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讀經

讀經,中國清末學堂的教學科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制定的《欽定學堂章程》,規定蒙學堂、國小堂、中學堂每年均設此科。蒙學堂讀《孝經》、《四書》,國小堂讀《詩經》、《禮記》、《爾雅》、《春秋三傳》,中學堂讀《書經》、《周禮》、《儀禮》、《周易》。清光緒二十九年末(1904)公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初等國小堂、高等國小堂、中學堂改設“讀經講經”,所讀各經大致同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讀經
概念,原則,意義,

概念

讀,就是讀,不是背,不是理解,更不是照著行動。你讀就好了,堅持去讀,一天二天,沒有什麼效果,沒關係,一周二周,沒有什麼效果,也沒有關係。你就是讀,讀熟,讀透。總有一天,你突然就明白了,突然就懂了。即使你永遠不明白,不懂,也沒關係,仍然是讀,輕鬆地讀,起碼對你也沒有什麼壞處,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永遠也不明白一點點的。要不然古人也不會那么看重讀書了。
圖為空行道人李振凱國畫《讀經圖》圖為空行道人李振凱國畫《讀經圖》
經就是六經四書的簡稱。
傳統六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樂經》。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與傳統的四書沒有區別。

原則

讀經有四大原則。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
第一個標準是及早讀經。及早的意思就是越早越好。但是及早,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怎么辦?所謂及早,是早到從今天開始,就是最早了,你不能更早,所以及早讀經。
第二個標準是老實讀經,老實讀經就是越老實越好。什麼叫老實?第一點,讀真正的經,不要讀假的經;讀大的經,不要讀小的經。那么什麼叫真正的經,什麼叫做大的經呢?就是剛才所說的,第一個層次(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第二個層次的經(易經,詩經,老子,莊子),第三層次以下都是小經,都是次要的,乃至於不需要讀的。所以第一個老實讀真正的經,第二個老實就是只有讀經,沒有花樣。
第三,就是大量讀經。你有沒有大量,就看你認知了多少。什麼叫大量?第一點,讀很多。《論語》、《孟子》、 《大學》、《中庸》、《老子》、《莊子》、《易經》、《詩經》、古文、唐詩、宋詞什麼都讀了,讀越大量越好。因為越大量,他的整個的學養的基礎就越紮實。第二點,要反覆,越大量越好。
再來第四個標準,就是快樂讀經。只要你越早越好,他就越快樂。只要你能夠越老實越好,你不要做花樣。剛才說了,讀出味道,他就快樂,而且這種快樂不是嘻嘻哈哈的那種遊玩的快樂,而是一種心裡非常篤定的那一種深度的幸福之感。所以我們要轉外在的快樂為內在的幸福。凡是內在幸福的人,他的快樂是比較深遠的。
還有,我們認為讀經教育在實施過程中要做到“四不離”原則:
第一,不離家庭的原則。
小孩子讀經很好,把孩子放到私塾,只說明一件事,你想偷懶,你自己不想讀,把孩子交給別人,讓別人負責對不對?也有家長說我很忙,沒有時間,這樣做我們會失去與孩子共同成長的良好機會,我們不主張孩子離開家庭,除非不得已。一個小孩長期在沒有父母的環境中成長,心理各方面是有問題的,起碼親情會缺失;一個家庭長期沒有孩子,夫妻之間可能也會有問題,所以讀經最好不離家庭。中國文化講究修身,下面還有什麼?是齊家。一個孩子長期不在家裡,如何學習齊家?父母吵架也要讓他學一學,否則他結婚以後也會不知道如何吵的,面對吵架他可能會無所適從。孩子要學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道理,所以要不離家庭。沒有辦法,選擇私塾的孩子,最少也要一周接回家裡一次,長期遠離家庭,幾個月,甚至長年不見父母的做法,我們是不提倡的。
第二,不離社會的原則。
有些讀經推廣人士認為社會很混亂,很容易污染我們的孩子,所以覺得放在沒有污染的地方就好。我們要思考一下,一個孩子長期在所謂沒有污染的地方能不能成才?好比一棵樹苗,放在溫室里,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不能。池塘里的最漂亮的蓮花,是長在在污水裡?還是清水裡?如果水很清,很乾淨,什麼污泥都沒有,那裡根本開不出美麗的花來。
那么一個人的成長,應該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才合適呢?我們縱觀歷史,幾乎所有優秀的人才,傑出的人才,可以說沒有一個是在完全的順境中成長的。我們會擔心孩子在社會這么複雜的環境成長,難道真的不會受污染嗎?會的,所以要讀經典,讓經典去引導他,給他一盞指路明燈,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如果不學經典,我們才真的要擔心他。我們看,一本小小的《三字經》裡面就有很多智慧:“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長期的朗讀就會潛移默化地知道要“親師友,習禮儀”;“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孩子經常朗讀,自然就知道小時候要努力學習。所以,經典會引導,會慢慢地滲透進孩子的心靈,薰陶孩子,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應該怎么去判斷是非,在複雜的環境裡完成自己的判斷,才能最終成為人才。而關在溫室里的孩子,在一個完全沒有,自己認為完全沒有污染的地方,事實上恰恰是培養不出人才的,所以要遵守不離社會的原則。
第三,不離生活的原則。
讀書就像吃飯,讀經就跟吃飯一樣,要不離生活,生活會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有人說讀書,讀了又不懂,對不對?所以他就不讀,你不讀又怎么會懂呢?生活告訴我們,如果說吃飯,吃一口又不飽,吃了又不飽,所以就不吃,你什麼時候能飽?不吃又怎么能飽呢?吃了不飽怎么辦?小朋友,吃了一口飯不飽怎么辦?(場下孩子回答:接著吃!)接著吃,對不對?這不就對了嗎,接著吃不就行了嗎,一碗飯不飽再吃一碗。那讀經呢,讀了又不懂怎么辦?(場下回答:接著讀!)再讀不就行了嗎?一遍不懂,再讀再讀,讀他幾十遍讀他幾百遍,我看懂不懂?讀他十年讀他二十年,看看懂不懂。
其實懂不懂是不要管的,就像我們吃飯不需要管飽不飽一樣,這是不要管的,吃多了自然會飽的,這都是生活給我們的道理。開車也一樣,讀經像開車,開車要方法,開車大家知道,其實開車包括很多層面,第一,你的車好不好,好車,壞車,差別很大;第二,路好不好;第三,油好不好;第四,開車人的技術怎么樣。這些因素都要考慮,是不是?那么我們讀經,培養孩子,這個孩子怎么樣,還有這個家長怎么樣,還有我們選擇使用的教材怎么樣,方法怎么樣,都有關係,這就是生活給我們的智慧,跟生活是一樣的,不是說這個不重要那個重要,統統都重要,都要去注意到,這就是不離生活原則。
第四,不離聖賢教誨。
所有的經典都會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我們要不離聖賢教誨,聖賢告訴我們,凡事積小成高大,不需要我們做大事,我們只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不到的事我們不要考慮。讀了要懂,這個是做不到的,誰知道懂不懂啊,讀了以後馬上就去套用,這個更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什麼呢?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讀,所以我們只有把讀做好,該懂的時候就懂了。吃飯我們就吃,吃是能做到的,什麼時候飽,不知道,所以我們就只管吃,吃好了飽就會自然而來,讀好了懂就會自然而來,懂了套用也是自然會來,懂了我們就會套用。我們只要把能做得到的做好,做不到的先不要考慮。

意義

從大處說,可以促進文化復興、中華崛起、社會和諧、世界大同。從小處說,可以修身養性,培養大格局的子女,促進家庭和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