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政的智慧:走進人民大會堂的中國智囊

《議政的智慧:走進人民大會堂的中國智囊》人民大會堂,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最高殿堂。紅色作家余瑋、吳志菲攜手跑“兩會”,直擊大會現場,聚焦與會搶眼要人,見證代表委員履職的細節,揭示一個個重要國策出台的幕後,代表委員的人生傳奇、上會心得、履職故事在這裡全景再現。

基本介紹

  • 出版社:議政的智慧:走進人民大會堂的中國智囊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議政的智慧:走進人民大會堂的中國智囊》由團結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余偉,非虛構作家、紅色文史學者、資深媒體人,在新聞出版界有“高端人物的解密者”與“為紅色中華立傳”之譽。湖北赤壁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傳記文學學會、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出版有《紅歌紀事》《紅牆見證》《世紀小平》《郭厚朱德》《魅力陳雲》等,總計1800多萬字,並有作品列入中學語文課本。多部作品被中國作協確定為重點扶持作品或被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評定為重點圖書。曾獲“全國優秀暢銷圖書”獎、出席過2007年中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
吳志非,紅色勵志作家,在新聞出版界有“智囊傳記專業戶”之譽。湖南來陽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著有《觸摸紅牆》《中南海大講堂》《中國經濟前沿報告》《中國高端訪問》等,在《在人民日報》《新華文摘》《讀者》《家庭》等報刊發表各類作品800多萬字。曾獲“全國優秀暢銷圖書”獎。

圖書目錄

勇闖人物訪問“特區”的前行者 李而亮
見證澳門風雲的詩家
在澳門生活了60多年的澳門歷史見證人和參與者
廣州淪陷後避居香港、後移居澳門
對葉帥和鄧小平先生很崇敬
愛寫詩詞的他擁有美滿幸福的大家庭
直面醫改困局的院士部長
受命危難之間直面醫改困局
著名血液學專家的起點是赤腳醫生
科技伉儷在海外並肩作戰的歲月
海歸在“貧瘠”的土地上開花結果
挑戰從學者到部長的無縫連結
藉助手語議國是
行走在舞台與政壇之間的藝術家
近乎完美的二人世界
用“心”演繹“千手觀音”的臉
另一種語言和一個久違的夢
用感恩的心傳遞無聲的另一種美麗
鏡頭外快樂而率真的“鄰家女孩”
劇壇“鐵姑娘”的真情世界
捨棄學者音樂、漢劇、千里求師改學京劇
通過舞台還原“真正的東方公主”
在“世界最高人控雷達站”上感動得觀眾直掉淚
舞台就是一畝三分地
育兒經歷讓一位愛心媽媽更懂民生的疾苦
“嫁”給敦煌的守護者
與“牆壁上的博物館”的一見鐘情與長期磨合
夫唱婦不相隨的兩人自天各一方到“嫁”給洞窟、
“年邁”的石窟如何延年益壽令“敦煌女兒”牽腸掛肚
“十大女傑”的薪火相傳與最大滿足
眾人稱甲的“愛國者‘搗蛋’”
“委員作家”的人生拐點與發“家”史
“傳媒大鱷”見證新聞大戰
不辱使命
生活在魯迅的影子之外
“低碳生活”理念的主倡者
首倡“國民素質國策”的紅牆智囊
為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號脈
李鵬愛女的家事與心事
“合資001”女主人的兩重世界
“布衣常委”是頂沉重的桂冠
德業相濟的 “神經內科NO.1”
我為祖國找石油
春天的約會

後記

廣州淪陷後避居香港,後移居澳門
1919年12月12日,馬萬祺出生在廣東省南海縣南岸村。父親40歲才生馬萬祺,在為孩子取名時想到,亂世中的人們渴望有一個和平環境,使百姓能休養生息,恢復經濟,國泰民安,而《詩經·大雅·行葦》有“壽考維祺”句,《荀子》有“儼然壯然祺然”句,“父親就給我起乳名‘阿祺’好了,學名為‘萬祺’”。
馬萬祺滿月後,母親卻因患了乳瘡不能哺乳。因為沒有奶吃,馬萬祺腸胃不適應稀粥米糊這類食品,身體並不強壯。 “母親十分疼愛我,經過多位朋友介紹請奶媽餵奶,直到我會行走了才離開奶媽。對於這位奶媽的哺乳之恩,我長大成年之後沒有忘記,經常接濟她家人的生活,並幫助她至終老。”
春天的約會
三月,光禿禿的樹上開始抽出嫩綠色的新芽,迎春花開始綻放美麗的花瓣。
三月,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兩會”的大幕隆重開啟。“兩會”期間,世界矚目中國,神州情牽北京。
“兩會”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履職的舞台,也是億萬民眾論政的平台。期間,數千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帶上民意,帶上囑託,帶上真知灼見,帶上期冀,走進人民大會堂,走進公眾視野。一年一度的盛會,成了代表委員匯民智、抒民意、議民生、商國是的最佳場所,也是各大媒體記者追逐新聞人物、聚焦新聞熱點的好去處。
凝智聚力參決策,民意民生總關情。早在“兩會”開幕之前,相關話題已成社會熱點。公眾對全國“兩會”的關注,源於兩會議題緊扣民生,人們期待從“兩會”找到破解民生難題的答案;也源於對美好未來的信心,這份信心既體現在對黨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充滿信心,更體現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光明前景充滿信心。民有所呼, “會”有所應。正是出於對民意的尊重,才使得人民大會堂里的每一項表決,都凝聚著億萬民眾的熱情和智慧。新聞記者從這裡可以挖掘到豐富的新聞“富礦”,樂此不疲地採集到新鮮、一手、滾燙的新聞素材。
人大全心為民表情意,政協銳意參政促和諧。做足功課、有備而來的代表委員說實話、說真話,反映真實情況,探尋癥結所在,提出務實之策。他們盡心盡智盡力履好職、發好言,把百姓的願望帶到“兩會”上,把民眾的關切轉化為治國理政的具體思路,將他們的期待上升為國家的意志。
轉方式、調結構、穩物價、增就業、保民生、縮差距……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作為央媒記者,我們有幸一次次走進人民大會堂,有機會與這些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面對面,有機會聆聽國家領導人與代表委員的對話,有機會以更寬廣的視野關注火熱的社會政治生活,有機會真切感受共和國心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進程中的脈動。百姓的期盼和訴求,既是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出發點,也是他們破解現實難題、推進科學發展的著力點,更是國家未來方針政策的落腳點。我們以新聞記者這一特別的身份見證著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盛況,捎上中國民眾的期盼,尋訪代表委員最真切的聲音,還原代表委員推進國家和社會進步的一個個片面,直擊大會本質,記錄中國走在特色道路的前進足音。
每年的“兩會”,是代表委員議事論政的視窗,是中國發展改革的年檢,是思想智慧的匯集,是社情民意的涌流。“兩會”是代表委員履職的“考場”,也是新聞記者“履職”的新考場。業界把記者採訪“兩會”稱之為“跑兩會”。在全國“兩會”這場沒有硝煙的新聞大戰中,許多同行與我們一樣馬不停蹄, “日以繼夜”,跑會場、搶新聞,我們為自己、為自己的同行跑新聞的勁頭感動,的確“兩會”報導是“七分跑、兩分采、一分寫”。
代表履職,委員參政,不只是寫好議案或提案,建言獻策,而且也包括與媒體合作,讓更多的人了解代表委員這些“民意代言人”的工作,接受新聞輿論的監督。在全國“兩會”的採訪期間;我們努力打消個別代表委員對記者的戒備心理,儘可能避免報導後的負面影響,爭取代表委員接受專訪,滿足公眾知情權。他們的人生傳奇、上會心得、履職故事……都成為我們訪問的核心內容。他們牢記使命,訪民苦、察民意、集民智的細節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為民生事業改善上下奔走、為百姓幸福獻策獻智的赤誠讓我們感動。我們奔走在各駐地、各會議中心、各記者會現場,進出人民大會堂這建言獻策的最高殿堂,為的就是見證代表委員履職的細節,見證中國民主政治的真實,見證中國社會的進步,努力揭示一個個重要國策出台的幕後。一定意義上講,我們新聞人同樣是在履職、在為人民“代言”,惟有沉下身子訪問,才能寫就許多富含“泥土味”的佳作,給力新時期的和諧中國。
《見證履職》叢書《參政的藝術》(全國人大代表卷)、《議政的智慧》(全國政協委員卷)是我們近年全國“兩會”採訪的收穫,不敢說是代表委員的手邊書或新聞記者的枕邊書,也不敢說是中國百姓的民意讀本,只企望能破解中國民主政治進步的一個側影。
一年之計在於春。代表委員們將再一次聚首紅色殿堂,共議國是、代言民生、把話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跑在路上”,是新聞人的職業常態,願與代表委員們共赴“春天的約會”!

序言

有一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我到北京會議中心5號樓看望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代表。賓館大堂里有一內部書攤,我上前去問服務員,哪些書好看。服務員給我推薦的“第一本”書就是《中國高端訪問》叢書,我一看作者名字,就忍不住笑了——“余瑋、吳志菲”這兩個名字再熟悉不過,前者是我們報刊社的首席記者,後者是他的夫人。
《中國高端訪問》叢書余瑋給我送過,在書店、機場、書攤我也見過,但在全國人大代表駐地成為向客人推薦的第一書,還真出乎我的意料。此時我心情既高興又充滿感慨:高興的是自己職工獲得如此成就,其著作已經進入暢銷書的行列;感慨的是後生者的無畏、勇敢和堅韌的探索精神。
我與余瑋同在中華兒女報刊社工作。辦報刊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當今中國,采寫事件容易,采寫人物難。而在人物采寫中,寫死人容易,寫活人難;寫英雄人物容易,寫平凡人物難;寫草根百姓容易,寫高端人物難媒體中。而在高端人物中,要采寫高級領導就更是難上加難。偏偏《中華兒女》正是人物類的期刊。這本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辦的刊物在24年前創刊之際,充滿著活力與鋒芒,將那時候的青年政治精英作為主要報導對象,為他們銳利的思想提供了發表的陣地,但很快就嘗到了苦頭。遭受挫折後的《中華兒女》由此走向了挖掘老一輩革命家軼聞的“紅牆紀實”路子,果然一炮打響,走紅市場。中國的人物類期刊,也正是從挖掘黨史題材、歷史人物、紅色會議中迅速發展,形成集群的。在對人物題材看好的潮流中,許多報刊同時將報導視角瞄準財富英雄、成功人士、業界精英、明星人物等,人物期刊、人物版面、人物節目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形成媒體一個獨特的新形態,廣受讀者觀眾的歡迎。進入21世紀,人物類的報導又伴隨著網際網路興起,著眼於平民與草根,增強了人性與悲憫,更開拓了廣闊的人物空間。人,沒有任何時候能在中國媒體和出版物上當起如此鮮明的主角。
就在媒體和出版物掘金人物市場的戰鼓擂得山響,人物的細分已具體到某一群體(如農民工、打工妹)的時候,卻依然有一塊巨大的陣地令人瞻前顧後、裹足不前,那就是高端人物、特別是高端政要人物的市場。在人物采寫的領域裡,這裡的確稱得是“特區”。目前除了中央電視台利用其獨特資源優勢開闢有“高端訪談”節目外,還沒有哪個媒體敢在這片陣地上舉起自己的旗幟。即使央視這個節目,也主要做一些外國元首的當面訪談,很少有中央領導或政壇新秀作客期間。
這個領域之所以成為“特區”,首先是由獨特的國情所決定的。在長期“官本位”的基本國情中,高端人物大部分也是官場人物。在世界各國,政壇人物是理所當然的風雲人物。從政,本來也是一個正常的職業。每個國家領導人,都能以上美國《時代》周刊每年評選的封面人物為榮,我們國家的領導人也不例外。但在國內,從政者都強調一個“低調”。特別是年輕的領導人,更要處處內斂、穩重、少說。對官員, “蓋官定論”是亘古不變的傳統。儘管媒體每年都要推出不少領導幹部的典型報導,但不是已經去世,就是身患絕症,鮮有正當身強力壯、事業如日中天者被推選為時代人物的。個別敢說話,有個性的官員,很容易被視為“另類”,公眾喝彩,官場大忌。
其次是訪問高端人物難。採訪高端人物尤其是高級領導有多難,當記者的最知其中心酸。領導能否接受採訪,第一關得看媒體的牌子。不管記者有多少才華本事,得看你是什麼規格的媒體,級別越高越容易答應,否則一律用新華社通稿;第二關是難從領導嘴裡掏到東西。一般領導接受採訪前得要採訪提綱,然後讓秘書班子寫好,採訪時以念稿為主,能與記者拉幾句家常算是特殊待遇了。準備好的稿子肯定是重點介紹分管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就,基本是“履歷+工作+政績”的套路,既無個性,也無感情,更不會把個人的因素捎進去;第三關是難審核。記者寫好的稿件,必須送本人起碼是委託的秘書審核。記者寫稿時有些帶個性、感情的話,此時也會被刪得一乾二淨。
三是明規潛規難過。采寫高端人物尤其是政壇人物,有著許多明文規定。如果要報導被採訪者本人的事跡,規定就更為嚴格。所以,要取得採訪領導人的一張“通行證”,首先就得“過五關斬六將”,否則即使你進得了門,別人也不敢接受你的採訪。近年來,對一般領導的采寫規定放開多了,但對高層人物的采寫卻越來越緊。2006年底國家有關部門出台一規定,對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以及涉及老一輩領導人、現任領導人的報導、出版,明確了十分嚴格的送審制度,使歷史題材和高端人物題材的采寫面臨更大的約束。除了明文規定外,一些官場潛規則經常也難以逾越。如只要涉及個人,書:記沒宣傳,市長就不敢接受採訪;正職沒出面,副職就只能先避讓……否則不是給被宣傳者增光,而是增加壓力與風險。
正因為有那么多的難關,才會使媒體和書籍出版面對這樣的“特區”望而卻步。長期以來,對黨和國家領導人個人經歷的報導和傳記出版,幾乎成了港澳台的專利。內地讀者要了解領導生平經歷、思想性格、執政理念、喜怒哀樂,得通過各種渠道到港澳台去尋求讀物,還得冒著被海關查繳的危險。在這種扭曲的市場格局中,《中華兒女》雜誌也看到了其中蘊涵的機遇與商機,從2008年起明確舉起主打“高端政要”的旗幟,並為此進行不懈的探索,但也更加充分體會到要闖進這個“特區”付出的艱辛和曲折。以致一段時間裡還存在不同的意見,置疑這條路到底可否走得通,能堅持多久?
余瑋、吳志菲這一對年青伉儷,以他們勇敢無畏而又富有創造性的精神,開通了一條向“特區”前行的道路,不僅為廣大讀者提供了豐盛的精神食糧,而且為媒體和出版從業者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示。自《中國高端訪問(之一)——影響中國決策的18人》出版以來,我們就抱著觀望和等待的態度,看投下湖面的這塊石頭,會激起什麼樣的波浪。出入意料的是,引發的正面效應很快打消了人們的顧慮。各媒體轉載連篇累牘,各方讀者好評如潮,有關圖書專家認為,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反映當今重量級的、有著很高美譽度的省部高官的全紀錄。在大家最擔心的上層,也是積極的評價。自此,兩位作者與出版社緊密合作,短短一年多時間裡連續系列地推出,現在已經出版到第15部。他們將這部叢書的定位是“《中國高端訪問》:600位社會名流解密”。余瑋、吳志菲也被出版界給予“高層人物的解密者”、 “智囊傳記專業戶”等一個個美稱。
《中國高端訪問》已經高躍年度暢銷書的排行榜,新的系列還在源源不斷問世。讀者在讚譽著述成功的同時,十分驚嘆兩位作者的才華和效率。因為兩年內出版15本著作,對任何高產作家來講,都是一個創記錄的奇蹟。於是,有入研究起這兩位作者著書的“訣竅”,想找到他們成功的“秘笈”。作為余瑋的直接領導,我最清楚他們成功的“秘笈”所在,簡言之就是堅韌毅力與把握能力。
“高端訪問”,最偷不得懶的就是訪問。訪問首先得靠腿走出來,其二得靠嘴問出來,其三得靠手記下來。這兩位作者分別供職的媒體雖說都是中央新聞單位,但並非強勢媒體。要約這么多日理萬機、德高望重的“高端”人物,讓他們騰出大段時間接受訪談,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聯繫到一個人物,可能不知要反覆做多少工作。何況余瑋還有一個作為記者不利的弱點——湖北赤壁的口音非常重,許多話得重複多遍對方才明白。可他就是憑著自己的韌勁與毅力,貼近一個一個“大人物”,讓他們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採訪,並成為好朋友。正像他自己所說:“訪問時我們儘可能以平等的心態走近他們,從來沒有‘見官矮三分’的意識,也沒有以‘無冕之王’自居。”看到書中作者與那么多“高端”人物合影的照片,連許多權威媒體的資深記者都驚嘆:他們到底是怎么鑽進去的?
“600位社會名流解密”,解什麼密?這是高端人物訪問最關鍵的問題。如果把人物從事的職業和工作正面介紹一番,不僅讀者不愛看,被報導的人物也不一定領情。反之,太多地著眼於主人公遭受的坎坷經歷,蒙受冤屈,襯托社會的陰暗面,以體現文章的“深刻”,肯定就容易惹麻煩。如今,高端人物特別是政壇人物之所以越來越受公眾關注,是因為隨著我們國家民主化推進的步伐在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已到了呼之欲出的時候,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從政者的執政理念、人生際遇、仕途甘苦、鐵腕柔情、生活情趣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關注。因此,《中國高端訪問》的問世,應該首先得益於中國民主政治前進的大背景。余瑋、吳志菲的成功並非什麼異軍突起,而是敏銳地感受到了時代前進的脈搏,在認識人物“解密”的時代關係和公眾的需求上體現了自己把握能力。
既然要把握時代進步的脈搏,當然就有個切合實際的“度”。在余瑋、吳志菲訪問的“高端”人物中,涉及數百位政界要人、中央智囊、兩院院士、戎馬將軍、經濟學家、理論大家、駐外大使、文化名流、企業領袖、奧運冠軍等等,都極其注意把握人物成長的時代背景及其歷史作用、人物的聰明才智與祖國人民的命運、人物的坎坷經歷與歷史的局限、人物的輝煌成就與國家的強盛等等方面的關係。這些“高端”人物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經受過什麼樣的風浪,都貫穿著這樣的“紅線”:具有愛國愛民的赤誠之心、滿懷理想的成長曆程、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謙虛謹慎的求知態度、卓爾不群的思想品格、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個性鮮明的人生情趣……總而言之,這些人物都比較“主旋律”,同時又是一曲曲積極向上、充滿激情、內涵豐富、打動人心的旋律。所以它能雅俗共賞,不同凡響。
著名新聞理論家梅爾文·門徹說過:“一個負責任的寫作者應懂得把事件放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中思考,來發現其原因和結果的重要性,這意味著寫作的人不僅要不斷發展採訪報導的技巧,還要擴展對人的理解,對所處的文化和社會的理解。”讀懂了余瑋、吳志菲的《中國高端訪問》,你就會突然發現,其實人物訪問並無“特區”,而是我們能否真正理解了這個時代,理解了這個時代湧現出來的“高端”人物。
很高興,注意到紅色記者余瑋、吳志菲伉儷又有新作《見證履職》姊妹篇《參政的藝術》、《議政的智慧》出版。每年一次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大會,是我國集中民智決定國家大政方針和發展走向的大會,是每年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備受國內外民眾的高度重視和普遍關注。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時代的參與者、歷史的見證者。作為上會資深記者,作者帶著中國民眾的熱門話題,站在新聞現場採訪了許多全國人大代表與全國政協委員,就其人生經歷、上會感受、如何履職、如何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等進行專訪、對話,見證他們參政議政、履行職責的真實過程,反映民聲,直擊大會本質,還原代表、委員的履職人生。
“兩會”是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的殿堂與平台,是匯民意、聚民智的大會,從這裡可以聽到許多聲音,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方面的高層次的代表性人物。一個個重要國策出台的幕後,有一位位代表、委員不為人知的建言;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人代表、委員背後,有一個個鮮為人知的人生傳奇s作家余瑋、吳志菲以記者特有的身份見證、對話、紀錄、還原……在此,我向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及地方“兩會”代表、委員和一切關心中國時政新聞與時政人物的讀者特別推薦《見證履職》叢書《參政的藝術》、《議政的智慧》。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秘書長、中華兒女報刊社社長兼總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