.1天。株型略散,葉色濃綠、穗層欠整齊,熟期轉色一般,芽鞘、葉鞘綠色,稃尖無色、無芒,每畝有效穗數18.3萬穗,株高107.4厘米,穗長23.6厘米,每穗總粒數173.8粒,結實率80.0%,千粒重23.4克。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5.2級,穗瘟損失率最高7級;白葉枯病9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5.0%,長寬比3.1,堊白粒率20%,堊白度2.4%,膠稠度60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3.6%,達到國家《優質稻穀》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熟晚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6.44千克,比對照金優207增產5.93%(極顯著);2008年續試,平均畝產528.14千克,比對照金優207增產8.32%(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7.29千克,比對照金優207增產7.14%,增產點比例84.5%;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7.63千克,比對照金優207增產4.44%。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採取旱育秧或濕潤育秧,培育多櫱壯秧。2.移栽:秧齡25-30天移栽,中上等肥力田塊,栽插規格16.7厘米×20.0厘米,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塊適當增加密度。 3.肥水管理:每畝施用純氮12-14千克、五氧化二磷10千克、氧化鉀10千克,氮肥施用原則為前重、中控、後補,基肥60%、追肥20%、穗肥20%;科學管水,採取“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櫱、深水抽穗、後期乾乾濕濕”的灌溉方式,每畝達到20萬苗時及時排水曬田。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褐飛虱、稻曲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熟期適中,產量高,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米質優。適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及安徽長江以南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皖審稻2010023

2010年安徽審定,編號:皖稻2010023
品種來源:豐39S(來源於以廣占63S為材料,用離子束誘變處理,經5年7代育成)×豐恢3號(來源於FR90-05/明恢63//FR99-03///先恢207/馬壩小占)
主要特徵特性:2007年、2008年兩年區試結果表明,株高104厘米左右,畝有效穗21萬左右,穗總粒數162粒左右,結實率81%左右,千粒重23克左右,全生育期117天左右,與對照品種(協優92)相仿。
抗性表現: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鑑定,2007年抗白葉枯病(抗性3級)、抗稻瘟病(抗性3級);2008年中抗白葉枯病(抗性5級)、中抗稻瘟病(抗性5級)。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07年米質達部標4級,2008年米質達部標3級。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7年區試畝產550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6.72%(極顯著);2008年區試畝產546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52%(極顯著)。2009年生產試驗畝產516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0.2%。
適宜推廣區域:沿江區和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在不同栽培條件下,豐兩優晚三抗性、品質、產量和生育期等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豐兩優晚三在推廣地區的示範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豐兩優晚三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熱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新品種權信息

申請日:2010/9/10
申請號:20100758.8
申請公告日:2011/3/1
申請公告號:CNA007123E
授權日:2015/11/1
品種權號:CNA20100758.8
授權公告日:2015/11/1
授權公告號:CNA005718G
培育人:徐繼萍;張國良;蔣繼武;汪華春
品種權(申請)人: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權(申請)
本申請品種是以豐39S為母本,以豐恢3號為父本配組雜交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