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牽牛

變色牽牛

變色牽牛(學名:Pharbitis indica (Burm.) R. C. Fang)是旋花科,牽牛屬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上被倒向的短柔毛,葉片卵形或圓形,頂端漸尖或驟尖,基部心形,葉面毛較少。聚傘花序,花梗短;小苞片線形;萼片外面被貼伏的柔毛,花冠藍紫色,以後變紅紫色或紅色,漏斗狀,花絲基部被柔毛;子房無毛,蒴果近球形,種子卵狀三棱形,6-10月開花,通常在清晨4-5點鐘緩慢開花,中午花兒凋謝。

分布於南美洲以及中國台灣、廣州、廣東等地,已由人工引種栽培。多生於路旁、宅旁。

變色牽牛宜用於立交橋、邊坡和棚架綠化。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植物危害,

形態特徵

一年生纏繞草本。莖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
葉卵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長5-15厘米,頂端漸尖或驟尖,基部心形,背面密被灰白色短而柔軟貼伏的毛,葉面毛較少。
花數朵聚生成傘形聚傘花序,花序梗長於葉柄,花梗短;毛被同莖;苞片線形或葉狀,被開展的微硬毛;小苞片線形;萼片近等長,披針狀線形,基部更密,萼片外面被貼伏的柔毛,花冠藍紫色,以後變紅紫色或紅色,漏斗狀,長5-8厘米。雄蕊及花柱內藏;雄蕊不等長;花絲基部被柔毛;子房無毛,柱頭頭狀。
蒴果近球形,直徑0.8-1.3厘米,3瓣裂。種子卵狀三棱形,長約6毫米,黑褐色或米黃色,被褐色短絨毛。花期為6-10月,通常在清晨4-5點鐘緩慢開花,中午花兒凋謝。

產地生境

原分布在南美洲,泛熱帶。中國分布於台灣廣東東沙群島及其他沿海島嶼,廣州亦有栽培。變色牽牛喜高溫、通風環境,較耐旱,喜排水良好土壤,但不耐寒。

繁殖方法

變色牽牛的結實率低,採種困難,極少採用種子繁殖;而壓蔓繁殖受場地、母本數量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在規模生產時也未被采。變色牽牛大規模繁殖,適宜採用泥炭與河沙之比為4:1,建立沙床進行扦插繁殖,並對扦插枝條採用刻傷+IAA500ppm速蘸處理,能獲得80%以上的生根率。

栽培技術

每米4-5株較為適宜,以開溝式進行栽植,栽植時要下足基肥,並淋好定根水。由於變色牽牛為自身莖蔓攀緣的,沒有吸盤,在立交橋沒有種植其他垂直綠化作前鋒品種時,變色牽牛無法沿牆壁攀緣,此時要藉助其他物體進行攀緣,最好方式是對牆體掛網孔為8×8厘米、鐵絲直徑為1.2毫米的鐵絲網,並定期要對其進行人工牽引。
變色牽牛變色牽牛
儘管變色牽牛較為耐旱,但由於生長迅速,花期較長,故要加強肥水管理,使其能持續不斷地開花。追肥以基肥為主,結合適量無機肥,要薄施、勤施。不用進行修剪,定期將老葉乾枝清理乾淨便可。

病蟲防治

危害變色牽牛的害蟲,以白粉虱為主。
變色牽牛變色牽牛
主要危害:在空白牆體栽種變色牽牛,白粉虱危害會導致葉片變黃,嚴重時導致煤污病的出現,葉片脫落。在立交橋混種情況下(主要是與爬牆虎、薜荔混種),白粉虱的危害不及空白牆體大,不會導致煤污病的出現。
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可利用白粉虱對黃色有強烈的趨向性,在作物上方15厘米懸掛黃色粘蟲板誘殺成蟲或採用生物防治,當白粉虱成蟲平均每株有0.5-1頭時,釋放人工繁殖的麗蚜小蜂,每株成蟲或蛹3-5頭時,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放4次。也可人工釋放草蛉,一頭草蛉一生能捕食白粉虱幼蟲170多頭。
  • 藥物防治:
  1. 堅持群防群治,連續用藥如防治連片白粉虱時,最好在一天內用藥一遍,第二天緊接著再用一次藥。
  2. 選擇殺蟲、殺卵劑配合使用,加入增效劑更好根據煙粉虱、白粉虱成蟲活躍,而卵主要集中在中下部葉片背面的生活習性,調整用藥時間,選擇在清晨或夜間白粉虱飛行緩慢時用藥,並重點噴灑中下部葉背殺卵。
  3. 保證用藥量充足,以濕潤葉面為準,葉片正反兩面都噴到,推薦使用彌霧機施藥,不僅省工省時,而且噴藥全面,但使用時要了解一下藥劑是否耐高溫。
  4. 堅持熏、噴結合防治,採取晚上用10%煙勝煙燻劑熏棚,殺蟲不留死角,第二天早上緊接著噴霧殺蟲殺卵劑。殺滅白粉虱、煙粉虱成蟲較好農藥有:吡蟲啉、啶蟲脒、25%噻蟲嗪、苦參鹼、吡蚜酮、倍內威、10%溴氰蟲醯胺、10%異丙威煙劑等。殺卵效果好的農藥有:10%氟啶蟲醯胺、金掌門(10%吡丙醚)、22.4%螺蟲乙酯、25%噻嗪酮等。建議殺卵的農藥與殺成蟲的藥劑配合使用,可從根本上控制害蟲數量且持效期長。在上述藥劑中加入滿牛一號植物精油助劑效果更好。因粉虱極易產生抗藥性,防治藥劑須交替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

主要價值

變色牽牛適宜混種方式進行配置,也宜以掛網形式套用於立交橋綠化、邊坡綠化、棚架綠化等,同時對於採石場等需快速綠化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套用前景。
變色牽牛變色牽牛

植物危害

多生於路旁、宅旁,或為栽培。為常見雜草,農田發生量少,危害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