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貴(古代將軍)

謝貴(古代將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謝貴(1335-1399),字青萍,浙江省湖州市烏程(吳興區)織里鎮謝漊人,為東晉謝安四十世孫,即謝琰謝峻謝弘微謝莊謝瀹謝覽一脈相傳的裔孫。謝貴在元末隨朱元璋起義,因軍功授河南衛指揮僉事,加廣威將軍。明太祖朱元璋時因軍功授正三品河南衛指揮僉事,加廣威將軍,守滁州

基本介紹

  • 本名:謝貴
  • 字號:字青萍
  •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 出生地:浙江省湖州市烏程織里鎮謝漊
  • 出生時間:1335
  • 去世時間:1399
  • 主要成就:謝貴在末隨朱元璋起義,因軍功授河南衛指揮僉事,加廣威將軍。
人物事跡,墳墓,後代改姓,

人物事跡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長子太子朱標、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相繼死去,只好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而建文帝卻與其父親太子朱標一樣,完全不同於心恨手辣的乃祖,比較寬厚仁慈。看見祖父對功臣也毫不留情,斬盡殺絕,也表現出難於理解。於是這位洪武主找來一根通身帶刺的木棍,叫孫子用手直接去拿。這東西周身是刺怎么能抓,朱元璋就用刀將刺全部斫削乾淨,並對孫子說:“爺爺是在為你掃除一切障礙!”然而他卻萬萬沒有想到,親子朱棣就是一枚最大最硬的尖刺,他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發動了“靖難”之役,並於四年六月一舉攻入南京,非法奪取了皇位,改元“永樂”。建文元年(1399),以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為正二品都督指揮使,密令監視燕王朱棣動靜。燕王謀反,誘謝貴與張昺入端禮門時,伏兵襲擊所拿,不屈身亡。
平反昭雪
至明崇禎時,皇帝朱由檢為謝貴平反,贈爵英山伯,賜謚勇愍。
後代隱姓埋名
朱棣稱帝後,謝貴家為了避免滅族的厄運,為此三子謝公權入贅於小湖王氏,稱小湖王氏始祖。小湖王氏乃耕讀之家,子孫繁衍興旺,不少人讀書做官在外。據《小湖王氏宗譜》稱,王公權生三子,長子王士忠、次子王士傑、三子王士敬。王士忠,以行醫善耕讀,贅叔子王珩於湖州城吳侍御家,便家居府治之西,繁衍成為愛山台王氏。原精神病醫院所在地就是愛山台王氏宗祠的舊址。王士傑、王士敬後裔有留守小湖,有遷西郭外、清涼山、雙林、太湖、錢漊等處。後來小湖王氏又散布北方的北京、西安、太原,東北等及美國、澳洲等海外。謝公權小舅子的王姓為太原王氏太子晉世系中三槐堂的東洞庭支系的一支,據譜載是從東洞庭山遷至長興雉城,又再遷到菱湖的,世系傳承比較清楚。小湖又名小河,今稱曉河村,現已屬織里街區。明清時期聞名於郡內外,據清康熙《烏程縣誌》稱“小湖,織里業造船”。光緒《烏程縣誌》記載“王中立居小湖織里,精於孺嬰方脈,求治如市”。
小湖王氏的王中立是明代中醫兒科名醫,子孫世傳其業。曉河村織里鎮曉康路20號居住的小湖王氏後裔王務功先生,2011年已68歲,屬小湖王氏17世,他的父親、祖父精通中醫,就是王中立名醫世傳之後。王務功先生曾保存過3套《小湖王氏宗譜》,此譜是由王樹榮、王德馨父子主編的。王樹榮是小湖王氏15世裔,日本帝國大學畢業,時任江蘇省法曹。王德馨是日本政法大學畢業,為湖州大律師,住東門外。該譜現湖州市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有館藏,北京、東北、甚至在美國的族人有複製本保存。

墳墓

河南省內鄉縣的謝貴墓
謝貴被殺後身首異處。其首級由長子謝公楮獲取,並倉皇逃到父親原任職過的地方河南,藏身在現內鄉縣余關鄉將子村。期間他將謝貴的首級葬於余關鄉謝寨東北小山坡下,是為河南省內鄉縣將子謝氏明代始祖。將子,因廣威將軍之子而得名。(1994年10月1日出版《內鄉縣誌》“謝寨村有明代都督指揮使謝貴墓”)
湖州市的謝貴墓
謝漊村有一座人人皆知的“將軍墓”、“謝家墓”。(《烏程縣誌》卷六載:“北平都指揮使謚忠烈謝貴墓在謝漊史家橋南”),其身由三子謝公權葬於原籍。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謚忠烈公,樹碑“北平都督檢查使謝貴之墓”,其碑於1958年大躍進時代拆去修水庫下水道所毀。王樹榮不僅出資編修了宗譜,還在謝漊修葺了將軍墓,並在墓旁修建了宗祠,名為“忠烈公祠”。將軍墓遺址就在織里—義皋公路旁,離謝漊村辦公室不過數十步之遙,現已成為平地,有一半已被蓋了民房,另一半為菜地。據年長的村民介紹,原有的將軍墓呈長方形,有十多米長,解放初年墓前還有牌樓,文革時期被毀,2000年前後墓地一半蓋為房屋。《烏程縣誌》上記載將軍墓位置的“史家橋”現尚有遺蹟存在,橋的位置在墓北側的一條小河上,橋北堍有座關帝廟。
古漊港是太湖流域著名的水利工程,太湖南岸境內的27漊。更是古代先民治理太湖的光輝結晶。這些漊的名稱以姓氏命名,織理謝漊以謝姓而名。早在南朝湖州府治有過父子兩代太守,父親謝瀹(454-498)、字義潔,為南朝齊時的吳興太守,後為吏部尚書。其子謝覽、字景滌,南朝梁時父子均為吳興名守。謝覽任太守期間,愛上了太湖邊上的一個“風土清嘉”的漊港,便將家安置在此,並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此漊巷為謝漊巷。

後代改姓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史料發現
蔣金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古籍所)的《明史·張爵傳附謝貴傳補遺》 記載:筆者在研究顧廷龍《清代殊卷集成》(台灣成文出版社)時,意外地發現了謝貴與靖難之役的一些資料,保存在其後代刊刻的殊卷履歷中。殊卷本為防止考官認識舉子試卷字跡作弊,而將舉子的試卷彌封后交謄錄生用殊筆重新謄寫的卷子。新中舉人、進士將自己的試卷刻印分送親友,是清代的時尚。所刻試卷系墨印,亦稱殊卷。這類殊卷一般由考生履歷、科份頁和考生的文章三部分組成。考生履歷登載有關考生家族的歷史,相當於簡要的族譜。謝貴後代所刊殊卷共兩份。從以上兩則殊卷履歷可以看出:謝貴是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是建文帝極端信任的一員武將;朱棣上台後,“靖難兵起抗節以殉”的將領的後代為免遭迫害,不僅隱姓埋名,甚至連祖姓都改了,並且連續五代隱居不仕,可見朱棣對反抗者的殘酷迫害程度之深,影響之久遠。殊卷履歷這些內容可補《明史》對謝貴的記載過分簡略之不足。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王蘭
他的“光緒庚辰科會試殊卷”,其履歷記云:始祖:謝忠烈公,諱貴,字青萍。明建文時為都指揮使,受密命至燕,遇害。弘光時贈英山伯,謚勇愍,國朝乾隆四十一年賜今謚。二世祖:公權,青萍公季子,永樂初夷族令,嚴公贅於王氏,遂襲其姓。據《晚晴移詩匯》卷172載:“王蘭,字醉香,歸安人。光緒庚辰進士,官戶部主事。其詩《過東塾陳先生故居》云:‘百年不可待,當代失人師。檢點遺書在,徒令從死悲。式閭應有禮,講學可無祠。宗派殊紛糾,中流更付誰。’”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王思沂
他是王蘭的族伯叔,其“道光癸卯科浙江鄉試殊卷”,其履歷記曰:始祖諱公權,明洪武廣威將軍謝青萍公季子。靖難兵起抗節以殉,遂諱姓,襲外家姓王,始居小湖。二世祖諱士忠,隱居不仕。三世祖諱珩,隱居不仕,始遷郡城之愛山台側。四世祖諱霽,隱居不仕。五世祖諱得中,隱居不仕。六世祖諱有賢,廩貢生,候選訓導。
據《安樂康平室隨筆》卷一載:“鹹豐癸丑科進士,大學士一:麟書;尚書一:瑞聯;侍郎四:黃鈺、夏家鎬、恩棠、訥仁:內閣學士二:孫如僅、馬恩溥;鎮邊大臣一:李慎;總督一:丁寶楨;漕督一:盧士傑;巡撫一:張煦;布政使四:許應鑅、梁肇煌、王思沂、李廷簫。”
王思沂曾任布政使,為鹹豐三年癸丑科(1853)第二甲(一百七名)的第六十一名,曾任陝西巡撫,見《護理陝西巡撫王思沂摺光緒五年十二月初四日》。王思沂曾任安徽按察使,“清康熙六年至宣統三年(1667——1911年),安徽歷任按察使(提法使)一覽表:‘王思沂光緒三年二月——四年七月’”。
據《陝西省志·人物誌》載:“陝西巡撫部院,1840年後的清陝西巡撫簡歷(按任陝西巡撫時間先後為序):譚鐘麟(1822-1905)清光緒元年二月(1875年3月)曾國荃授陝西巡撫未到任,同年三月十五日(4月20日)清廷命其代理陝西巡撫,後實授。在任四年余。王思沂清光緒五年五月十五日(1879年7月4日)譚鐘麟陛見進京,王護理陝西巡撫至同年八月二十九日(10月14日)新任巡撫馮譽驥到任。生平簡歷略。馮譽驥字卓如,號展雲。清廣東高要人。”
王思沂能撰聯作文,曾為《潮州歸湖王氏族譜》撰《埤公譜序》,朱德慈著《近代詞考錄》中介紹了王思沂的詞著作有《晚香室詞》。
據胡君復《古今聯語彙選》第五冊會館載:“安慶全浙會館居省垣東南隅,其中丘壑亭林為各會館之冠,宦遊之客常留韻事。其正廳曰‘德星堂’。撫皖使者歸安沉秉成有聯云:浙水記分流,溯此間噓吸江河,地脈曾詳前漢志;皖台同挹爽,看吾輩摩挲風月,他鄉仍憶故山秋。又,對樓外欄有王思沂聯云:簾前春色應須惜;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思沂曾作《重修安徽通志序》:“安慶舊府治也。康熙中設巡撫駐節於此,遂為安徽省。復設藩、臬兩司如各直省之例又分南、北為兩道。其疆域跨有江淮,上承楚,下臨吳,南帶浙,北連豫,水陸之襟喉,山河之形勝也。至同治中,又增置安廬道,割南道之安慶,北道之廬州、滁、和四府州隸之。建置甫定,歲戊辰,予適奉恩命承乏是職。維時,前方伯署巡撫新建吳公甫有重修安徽通志之議經始於予位任之明年,十閱寒暑至光緒四年全書告成,予方由臬司署藩司,例得弁言簡端。
“夫通志之作,非徒紀山川、人物備他日作史者取裁之資而已,實欲使官斯土者,無事考其盛衰得失,思所以補救之方;有事覽其治亂險易,求所以備御之策,政治龜鑑於是乎在況上溯陶文毅公創修之初,距今已五十餘年,中值發逆擾,安徽當其沖,苗逆又繼之,被害最久且遍,文獻之徵,百不一存,是通志之修不可緩,而安徽今日尤不可緩。今得在局諸君朝夕編纂,始終不懈,又得大中丞裕公與諸當事督率講求,以觀厥成,不可謂非官斯土者之幸與後來者之幸也。其間體例,視舊志因多創少。惟於兵事加詳其忠義、節烈二門,得諸採訪者較原書多至數十倍,則風俗之美與國家教澤涵儒之深且久,更可見其一端。至於人材奮興,雲蒸虎變,郁為隆棟,紀於太常,一時之盛,幾莫與京。此蓋天人葉應,鐘毓效靈,天下後世皆艷稱之,無俟予之揚摧者已,謹序。
“光緒四年正月署布政使司按察使吳興王思沂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