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識自性
- 類別:佛教術語
- 來源:《法相辭典》
- 差別總數:十八
- 作者:瑜伽
- 來源頁數:五十三卷十六頁
自性差別,教義名詞。法相宗用語。謂自性之不同表現形式。出處 《瑜伽師地論》卷八一:“此中自性差別者,謂色自性有十色處差別;受自性有三受差別;想自性有六想差別;行自性有三行差別;識自性有六識差別。如是等類,當知諸...
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亦不獨為煩惱因緣、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無有獨於識性而起染愛、如於色等。是故唯識不立識住。二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十七卷五頁...
(9)初異熟自體,彼即根本識;余者名轉識,由能所見轉。(10)以有無二一,雜染清淨相,分別諸自性,許此為甚深。(11)凡所分別有,彼即畢竟無,故於遍計性,許有有無相。(12)錯亂體性有,似現體全無,故許依他性,亦有有...
自性分別,佛學術語, 三分別之一。又作自性思惟,於心識的認知作用,指任運覺知現在所緣之境,稍加推測思考而分別其自性。因為以欲界及色界初靜慮共為有尋有伺之地,必說自性分別,其體為尋與伺。但《俱舍論》卷二,則謂其體...
所以理智總是向外索解,而無由返識自性也。如是,則何解縛之有,又何超脫之有。(頗欲於中詳論理智,老來精力乏,未知能否執筆耳。)上達下達,皆由自致。曰:“君子懼以終始。”人生無一息而可自放逸也。(此雲懼者,即所謂...
識乾坤自在知物我兩忘 超脫物累樂於天機 閒看庭前花漫隨天外雲 福為禍本生為死因 任幻形凋謝識自性真如 交際處世篇 為師當為洪爐化鐵為友當為巨海納污 無背後之毀無久處之厭 交友者難親於始御事者拙守於前 寧以剛方見憚毋...
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若識自性,一悟即能超脫三界。慧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因此,他並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就是...
即使行者已於無量劫被無明覆蓋而不識自性,就像被關在漆黑屋內,但上師的口訣如明燈,光明一現這黑暗無法不走。由認取俱生自性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盡燒累劫無明。對根器相應者,這以因果同時的「果乘」法門,能助修行者橫出三界...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10),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
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
102.塵世苦海心自塵苦 103.冷跟視之冷情當之 104.人有貴賤心無二致 105.有識有力魔鬼無蹤 106.存道心消幻業 107.百折不回萬變不窮 108.形骸為桎梏情識是戈矛 109.猛獸易伏人心難制 110.言者多不顧行談者未必真知 111.生...
一、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二、若空心靜坐,即住無記空 三、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四、法因人而興,經因人而有 五、做人即作佛,人成即佛成 六、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七、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頓...
百法者:心法八,是識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識的所屬,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變,不相應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與心色皆不相應的法,無為法六,即前四法的實性,合之為一百法。茲列表說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