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蘭

譚蘭

女,1961年1月出生。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蘭
  • 外文名:Tan La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青島醫學院
現任信息,人物信息,社會兼職,

現任信息

青島市市立醫院副院長,教授

人物信息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就
1978年考入青島醫學院,1983年畢業留校於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原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1987前考入該校神經病學研究生,師從韓仲岩教授,1990年畢業後繼續留在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1994年以訪問學者身份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進修臨床神經病學,2000年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英國國王學院進修癲癇的基礎和臨床研究,2006年考入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研究生,師從管華詩院士。2008年調入青島市市立醫院神經內科工作。2006年入選山東省醫藥衛生“1020”科技人才,2009年入選山東省醫學領軍人才,2012年榮獲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歷任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教學秘書,科室副主任、科室主任、教研室主任、腦科醫學院附屬院長等職務。現任青島市市立醫院副院長,腦科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任,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專業—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病學分會全國委員,山東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青島市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誌》、《中國卒中》、《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誌》等國內、外雜誌編委,《Rejuvenation Research》、《Gene》、《Clinica Chimica Acta》、《Brain ResearchBulletin》、《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中華神經科雜誌》等國、內外雜誌特邀審稿專家。
譚蘭教授是山東省神經內科學術帶頭人,從醫執教已30餘年,長期以來在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中均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
在臨床工作中,多年來兢兢業業的工作在臨床一線,有較高的臨床診療水平,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神經系統急危重症和疑難雜症病例的臨床經驗,多次參與搶救急性腦血管病、重症肌無力危象、危重格林巴利綜合徵、癲癇持續狀態等神經系統危重病人,多次主持大型疑難病討論及會診,很多省內外病人慕名前來就醫,其精湛的醫療技術及高尚的醫德獲得病人及家屬的一致認可,同時帶領團隊將本學科創建為省級重點學科。率先在膠東半島設立癲癇專病門診,成立青島市癲癇診療中心,在癲癇的基礎研究、臨床診治方面均確立了國內領先的地位,得到了國內同行的肯定。2008年北京奧運會,作為奧運醫療保障定點醫院的臨床專家,順利地完成了奧運保障工作,榮獲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帆船比賽醫療保健突出貢獻獎。2011年被評為山東省傑出醫師,2012年被評為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在科研上,曾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山東省醫學領軍人才項目、青島市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等縱向課題20餘項,以通訊作者在N Engl J Med(IF:53.484), ProgNeurobiol(IF:9.966)、Neurobiol Aging(IF:6.634)、J Alzheimers Dis (IF:4.261)、《中華醫學雜誌》、《中華神經科雜誌》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56篇,總計影響因子250餘分,研究成果已被Nature Genetics(IF:36.377), Nat RevNeurosci(IF:26.483),J Mol Cell Biol (IF:13.4), Ann Neurol(IF:9.317)等國際知名期刊上引用300餘次,曾主編《腦血管病治療學》(200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醫學生物學技術與原理》(2009年,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副主編《圖解神經病學》(2006年,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神經病治療學》(2004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專著,參與編寫世界知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的Advances in Clinical Chemistry(Vol.56)一書,取得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在癲癇研究方向,建立了大樣本的中國漢族人群癲癇個體化用藥生物庫,發現CYP450酶基因多態性和UGTlA6基因位點的多態性與丙戊酸血藥濃度的關係,MDR1基因及其表達與難治性癲癇多藥耐藥相關,發現雙側丘腦前核反饋式電刺激更適用於臨床難治性癲癇的治療,160Hz、3V、120μs的丘腦前核電刺激參數可有效的控制難治性癲癇的發作。在痴呆研究方向,建立了大樣本的漢族人AD遺傳和臨床資源庫。對涉及AD發病多個環節候選基因和區域進行易感關聯分析,在世界上首次發現CLU、β2-AR、APOE、SORCS1、ADAM10、MAPT、GSK3β、MOBP、EIF2AK3、TTBK1、IL-18、IL-33、TLR2、TLR4、CR1、CD33、MS4A、DAPK1、GAB2、NEDD9、TFAM、TOMM40、MTHFD1L、IGF1和SLC2A14基因為漢族人AD的易感基因,並確定了易感相關的遺傳多態性位點,可作為遺傳標記用於我國漢族人AD的早期預警和診斷。學術成果曾榮獲2011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1位),2010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1位)、山東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第1位)、2011年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位)、2009年青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1位)、山東省教育廳優秀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第2位)等科研獎勵10餘項。
在教學上,目前現擔任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南京醫科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青島大學臨床醫學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大連醫科大學、泰山醫學院和濰坊醫學院的碩士生導師,自從1998年至今已培養神經病學研究生106名,為我國輸出了大量的神經病學高端人才。目前有在站博士後1人,在讀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16名,畢業的研究生曾榮獲山東省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獎,山東省優秀碩士畢業論文,青島大學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獎,青島大學優秀碩士畢業論文等學術獎勵20餘項。

社會兼職

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青島市神經科學會主任委員委員,中華醫學會山東省神經病學會副主任委員,華東六省一市神經病協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誌》等雜誌編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