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代家臣(日本古代制度)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譜代家臣就是指數代侍奉同一個領主家族的家臣,這樣的家臣一般更為忠誠,也更為自己的主子所信賴和重用。與其對應的稱“外樣”,指新近依附的家臣,或者是屈從於大領主的地方豪族。譜代家臣的制度起源於源賴朝將軍建立的鎌倉幕府,當時源氏將軍把武士分為兩個系統——御家人和非御家人,前者是將軍的直系家臣,後者則是較為疏遠的、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家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譜代家臣
  • 概念:指數代侍奉同一個領主家族
  • 制度:御家人和非御家人
  • 義務:效忠於主家
封建制度,制度,義務,

封建制度

日本自古以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均受到中國的強勢影響,然而有一點卻是不為中國所動的:日本採取的是真正的封建制度,即與歐洲中世紀類似的層層分封制度,而不是與中國類似的中央集權制度。日本沒有中國那樣的權力無限的專制君主,沒有允許平民從政的文官制度,更沒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草根思想。事實上,除了豐臣秀吉一人之外,日本歷史上的最高統治者都是世襲貴族的後裔,區別只在於貴族地位的高低而已。

制度

譜代家臣的制度起源於源賴朝將軍建立的鎌倉幕府,當時源氏將軍把武士分為兩個系統——御家人和非御家人,前者是將軍的直系家臣,後者則是較為疏遠的、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家臣。如果你熟悉春秋戰國歷史,可以把御家人理解為一國的世襲卿大夫,例如晉國的六卿,楚國的若敖氏、屈氏、昭氏,魯國的三桓等等;非御家人有點類似於客卿,或者被征服領地上的舊貴族,他們與國君的關係比較鬆散,更像是領取薪水的職業經理人。中國和日本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在中國,秦國罷黜了自己的世襲卿大夫階層,大量引進客卿甚至提拔平民,最終統一了全國並建立了官僚社會;在日本,無論誰當上全國的最高領主,都要大力扶植自己的世襲家臣,即御家人或譜代,依靠他們維持層層分封的統治。
日本戰國時代上杉謙信是軍事水平最高的領主之一,但他的領土擴張速度很慢,其中一大原因是他的家臣大多為外樣,而不是譜代。所謂外樣就是屈從於大領主的地方豪族,對他們而言,上杉家是一個地位較高的盟主,而不是真正的主子。直到謙信的養子景勝在位期間,才對領土上的大小豪族進行了“譜代化”,即轉化為世襲的譜代家臣。“譜代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大致包括領主對豪族出示“所領安堵”(保存原有領地)告示,豪族宣誓效忠並送交人質,確認雙方的封建權利和義務,或許還包括更換領地,等等。相比之下,德川家的譜代家臣團要強大的多,這是德川家康奪取天下的主要力量。
擁有一個譜代家臣團,並不意味著領主可以從此高枕無憂。恰恰相反,譜代家臣不僅對領主擔負著義務,也擁有權利,與中國專制時代的只有義務的職業官僚不同。譜代家臣可以決定領地的大致方針,干預領主的婚姻和繼承問題,甚至在必要的時候更換領主。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淺井家的家臣團勸說領主淺井久政隱居,擁戴其子淺井長政繼任家督;武田信玄能夠驅逐其父武田信虎,也離不開譜代家臣的大力支持。最後,領主在沒有特殊理由的情況下,不能隨意剝奪家臣的領地,也不能對家臣進行肆意的侮辱。在德川幕府時代,幕府的親藩松平忠直想霸占家臣的母親,因此出兵誅殺了該家臣一門,結果居然受到了幕府撤銷封地、流放到九州島的嚴厲處罰,忠直也因此蒙上惡名。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在日本的封建制度下是不成立的。

義務

譜代家臣的義務是效忠於主家,而主家能夠給予他們的只有權力或領地。德川家的習慣是不把大片土地分封給譜代,他們寧可讓直系血親掌管重要領地;作為交換,德川幕府的行政大權被交給了譜代家臣,最重要的大老、老中等職位一般由十萬石以上的譜代擔任,領地較小的譜代或旗本則可擔任一些地位雖低,但職責仍舊重要的官職。成為譜代家臣的必要條件是必須在關原會戰之前就是德川家的家臣,關原戰場上的盟友以及敵人是絕對不可能被視為譜代的。不過,通過持續的聯姻,德川家成功地籠絡了加賀前田家、播磨池田家等外樣大名,使它們成為了介於譜代和外樣之間的某種特殊的家臣。其他大名當然也是德川家的家臣,但他們是屈從於幕府將軍的地位,與德川家並沒有什麼同呼吸共命運的關係。最後,德川家和全體武士一樣,也是朝廷和天皇的家臣,但這種家臣關係只有理論上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