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碟

讀碟

《讀碟》的作者劉偉馨以個人化的品味,挑選世界影壇經典或時下熱門的文藝片佳作進行解讀,或以導演,或以專題,或以類型,比較、賞析。不僅對你選購碟片有一定的介紹、推薦作用,同時,也對你企望進一步了解、欣賞電影,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通道。在繽紛燦爛的電影世界,此書總能採擷到屬於你的鮮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讀碟》
  • 書名:《讀碟》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頁數:329頁
  • 開本:32
  • 作者:劉偉馨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讀碟》挑選世界影壇經典或時下熱門的文藝片佳作進行解讀,或以導演,或以專題,或以類型,進行比較、賞析,或許對讀者選購碟片有一定的介紹、推薦作用,同時,也對他們企望進一步了解、欣賞電影,提供一個方向。當今社會,看電影,越來越成為人們普遍的日常文化消費和娛樂活動之一,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有那么多的方式,讓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優秀的電影。

作者簡介

劉偉馨,文學碩士,新民晚報主任編輯。下過鄉,上過大學,讀過研究生,做過大學教師,當過畫報記者,現從事編輯工作。著有《聖者與凡人的對話·我該怎么辦》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讀碟的日子
2009年
送死者去旅行的人
別樣的視角
時光與愛
‘底層生活影像
在火車上
美好艷陽天
別對我撒謊
來自記憶的傷痛
硬漢伊斯特伍德
電影院
克魯佐:法國的希區柯克
別把愛情當傻瓜
羅曼·波蘭斯基
愛情不老
永遠不會凋零
抵擋與堅守
2010年
母與子
尋愛之旅
侯麥的《六個道德故事》
血色迷霧
革命、夢想和愛情
謎一樣的雙眼
不是“混蛋”,不是“罪惡”
成長教育
身與心的呼喚
圍困
難測女人心
美妙的足球
除了笑,還有沉思
伊文思:飛翔的荷蘭人
朝著一個方向
這就是女人
華人偵探陳查理
1942年的夏天
忘年戀
最後一站
新浪潮大師夏布洛爾
絕望與希望並存
千禧年三部曲
在苦難中求生
夜色重重
小杜麗
2011年
你遇見愛了嗎
不僅僅是一首詩
聖殿春秋
好看的印度電影
別讓我走
生死邊緣
更好的世界
“二戰”沉船
看“惡人”“告白”
人生萬花筒
朝鮮電影
孩童影像錄
好萊塢大亨
愛,並不容易
放大以後
是枝裕和的“茶泡飯之味”
甘迺迪家族
經典《簡·愛》
辯護律師
我是愛
穿風信子藍的少女
忘情畢卡索
午夜巴黎
精英部隊
遭遇陌生人
最新波洛探案劇
2012年
一次特別行動
特別的母愛
看伍迪的電影
電影旅人安哲羅普洛斯
瑞典神探維蘭德
秘境裡斯本
讓·雷諾瓦和他的《遊戲規則》
土耳其鄉間往事
戰爭之痛
英劇《鐵達尼號》
悲傷的“電影詩人”薩金塞夫
特呂弗傷感的愛情電影
三丁目的夕陽
沉重的影像
好時代壞時代
瑪麗蓮·夢露
波蘭經典電影
名著新改編
近期韓國電影
米婭三部曲
戰爭寓言和紀實
重看老譯製片
生老病死
人與馬
黑色電影
泰西內複雜的情感關係
2013年
另一種電影趣味
像童話,像寓言
聲音的靈魂
各國電影風采
林肯傳記片
奧斯卡獲獎短片
電影之眼
兩個希區柯克
複眼黑澤明
伯格曼早期電影
後記:看電影,美妙的時光

後記

看電影,美妙的時光
編完書稿,竟然有些意猶未盡。我的讀碟,算起來不過十多年的時間,而我看電影的歷史,卻要長好多,幾乎從童年就開始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時候看電影的經歷,影響了我對電影的態度,以致看電影貫穿了我一生的各個階段。從前,我藏書,出入舊書店,現在,世界各國的電影碟片,堆積案頭、書櫥,看電影的情結,仿佛越結越深,揮之不去了。
看電影,既是我少年時代的消遣娛樂方式,又應該被看作是對一種存在或不存在的精神理想的追求。“文革”期問,絕大部分電影遭禁,但電影院沒有關門,上電影院看電影仍是我的精神需求,或者說,是幼小心靈對聲光影世界的一種仰慕。記得,當大人買好票,於是,等待看電影的時間,成了我一段企盼的甜蜜。我想像著電影的開始,想像著電影院漸漸暗下的燈光,想像著白色銀幕上閃現了活動的人影和畫面。就算是手中的電影票,不管是藍色的、黃色的,還是其他什麼顏色的,我都視若最珍貴的財富,是天底下最豐富的顏色。
我那時住在上海的“南陽橋”,附近的電影院,像中華、大眾劇場、蓬萊、長城、建國、嵩山電影院(現在全都拆了),都留下了我的蹤跡。電影票價不貴,紀錄片大概5分,故事片只要1毛。我常去的是中華劇場,它不能算是設施好的電影院,但因為近,我只要從弄堂里穿出去,就可以看見它的大門了。大熱天,我們還是喜歡去上海音樂廳。儘管要走上一段路,因為那裡冷氣開放,我們寧願路上出汗,也不願看電影時手裡搖著紙扇。那時,空調並不普遍,也很新鮮,看電影能享受“冷氣”,看電影前能買一根4分錢的赤豆冰棍吃,在我看來,就是盛大的節日,也不過如此。
我們那個時代,其實放映的電影很少,大多是紀錄片,比如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接見外賓的新聞簡報等,也有少量的“文革”前拍攝的故事片。其中有《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小兵張嘎》《雞毛信》等。這些影片我不知看過多少遍了。《地道戰》《地雷戰》那時叫教學片,在我看來,它們具有新奇和激動人心的內容,四通八達的地道,無所不在的地雷,讓日本鬼子吃透了苦頭。在我們小孩的夢想中,如果發生戰爭(當時正好在備戰“深挖洞”——挖防空洞),我們就可以家家戶戶打通挖地道,就可以在弄堂里、水斗旁、竹籃下埋上地雷,讓美帝(美帝國主義)和蘇修(蘇聯修正主義)通通完蛋。那時,外國電影有蘇聯的《列寧在十月》 《列寧在1918》,阿爾巴尼亞的《寧死不屈》《海岸風雷》《創傷》《廣闊的地平線》,朝鮮的《賣花姑娘》《金姬和銀姬的命運》《看不見的戰線》《摘蘋果的時候》,越南的《森林之火》《阿福》等。看《列寧在十月》,最激動人心的是汽笛聲中,工人從四面八方衝出、拿著武器對準軍警的場面;看《列寧在1918》,瓦西里那句“麵包會有的”,成了我們嘴上的流行;看《海岸風雷》,讓家中的老大沒了面子.因為片中老大是叛徒;看《廣闊的地平線》,那句“下班回家洗個澡,好像穿件大皮襖”,讓人開懷大笑。《森林之火》中,那個巫婆跳神時, “妖魔鬼怪快走開”的叫喊,讓人恐懼不安。《看不見的戰線》里陰險的“老狐狸”,《鮮花盛開的村莊》里可笑的“600工分”,《賣花姑娘》里悲慘不幸的“賣花姑娘”……感謝那時的外國電影,讓我們觸摸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我們的童年、少年時代充滿了色彩。
對電影的愛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種追尋。小時候,為了看開禁的幾部電影,比如《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鐵道衛士》,我會赤著膊,穿著拖鞋,拿著鈔票,在幾家電影院門口串來串去等退票,等到了,興高采烈;等不到,只好在外面探頭探腦,聽聽電影院裡傳來的對白和音樂,也滿足了。
在我的記憶里,有兩部電影的票子很難弄到,都是羅馬尼亞的,一部是《多瑙河之波》,一部是《爆炸》。當時,有人用20張其他電影票才能換取一張《爆炸》,之所以如此吃香,也就是影片裡有擁抱接吻的鏡頭,現在這早已是稀鬆平常的了。
成年後,電影成了我形影不離的伴侶,“文革”後期攝製的《火紅的年代》《青松嶺》《艷陽天》《戰洪圖》放映,每出一部都去看。“文革”結束,電視裡播出開禁的老片《天山上的紅花》《洪湖赤衛隊》,那時我已到上海郊區的農場工作,吃完飯,我們都早早去電視機旁占位子。高考恢復考上大學,我們學校東部禮堂,留下了我最多的足跡。那時國產新片方興未艾,經典老片重放光彩。憑中文系學生身份,還可享受到上海“新光”影劇院看內部外國電影的待遇。後來,我去武漢讀研究生,剛到學校,就有山西同學拉我去看電影。當時,武漢的大學,很少在室內放電影,一般都在露天。看電影的序幕拉開,只見四面八方湧出許多學生,他們人手一把椅子,或扛在肩上,或舉在頭頂,或斜掛後背,浩浩蕩蕩,轟轟烈烈,我看得有點目瞪口呆。
現在,我在自家的客廳、臥室,繼續我的電影夢,夜晚,我把淘來的碟片放進機器,把身體埋進沙發,就是我最享樂的時光;閒暇,我整理、歸類珍貴的碟片,就是我最風光的時候;電腦旁,我記下關於電影的思考,就是我最嚴肅的時刻……對我來說,在電影的世界裡,讓生命隨歲月一同老去,沒有比這更愜意、更有意義的事情了,當然,這也是我企望的最高境界。

序言

讀碟的日子
現在,我的閒暇時間,大部分用在看電影上。不過,號稱“影迷”的我,很少去電影院看電影。我的觀影,主要是窩在家裡看碟片。我承認,去電影院看電影,更刺激、更興奮,尤其看好萊塢大片,其音效、其影像、其色彩,絕對是家裡看碟所不能比擬的。不過,根據我常年看碟的體驗,家裡看碟的妙處多多,也不是電影院觀影可比擬的。
這裡,我寧願把看碟說成讀碟。當你把DVD機打開,會出現“讀碟”的字樣,它一般指機器對碟片的識讀能力。而我的讀碟,卻是把它當成一種活動,即觀影者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思想、想像,投注到碟片的一種活動。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讀碟就是正襟危坐,我自己讀碟的方式就是各種各樣。最常見的自然是坐在沙發上,或躺在床上,有時身邊還放一壺茶,或一杯咖啡,有興致的時候,還會嗑瓜子、剝糖果。家裡讀碟的隨意性,還在於你可以按機器的“暫停”功能,隨時去做你不得不做的其他事情,或者,乾脆,一部影片,就分幾次看完。我自己就有一部電影5次看完的經歷。當然,對我來說,這並不影響觀影效果。
儘管如此,讀碟畢竟不僅僅是簡單的消遣。我也看動作片,槍戰、格鬥、復仇……使手無縛雞之力的我,血脈賁張;我也看愛情片,柔情、蜜意、細語……心也隨之溫暖了不少;我也看恐怖片,陰森、淒涼、恐懼……看完後,入竟然出奇地舒坦。最具有參與感的,就是懸疑偵破片,你知道誰是壞人,於是,你就看影片中的主角是如何抓壞人的;你不知道誰是壞人,於是,你就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開動智力、尋找蛛絲馬跡……看這種類型的影片,你不變得聰明,至少可以自認為變得聰明了。
其實,我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用來讀名導演名片的。我不敢說收集了多少多少名導演的影片,至少,我有伯格曼、安東尼奧尼絕大部分的電影。像法斯賓德、赫佐格、文德斯、施隆多夫等四大德國新電影運動的導演的作品也收了不少。至於法國新浪潮導演特呂弗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他的《四百擊》《朱爾和吉姆》《柔膚》都是我的鐘愛。我還有同樣是法國新浪潮的侯麥的三大系列套裝《六個道德的故事》 《喜劇與諺語》和《人間四季》。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師布努艾爾的電影,比如他的《白晝美人》《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朦朧的欲望》,以及早期的《安達魯之犬》《黃金時代》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這裡還要提到,我曾看過電影之父盧米艾爾兄弟1893年一1905年365集全套影像,這些珍貴的資料,在讀碟的過程中,時時引起我的感慨。
自然,常常有人認為,大師的電影作品,思想太深刻,節奏太緩慢,甚至有人以“悶片”來形容這些文藝片。但是,當你在現今繁雜的社會,除開娛樂、消遣之後,再去看看這些影片,你的收穫是不小的。我看過一部很怪的影片,叫《藍色》,是英國已故導演德里克·加曼最後的作品。整部影片沒有畫面,只有藍色和聲音,這是導演患愛滋病後所拍攝的影片。是導演與疾病共存時的心路歷程,是對疾病所作的藝術性闡釋,也是對恐懼和死亡的一種拒絕。“視網膜的損傷,藍色閃現在我的眼中”,“天藍色的蝴蝶在矢車菊上翩翩起舞,消失在藍色熱氣的溫暖中。靜下心來,慢慢地哼唱著藍調歌曲,我心中的藍色,我夢中的藍色……”
當讀碟以這種方式,讀出意義,讀出精神,讀出生命,讀出生氣,那么,現實生活就會以另外一種姿態,給予我們賞賜,我們就會像魚兒一樣,自由地游進嘈雜的塵世…… 常年讀碟,自然生出許多想法,四年前,同事兼碟友祝鳴華兄,在《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為我開設個人專欄“讀碟”,我的思緒便有了一個通道,這是我要萬分感謝的,可以這樣說,沒有祝兄,就沒有這些文字。當然,這也和副總編嚴建平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還有徐婉青小姐的精心編輯。陳宏小姐在查詢電影資料上,為我提供了必要的幫助。現在,這些文字由文匯出版社結集出版,社長桂國強、資深編輯陳今夫為此付出辛勞,任何語言都無法表達我感激之情。我不是影評家,也不是影碟專家,只是愛好電影罷了,本書因篇幅所限,不可能對電影作深入的評析,只是在大量的碟片中,以我個人化的品味,挑選世界影壇經典或時下熱門的文藝片佳作進行解讀,或以導演,或以專題,或以類型,進行比較、賞析,或許對讀者選購碟片有一定的介紹、推薦作用,同時,也對他們企望進一步了解、欣賞電影,提供一個方向。當今社會,看電影,越來越成為人們普遍的日常文化消費和娛樂活動之一,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有那么多的方式,讓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優秀的電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