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娘兒

豆娘兒

豆娘兒,於昆蟲綱蜻蜓目束翅亞目,體型比蜻蜓小,但不是蜻蜓。部分地區稱之為豆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豆娘兒
  • 拉丁學名:Damselfly
  • 別稱:豆娘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外貌特徵
豆娘是一種顏色鮮艷的食肉昆蟲,豆娘身體細長,複眼發達生於頭兩側,咀嚼式口器,觸角剛毛狀,前後翅形狀相似,翅脈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與蜻蜓同屬蜻蛉目,與蜻蜓不同點在於豆娘歇息時翅膀伸長疊在一起,且豆娘的四個翅膀幾乎一樣大小,而蜻蜓的兩個後翅膀稍長並且比兩個前翅膀寬。 體型大多數比蜻蜓要小,最小的豆娘體長為1.5cm,最大者可以到6-7cm。由於豆娘的體態優美、顏色鮮艷,且其翅膀顏色多變。

棲息環境

豆娘的成蟲一般習慣在稚蟲水蠆)棲息的水域附近活動、覓食、求偶、產卵。而由於種類的差異,豆娘有的習慣棲息於流水性的溪流、山溝、田溝,或靜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澤、水窪、水田等水域中。有些喜歡棲息在水流湍急的河流小溪里。整體而言,台灣豆娘中的幽蟌科、珈蟌科全都出現在流水水域,細蟌科則大部分出現在靜水水域,琵蟌科則在兩種水域皆可見芳蹤。一般體型較大的豆娘喜歡停歇在水流湍急的小溪里小的則比較喜歡在淨水流域中。多活動在多草的溝渠邊,國內大多涵蓋此類環境的地方均有其蹤跡。在坦尚尼亞三蘭港也能常見於此物種,可見其並非單一成長在溫帶氣候區內。
豆娘成蟲的身軀看起來十分纖弱,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但豆娘是肉食性昆蟲。它們擅長捕食空中的小飛蟲,不過由於體型較小、飛行速度較慢,因此豆娘主要是以體型微小的蚊、蠅和蚜蟲介殼蟲木虱飛虱、搖蚊……等昆蟲為主食,偶爾也會發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運氣好的人,說不定還有機會見到餓慌的同種豆娘發生同門相殘的難得景象。(大豆娘偶爾會捕食小豆娘)大的蜻蜓會捕食豆娘。
豆娘)大的蜻蜓會捕食豆娘。
卵形
豆娘
豆娘的卵一般產在水中,因為多數雌蟲習慣停在水邊石塊、雜物上,甚至還有的豆娘會把卵產在水中植物的莖葉當中。孵化期與蜻蜓相似。
稚蟲期(通稱水蠆)
豆娘的稚蟲期,則和蜻蜓差不多。豆娘的稚蟲生長於水中,身體側扁長形,尾端有葉片狀的尾腮,具有呼吸與運動的功能。隱匿於水草或石塊縫隙。以水中的小動物為食。辨認豆娘稚蟲,其最明顯的特徵是下唇特化成的捕獲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缽的乞食者,因此鄉間常戲稱之為“水乞丐”。其實它和蜻蜓的稚蟲外型上頗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蟲身軀粗壯,腹末無尾鰓而是以直腸鰓呼吸;豆娘的稚蟲,身軀細長,腹末具有三片尾鰓。
成蟲
豆娘成蟲常在水域附近活動,山川溪流甚或湖畔塘沼是豆娘成蟲的活動地點。
成蟲大多在有水有草的水域附近活動,飛翔能力較弱;
繁殖
在水邊見到“豆娘點水”,是因為雌豆娘和大部分的蜻蜓一樣,亦是以點水的方式產卵,一般產於水中;有些則在水草中用產卵器把卵注入到浸沒在水草或者植物的莖內。有些則順著水草,游到浸沒水
一對豆娘在交配時擺出了心型造型
草的水下用產卵器把卵注入到莖幹內。由於豆娘水蠆生活於水中,因此多數雌蟲習慣停在水邊石塊、雜物上,短腹幽蟌。和蜻蜓一樣,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位於雄性的腹部,而雌性豆娘的生殖器官則位於尾部末端,所以交配的時候,雌性豆娘為了使它的生殖器官到達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所以它會用彎曲的腹部彎到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以利於交配。
蜻蜓
前言
蜻蛉目(統稱為蜻蛉)目前在全世界有29個科近5800種。在分類學上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有翅亞綱、外生翅群中的一目,目前蜻蛉目被分為三個亞目:均翅亞目(豆娘)、間翅亞目(昔蜻蛉:目前全世界只有一科一屬兩種記錄,僅分別分布於日本及喜馬拉雅山區附近)、及不均翅亞目(蜻蜓)。
蜻蜓的活動範圍包括:蜻蜓會在水域附近活動。如池塘、湖泊、水田、溪流、沼澤、水坑、苔蘚地等等。春夏數量種類最多,雨量多的地方如北部,東北部立於蜻蜓生存。
蜻蜓的構造
蜻蛉目的分類
台灣的蜻蛉目分為均翅亞目及不均翅亞目兩大類。均翅亞目即我們俗稱的豆娘,而不均翅亞目就是我們常稱的蜻蜓。
均翅亞目均翅亞目由字面解釋即可得知:其前後翅的大小、形狀是較平均的,差異並不大。此大類即是我們俗稱的豆娘,在台灣有9科35種之多。
不均翅亞目不均翅亞目由字面可知:它們的前後翅大小、形狀是有相當差異的。此大類即是我們常稱的蜻蜓,在台灣有5科99種之多。
蜻蜓與豆娘的分辨
雖然豆娘與蜻蜓外型酷似,但仔細一瞧,仍可分辨兩者間的差異。體型纖細的豆娘,棲息時,習慣將它那兩對大小、形狀相同的翅膀,合併疊豎於體背上。而蜻蜓較粗壯些,它那兩對大小不一的翅膀,休息時,則展開平伸於身體兩側。且蜻蜓的飛行速度可是一流,有別於慢慢低飛的豆娘。
蜻蜓和豆娘的分辨,可以下列各項簡易分辨之:
1停棲的方式 2眼睛的距離 3腹部的形式 4翅膀的形狀
停棲的方式
蜻蜓
蜻蜓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平展在身體的兩側。
豆娘
一般豆娘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合起來直立於背上。但有部分種類仍會將翅膀展開置於身體兩側,如同蜻蜓一樣。
眼睛的距離
蜻蜓
蜻蜓的複眼大部分是彼此相連或只有小距離的分開。
豆娘
豆娘的兩眼有相當大距離的分開,形狀如同啞鈴一般。
腹部的形狀
蜻蜓
蜻蜓的腹部形狀較為扁平,也較粗。
豆娘
豆娘的腹部形狀較為細瘦,呈圓棍棒狀。
翅膀的形狀
蜻蜓
屬不均翅亞目的蜻蜓,其前後翅形狀大小不同,差異甚大。
豆娘
屬均翅亞目的豆娘,其前後翅形狀大小近似,差異甚小。
生活環境
蜻蛉目的稚蟲是典型的水棲性昆蟲,所以羽化為成蟲後的蜻蛉目成員,其棲息環境和水仍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種類的蜻蛉目成員均有不同類型的生活水域。
生活環境大致可分為:(A)池沼型(B)流水型。
另有較特殊的樹穴蜻蜓則習慣在陰暗環境中的 樹洞、竹筒或人工積水容器中產卵繁殖
(A) 池沼型
(合歡山) (台中縣石岡鄉)
(苗栗華陶窯)
(B) 流水型
(食水嵙溪) (大甲溪)
蜻蜓的一生
生活史
一般生活為卵期→稚蟲期→(羽化)成蟲期。因蜻蜓不具蛹期的昆蟲我們稱它為不完全半態,而蜻蜓的稚蟲期是在水域度過,故昆蟲學家又稱蜻蜓為「半形變態」的昆蟲。
一、卵期:蜻蜓的卵因不同種類而在外型有所不同,從 圓形、橢圓形到圓形都有,剛產下卵的卵有淡黃色、米黃色、淡褐色以及淡藍色等,通常經過24小時卵顏色會變深變黑在夏季通常只需6-10天即可孵化,少數蜻蜓會以卵來越冬。
(一)蜻蜓科、勾蜓科、春蜓科常用點水方式產卵,有的會連續點水,一次產下三至五粒或二、三十粒卵,有的則是先將卵堆積在蜻蜓點水~產卵尾端,然後再點水把一、二百粒卵全部排出沉入水中。
(二)晏蜓科蜻蜓習慣停在水生植物、水邊青苔或泥土產卵,一次一粒連續慢慢的將卵產入植物莖幹或泥土、青苔細縫中。
(三)少數蜻蜓還會將尾端卵團空投入水中(目前台灣還沒正式記錄過)。
二、稚蟲期:
蜻蜓幼蟲稱水蠆(水乞丐)蜻蜓的卵在剛孵時有一特殊的型態,六隻腳、頭部都跟身體縮在一起,像只沒腳小蝦米一樣,不怎麼活動,稱這階段為「前稚蟲期」。
這一階段非常的短少則三、五秒,多則兩、三分鐘,前稚蟲的背部就會裂開,第一齡稚蟲就蛻皮而出不久它會慢慢的將頭及六隻腳伸展開來自由活動,蜻蜓稚蟲隨著種類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齡期,從8~16個齡期都有,整個稚蟲其所需時間依照不同種類及季節而有所不同,從一個月到三、四年都有,至目前為止所知台灣的蜻蜓稚蟲都是水棲昆蟲,尚無發現陸棲性種類。水蠆在水中如何活動呢?水蠆靠腹部內直腸鰓呼吸水中容氧,因此會藉著從尾端緩慢吸水、排水來呼吸,平常除六隻腳可供爬行之外在緊急時刻則會則會將腹部所吸的水向後噴出,所產生的作用力會帶動它們向前快速移動以達避敵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蠆為了避天敵以及捕食獵物,體色跟環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種保護色。棲息於溪流蜻蜓幼蟲主要以蜉蝣稚蟲、石蠅稚蟲、搖蚊等雙翅目幼蟲以及一些小魚為食,棲息於靜水域的種類則主要以蝌蚪、小型蝦類、小魚、水蚤、體型較小的蜻蛉稚蟲、仰泳樁、孑孓、搖蚊等雙翅目幼蟲為主食。稚蟲天敵則是鳥類、大型雜食性魚類、紅華娘、負子蟲、龍虱等。
三、成蟲期(羽化):
水蠆經過多次蛻皮,成長到終齡稚蟲,可以看到期胸部會有明顯的翅芽,這是與其他齡期稚蟲的一個簡單的區別方法。通常蜻蜓的終齡稚蟲會在羽化前幾個小時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枯枝、植物葉子、石塊、圍牆、橋墩等物體都可供蜻蜓穩定攀爬以進行羽化,據目前所知大多數蜻蜓於夜晚羽 化,少部分蜻蜓成員在清晨羽化。剛羽化的成蟲通常體色很淡,翅膀很薄且有強烈金屬反光,等過一天之後,成蟲體色就會加深,翅膀也會變硬且沒有明顯反光,未成熟的成蟲要經一些日子才會變成
剛羽化的蜻蜓
熟,少則十日內,多則一、兩個月以上,從未成熟到成熟過程外部型態上都會有差異,而且絕大都數蜻蜓的雌、雄蟲在外觀上也不一樣,所以同一種蜻蜓成蟲不論雌、雄或不同的生長時期會有很多不同外帽,這就是所謂的「多態型」。蜻蜓體溫根據生物學 成蟲
家多年研究發現蜻蜓王國中有些是恆溫動物『內溫動物』,而有些是變溫動物『外溫動物』,因為他們溫度 蜻蜓捕食
會隨著外界溫度改變而改變,大部分的蜻蜓科及春蜓科多屬於外溫動物。蜻蜓屬肉食性昆蟲,由於它的複眼碩大發達,視力超凡,再加上身手敏捷,因此小自蚊、蠅等飛蟲,大自蝴蝶、蜜蜂、蜻蜓都可以在空中順利追擊攔截。
蜻蜓的產卵方式
蜻蜓的產卵方式是很有趣的,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蜻蜓點水:蜻蜓將腹部末端貼近水面,直接產卵於池水中,任由卵沉入水中;第二種是將腹部插入水中,產卵於水草莖桿中;第三種是雌雄蜻蜓潛水進入水下,將卵產於水草莖桿中;第四種是蜻蜓一面飛翔交配,一面將卵空投至水中,最後一種是蜻蜓將卵產於水面上的樹幹或樹枝上,待卵孵化後稚蟲掉入水中展開幼蟲階段。
會發展出這麼多的產卵方式無非是因各個品種為了讓卵於不同水域環境均有更佳成活機會而演化出來的,不論那一種產卵方式,稚蟲均需生活於水中。蜻蜓及豆娘的生態為不完全變態,兩者的稚蟲均稱為水蠆(蠆是蠍子的意思),在水中以下唇捕食小魚或蝌蚪,也會有自相殘殺的行為。
蜻蜓是在空中直接交配的,而蜻蜓的幼蟲是生活在水中的,因此當母蜻蜓與公蜻蜓魚水之歡後,常見的蜻蜒點水(母蜻蜓尾部接觸水面),就是雌蜒將卵產在水中的生殖行為。
等到幼蟲成熟,他們會爬出水面,攀附岩石或植物上羽化變為成蟲,其生活史跨越水陸兩域,可說是良好的環境指標。
蜻蜓的種類
一、勾蜓科:(鬼蜓科)
斑翼鉤蜓
本科蜻蜓是屬於大型的種類,台灣產勾蜓科的主要辨識特徵:(1)體成黑色具有螢黃色斑紋參雜於其中。(2)複眼並沒有緊密相連,但跟春蜓相比之下又稍微靠的近。(3)下唇前方具有裂縫。台灣記錄有2屬6種,本科蜻蜓通常會把卵產在森林中溪流流速極緩慢的地方或小瀑布下方的水池中,產卵時雌蟲會將整個身子筆直插入水中有如農夫種插秧一般。
二、春蜓科:(箭蜓科)
本科包含大、中、小型種類的蜻蜓;台灣產春蜓科的主要辨識特徵:(1)複眼相分離。(2)下唇前方不具裂痕。台灣記錄有15屬22種,本科稚蟲在台灣的種類主要棲息於溪流水域。
三、晏蜓科:(蜓科)
本科蜻蜓屬於中大型的種類:台灣產晏蜓的主要辨識特徵:(1)在腹部第一節到第三節前1/4處會膨大成一橄欖球型,在此稱之為「豐腰區」。(2)前翅與後翅三角室的形狀與位置不同。(3)複眼緊密相連。(4)許多種類的腹部第二節有明顯的側偏突起。台灣的記錄有9屬22種,本科稚蟲因種類不同而分別棲息在靜水域與流水域,靜水域如湖泊、池塘、沼澤等,而流水域則在乾淨溪流的緩流區。雌蟲產卵都會攀爬在植物上或泥土上將卵產入植物組織上或泥土中。
四、弓蜓科:
本科蜻蜓屬於中大型的種類:台灣產弓蜓科的主要辨識徵:(1)胸部與頭部具有明顯藍色或綠色的金屬光澤。(2)複眼緊密相連。(3)前翅前翅與後翅三角室的形狀與方向不同。(4)雄蟲腹部第二節具短小的側片突起。(5)除岷峨弓蜓外,其中其他四種弓蜓體成黑色,具有黃斑參雜於其中,而身體上黃斑的位置大小相似。台灣記錄有3屬5種,本科稚蟲棲息在流水域也有棲息在靜水域。
五、蜻蜓科(蜻科):
蜻蜓科是蜻蜓類中種類最多且變異最大的一群,台灣目前已只有28屬50種(含亞種)。本科體型為中小型,體色也千變萬化主要特徵為:複眼緊密相連,前翅與後翅三角室的形狀與位置不同;腹部第二節不具側片突起。本科絕大部分種類雌蟲產卵方式皆以蜻蜓點水方式將卵產在水中,稚蟲的棲息環境,大部分的種類都棲息於靜水環境,少部分棲息於溪流中,有些適應力強的種類可生存於各式各樣沒有高度污染的水域。
(翅痣:蜻蛉目的前、後翅都有翅痣,有些只有前翅才有)
霜白蜻蜓 [中印亞種]
霜白蜻蜓成蟲胸部藍灰色中略帶紫色,腹部紅色,成熟個體胸腹會有些許白粉。
在台灣有另一種亞種--西里亞種,只分布在蘭嶼,台灣本島並沒有。
侏儒蜻蜓
侏儒蜻蜓全身均為灰藍色,腹部較細,可與粗腰蜻蜓區分。
金黃蜻蜓
成熟的個體胸腹會有藍灰色粉末,翅透明,後翅的翅基為褐色,翅痣則為黃褐色。
粗腰蜻蜓
粗腰蜻蜓成蟲全身淡藍色且具有許多黑色班紋,腹部2-5節膨大,故名之。
麻斑晏蜓
本種主要棲息在台灣全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呈蟲出現於4-11月。成蟲複眼綠色,顏面黃綠色,額部上方有「工」字形的黑斑,胸部亦為綠色。
猩紅蜻蜓
猩紅蜻蜓全身幾乎為鮮紅色,翅透明,基部有些許橙色。
紫紅蜻蜓
複眼紅色,胸部為紅紫色,腹部為紫紅色,翅基具暗橙色斑,翅脈紅色。
善變蜻蜓
胸部紅褐色,腹部紅色,翅痣約3/4面積為暗紅色,絨質,翅痣為紅色。
鼎脈蜻蜓
鼎脈蜻蜓胸腹部均為黑色,腹部會有藍灰色粉末。
樂仙蜻蜓
複眼黑色,胸部深藍色,腹部黑色,翅透明,後翅基具褐斑,翅痣黑褐色。
薄翅蜻蜓
為台灣最普遍且數量也最多的種類,在秋天可見成群在天空飛翔。翅透明,翅痣橙色,腹部橙紅色。
霜白蜻蜓
[中 印 亞 種]
霜白蜻蜓成蟲胸部藍灰色中略帶紫色,腹部紅色,成熟個體胸腹會有些許白粉。
在台灣有另一種亞種--西里亞種,只分布在蘭嶼,台灣本島並沒有。
豆娘(damselfly):屬於蜻蛉目(Odonata)昆蟲,稚蟲生活在水中叫豆娘水蠆。蜻蜓水蠆以直腸鰓呼吸;豆娘水蠆以2~3個尾鰓為呼吸器官,肉食性,同樣以水中的魚、蝦、昆蟲為食。
豆娘一如其名,不但長得嬌柔無比風情萬種,連飛行的時候也是斯斯文文的,但是他們也和蜻蜓一樣是肉食。閩南語稱做「秤仔」,大概因為其外形細長酷似以前的秤吧。
豆娘小檔案
分類: 屬於蜻蛉目均翅亞目
種數: 全世界約有2800種,台灣已知約有37種
生活史: 卵—稚蟲—成蟲
由春季到秋季,從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台灣的各種水域旁都有機會找到一些常見的豆娘。只不過許多豆娘體形纖細又不常長距離飛行,稍不注意便很容易忽略它們。而且它們的長相和蜻蜓很相近,要小心可不要混淆了。
(豆娘的頭部長得像啞鈴。圖為青黑琵蟌)
(豆娘停棲時,大部分會將翅膀合併豎在胸部背側。圖為朱背朴蟌)
豆娘成蟲常在水域附近活動,所以在山川 溪流甚或湖畔塘沼,都可以看到它們翩翩飛翔的嬌姿。豆娘成蟲的身軀看起來十分纖弱,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但他們可是肉食主義者,他們所捕殺的對象多是是活動力較弱的昆蟲例如蚜蟲等。
豆娘的稚蟲是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動物為食。辨認豆娘稚蟲,其最明顯的特徵是下唇特化成的捕獲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缽的乞食者,因此鄉間常戲稱之為「水乞丐」。其實它和蜻蜓的稚蟲外型上頗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蟲身軀粗壯,腹末無尾鰓而是以直腸鰓呼吸;豆娘的稚蟲,身軀細長,腹末具有三片尾鰓。與蜻蜓稚蟲的分別,豆娘稚蟲的腹部有三片尾鰓,蜻蜓則無。
成蟲大多在有水有草的水域附近活動,飛翔能力較弱;你也可以在水邊見到「豆娘點水」因為雌豆娘亦是以點水的方式產卵,有時還未見到雄豆娘體貼的伴隨雌豆娘期間;至於稚蟲期,則和蜻蜓差不多
棲息環境
豆娘的成蟲一般習慣在稚蟲(水蠆)棲息的水域附近活動、覓食、求偶、產卵。
而由於種類的差異,豆娘有的習慣棲息於流水性的溪流、山溝、田溝,或靜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澤、水窪、水田等水域中。整體而言,台灣豆娘中的幽蟌科、珈蟌科全都出現在流水水域,細蟌科則大部分出現在靜水水域,琵蟌科則在兩種水域皆可見芳蹤。
食性
豆娘是肉食性昆蟲。它們擅長捕食空中的小飛蟲,不過由於體型較小、飛行速度較慢,因此豆娘主要是以體型微小的蚊、蠅和蚜蟲、介殼蟲、木虱、飛虱……等昆蟲為主食,偶爾也會發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運氣好的人,說不定還有機會見到餓慌的同種豆娘發生同門相殘的難得景象。
(大豆娘偶爾會捕食小豆娘)
產卵行為
由於豆娘水蠆生活於水中,因此多數雌蟲習慣停在水邊石塊、雜物上,或水面挺水植物上將卵依附產下。少數特殊情況則是在急流小溪石塊邊或雜物上潛水產卵,例如短腹幽蟌。
(簾格鼓蟌雌蟲正停在小溪浮木上產卵)
看稚蟲習性
豆娘與蜻蜓的稚蟲雖都稱為「水蠆」,但兩種水蠆在外觀上很容易區分,因為大多數豆娘水蠆的尾部有3個明顯的葉片狀或肉質狀尾鰓,危急時可以用來划水游泳,以避敵害。
孵化後的豆娘水蠆在水中捕食其他弱小的水棲昆蟲或浮游性小節肢動物維生。
其他:
豆娘兒保險平台
豆娘兒保險平台成立於2015年,致立於為保險業帶入新的活力為目標,不斷推出新的保險交易模式,
為具有相同風險人群,規避風險的,專屬銷售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