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鑽心蟲

豇豆鑽心蟲

成蟲體長4.5—5.6mm,寬3.3—3.8mm,頭部全黑色,少數個體頭基部具淺色短縱紋,詠淺黃色,長達後胸端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豇豆鑽心蟲
  • :動物界
  • : 節肢動物門
  • : 昆蟲綱
  • 學科:生命科學
基本信息,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二星蝽
拉丁學名:Eysacoris guttiger (Thunb.)
別稱: 豇豆野螟、豆莢野螟、豆莢螟、豆螟蛾、大豆螟蛾
目: 半翅目
科: 蝽科
分布: 北起黑龍江,南至台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東臨濱海,西至內蒙古、寧夏、甘肅,折入四川、西藏。

簡介

豇豆莢螟屬鱗翅目、螟蛾科,俗稱豇豆鑽心蟲、豆野螟、大豆卷葉螟等。全國均有分布,主要為害豇豆及其他豆科植物。

形態特徵

觸角淺黃褐色,具5節。前胸背板側角短,背板的服區黑斑前緣可達前胸背板的前緣,小盾片末端多無明顯的錨形淺色斑,在小盾片基角具2個黃白光滑的小圓斑。胸部腹面污白色,密布黑色點刻,腹部腹面黑色,節間明顯,氣門黑褐色。足淡褐色,密布黑色小點刻。
卵:橢圓形,扁平,表面具六角形網狀紋,約0.6×0.4毫米,初產時淡黃綠色,後變淡黃色,有光澤。
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體長約18毫米,體黃綠色,頭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後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個,排列成2排,前列4個較大,各具2根剛毛,後列2個較小無剛毛;腹部各節背面具同樣毛片6個,但各自只1根剛毛。
蛹:外被白色薄繭絲,體長11~13毫米,黃褐色,複眼紅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可見到成蟲前翅的透明斑。

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隱藏在植株的隱蔽處,偶爾見之,趨光性較弱,以夜間活動為主。成蟲壽命7~12天不等,卵散產或多粒產,平均每雌產卵80左右粒,大部分卵產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蟲蛀入花蕾危害,可在花蕾中取食一直到老熟幼蟲,然後脫落化蛹,或被害花瓣粘在豆莢頂部或脫落粘在豆莢上,蛀入豆莢繼續危害,幼蟲有轉花、莢為害的習性。老熟幼蟲落地化蛹。3齡幼蟲開始排出大量的糞便,若遇雨天容易引起腐爛。
鑽心蟲是豇豆生長中的大敵,鑽心蟲蛀食豇豆的蕾、花和嫩莢,造成嚴重落蕾、落花和落莢。中後期,幼蟲鑽入豇豆莢內蛀食豆粒並排出糞便,咬傷豆莢,使傷口黏濕發臭,豆莢畸形,降低食用性。

防治

防治鑽心蟲除重點抓好農業防治外,生長期應以農藥防治為主。
1、微生物農藥防治。以微生物農藥Bt 乳劑、白僵菌等噴防,殺蟲效果好,又無污染,無毒害。可於二齡幼蟲盛期噴施Bt乳劑300倍液,或白僵菌300倍液。要噴勻噴細,植株各個部位都要噴到。共噴2次,間隔7-8天。微生物農藥勿與化學殺蟲劑混用。
2、化學農藥防治。可用21%增效氰馬乳劑5000倍液,或2.50%敵殺死3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4000倍液,或60% 敵馬乳油1000倍液等噴治。一般從豇豆現蕾開始,每隔7-8天噴藥1次,可控制危害。在豇豆成蟲盛期用敵敵畏熏防,效果亦好。方法是:以50%敵敵畏150克與25千克細土混勻,於中午氣溫較高時撒在田面,熏殺成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