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毓晉

謝毓晉

謝毓晉(1913~1983),江蘇蘇州人,生於北京,微生物學家,生物製品學家。他畢生致力於微生物免疫學的教學、科研和生物製品的研製工作,並取得多項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他對耐熱真空冷凍乾燥乙醚滅活狂犬病疫苗的研製,成功地解決了生物製品的真空冷凍乾燥工藝技術。他用大罐深層培養方法取代了傳統的手工生產工藝,用於霍亂、百日咳等生物製品的製造取得了成功。他對動物血清代血漿、抗淋巴細胞球蛋白、單克隆抗體的試製,為我國免疫學基礎理論的系統研究和免疫學新技術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毓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北京
  • 出生日期:1913年8月26日
  • 逝世日期:1983年11月23日
  • 職業:醫學家
  •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
  • 主要成就: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長效疫苗,取代手工生產,血清代血漿,新技術研究,試製科研任務,培養科研隊伍,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謝敏晉,1913年8月26日出生於北京一書香門第。其父先後在清朝郵傳部和國民政府交通部任職,為人正直,知識淵博,熟讀古文,遍閱史書。謝毓晉不僅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而且還養成了在任何困難的條件下百折不撓的毅力。1929年,16歲的謝毓晉離開北平師大附中,隨家遷回原籍蘇州,就讀於東吳大學附中。
在其父“科學救國”的思想薰陶和影響下,謝毓晉接受了“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古訓,立志學醫。不久,他的哥哥、嫂嫂因患肺結核先後去世,妹妹又染上肺結核,當時沒有特效藥,中西醫治療都不見效。這些事更加堅定了他學醫的決心,並決心研究威脅千百萬人健康和生命的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問題。
沙門氏菌沙門氏菌
1932年,他考入了同濟大學醫學院,實現了從醫的原望。他學習勤奮,成績優良,組織才幹出眾,很快就被選為同濟大學醫學院學生會的負責人之一。他參加過要求南京國民政府收復東北失地的赴南京請願活動,主持了轟動上海醫學界的內容十分豐富的解剖學展覽會。193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醫學院前期。
1937年1月,他和幾位同學遠渡重洋,前往德國富來堡大學醫學院自費留學。由於他勤奮好學,業餘時間經常在實驗室里做實驗,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七七事變後,其父母被迫逃難他鄉,其經濟來源斷絕。但他經受住了學習和生活上艱苦的考驗。因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忘我學習,深受導師烏爾曼博士的讚許,不久獲得了德國洪堡基金會的獎學金。在26歲那年,他完成了博士論文,在論文答辯會上,五位主考教授輪流提問,不管考題多么難,謝毓晉都能對答如流,論文獲得通過。
畢 業後,謝毓晉接替導師烏爾曼博士擔任了富來堡大學內科醫院細菌血清室代理主任。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在德國著名的《免疫研究與實驗治療雜誌》上發表了五篇有價值的科研論文。為了能在德國期間獲得更多的知識,他先後在以科赫命名的柏林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和馬堡貝林研究所,進修沙門氏菌血清學、狂犬病預防、結核菌免疫等。隨後,他被聘為布拉格德國大學內科醫院細菌血清檢驗科主任,除完成日常工作之外,還埋頭於實驗研究。
1941年5月,中國駐德大使館轉來重慶國民政府衛生署的電報,邀請他回國參加抗日後方的防疫工作。他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返回祖國,赴蘭州任衛生署西北防疫處技正。在這裡他與一位蘇州姑娘江能霞結為終身伴侶。這以後,在他幾十年的科學生涯中江能霞成為他的得力內助。1942年12月,他離開蘭州,回到當時遷到四川宜賓的母校——同濟大學醫學院,任細菌學教授兼細菌學館主任,這一年他才29歲。兩年以後,他獲得了教育部審定的教授證書。隨後,謝毓晉又轉任上海醫學院細菌學教授。他對提高這兩所醫學院的微生物免疫學的教學水平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第三年,35歲的謝毓晉受聘擔任了同濟大學醫學院(已遷回上海)院長兼免疫研究所所長職務。當時由於受連年戰爭的影響,醫學院教育質量顯著下降。他衝破老同濟大學的醫學派別成見,親自到各地聘請包括所謂英、美、德、日各派的教授來校任教。在教學中,他注重醫學基礎課的實習,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補充了一些教學設備,千方百計地提高教學水平。
在致力於教學的同時,1948年,他和校友外科教授襲法祖、內科教授過晉源等人主持創辦了享譽全國的《大眾醫學》雜誌,並擔任第一任總編輯,還親自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
《大眾醫學》《大眾醫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謝毓晉創辦了民生實驗治療研究所,在短期內就試製出類毒素抗毒素菌苗診斷試劑等十幾種生物製品供防疫使用。當時中國的傳染病預防任務十分艱巨,即使像上海市這樣的大城市也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疫體系。謝毓晉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親自帶頭在上海市各地區採取自來水標本,檢查其污染程度,同時還檢查冰棍汽水橘子水三種冷飲的帶菌情況,為加強上海市的防衛生工作作出了貢獻。
1952年,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聘請他到武漢擔任當時號稱東亞規模最大的中南生物製品實驗所(後改稱衛生部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擔任總技師。從此,謝毓晉實現了多年的夙願,他一心撲在工作上,指導生產,全力開展科研工作,並悉心培養專業人才,使這個新建的生物製品研究所很快地走上正軌,為中國生物製品的研製和免疫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貢獻,並先後發表了百餘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
1913年8月26日出生於北京。
1936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前期。
1939年畢業於德國富來堡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1939—1940年任德國富來堡大學內科醫院細菌血清室代理主任。
1940—1941年任布拉格德國大學醫院細菌血清檢驗科主任。
1941---1942年任重慶國民政府衛生署西北防疫處(蘭州)技正兼檢驗科主任。
1942—1944年任同濟大學醫學院(四川宜賓)細菌學教授。
1944—1947年任上海醫學院細菌學教授。
1947—1949年任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兼教授、免疫研究所所長。
1949—1952年任上海民生實驗治療研究所所長。
1952—1983年任衛生部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主任、總技師、副所長、名譽所長等職,併兼任同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免疫學教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預防醫學專業組成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生物製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湖北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免疫學會理事,湖北省微生物免疫學會主任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副主席。
1983年11月23日逝世於武漢市。

主要成就

謝毓晉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好學不倦。在他的指導和培養下,該所的科技人員和研究生都勤奮工作,刻苦學習,現在不少人已成為獨當一面的學科帶頭人,成為研究員、教授等,為發展中國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生物製品科學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長效疫苗

50年代初,謝毓晉收到來自廣西的一封人民來信,反映當地農民被瘋狗咬傷後,注射了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生產的狂犬疫苗,仍然發病死亡的情況。經過追查原因,發現疫苗不耐熱,當地因保存不當而失效。因此,謝毓晉決心改良狂犬病疫苗的質量,帶領助手經過半年的艱苦實驗,終於在1954年試製出國際上領先的耐熱真空冷凍乾燥乙醚滅活狂犬病疫苗。該疫苗在45C下,能保存一年以上而不變質。隨後,他又在國內率先試製凍乾抗狂犬病血清,為中國廣大農村和山區預防狂犬病提供了有效的製劑。此後他又與助手們系統地研究成功了生物製品的真空冷凍乾燥工藝技術,並在全國推廣套用。
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

取代手工生產

謝毓晉十分重視科學實踐,對於發展生物製品生產的全局性問題,總是兢兢業業地努力去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傳染病預防任務十分艱巨,謝毓晉帶領中青年科技人員開展了生物製品大罐深層培養工藝的研究,其目的是取代傳統的手工生產工藝。1954年,他們首先成功地用深層培養方法製造了霍亂、百日咳等疫苗。這項工藝能節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大大提高生物製品的產量和質量。

血清代血漿

隨著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中國血液和血漿需求量急劇增加,1954年謝毓晉接受了衛生部下達的研製以動物血清代血漿的重大科研任務。這個研究項目涉及學科多,難度大,血清的質量問題國際上也未能解決。但謝毓晉知難而上,從頭做起,為了祖國的需要,從不考慮個人的名利得失。他在不到兩年時間裡已取得了初步結果,受到了當時來華訪問的蘇聯醫學科學家代表團和生物製品代表團專家們的高度讚揚,並邀請他去蘇聯講學。以後,謝毓晉和他的助手們經過了十幾年艱苦的努力,研製出治療用變性動物血清從I型到Ⅵ型,並在臨床醫學專家的協作下,先後在內、外、兒、燒傷等科試用於3150例7220例次,證實該血清是安全有效的。他不但解決了動物血清代血漿凝血機制的問題,同時也帶動了武漢地區血液學凝血、止血專業的發展。1980年,Ⅵ型治療用變性動物血清通過衛生部主持的科研成果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衛生部甲級科研成果獎
血漿血漿

新技術研究

在他主持研究以動物血清代血漿的同時,還領導免疫學研究室開展免疫學基礎理論和免疫新技術的系統研究。在家兔抗血清蛋白免疫的研究中,他系統地對抗原抗體代謝、抗原間干擾、免疫方法、檢定方法等進行了探索,發表了5篇有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提出了“小劑量多部位的免疫方法”,使免疫效果顯著提高,並對當時國外新發展的免疫雙擴散、免疫電泳、間接血凝、被動皮膚過敏、螢光抗體等免疫學新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建立。免疫電泳技術在當時是免疫學的新興技術,他和助手們作了大量的方法和套用上的研究,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並發表了《比較雙相免疫的研究》和《七種哺乳動物血清蛋白交叉抗原性的比較研究》,受到了生物學界的重視。

試製科研任務

為了促進國內新生的器官移植科研工作,謝毓晉在極度困難的科研條件下,接受了湖北省科委下達的試製免疫抑制劑——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的科研任務。經過近10年的艱苦努力,終於試製成功,經過臨床試用證明,對器官移植手術具有明顯的預防和控制免疫排斥作用,對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較好的療效。該項科研成果於1982年通過部級鑑定,確認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獲衛生部甲級科研成果獎、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現已正式投產供應全國。

培養科研隊伍

1980年,謝毓晉應邀參加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四屆國際免疫學會議。會後他訪問了法國聯邦德國奧地利。1981年,他又應邀對聯邦德國作了為期3個月的學術訪問,回到了闊別40年的母校富來堡大學,會晤了當年的導師烏爾曼教授和同學們。他的這次訪問對了解國際免疫學科研動態和溝通學術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瘤細胞瘤細胞
這次出訪使他深深感到10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免疫學大大落後於國際發展水平,亟需迎頭趕上。謝毓晉為了及早地向國內科技人員介紹受到國際廣泛重視的經米爾斯坦因和奎勒合作研究的單克隆抗體技術,不辭勞苦地起早貪黑閱讀了大量國外最新文獻資料,寫成綜述,在中華醫學會湖北分會舉辦的專題講座上連續六次作了題為《單克隆抗體技術》的綜述報造,除對單克隆抗體的原則、方法、性質作了闡述外,著重介紹了單克隆抗體在細胞表面抗原決定簇的測定,在淋巴細胞亞群鑑別與功能測定,在寄生蟲腫瘤病學、移植免疫、細菌學病毒學血液學、生化藥物及干擾素提純等11個方面的套用及展望。報告後,印成小冊子散發,受到廣大科技人員的普遍歡迎。他還制定了成立“單克隆抗體研究和生產中心”的計畫,並選派科技人員分別到美、英、法、德等國進修,以采各國所長。同時積極籌備儀器設備。
就在他頑強地攀登科學高峰的時刻,不幸身患肺癌。在住院治療的日子裡,他也未忘記他的科研計畫和單克隆抗體試製工作的進展。在他彌留之際還感嘆自己為人民所作的貢獻太少。
值得告慰他的是,在他去世五年之後,他計畫中的製備單克隆抗體的生產車間,在國家科委、計委及衛生部的支持下,引進了國外設備,已在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建成,並對單克隆抗體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有的 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目前為止,該所已建立適用於臨床診斷、治療和基礎研究的雜交瘤細胞數百株。單克隆抗體技術發明者之一奎勒教授到該所訪問和參觀時,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謝毓晉認為免疫學的套用前景是廣闊的,免疫遺傳學的研究,有朝一日會從根本上解決遺傳性疾病的發病機理問題,免疫學基礎理論研究、免疫耐性、免疫增強、免疫淋巴細胞分群、功能、調節機理的不斷深入的研究,終將使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也會象傳染病一樣退出歷史舞台,同種異體的器官移植手術也將成為臨床醫療常規,而利用免疫學方法防止衰老、保持青春的理想也有可能實現。
寄生蟲寄生蟲
他還認為中國醫療衛生管理體制和科研管理體制要實行改革,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要更好地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加強基礎學科為臨床醫學服務的觀點,另一方面要提高臨床醫師的基礎學科知識水平,以便在臨床診斷、預防和治療上更好地發揮作用。他還認為,應該改善、加強城市、地、縣、區級醫療網組織,分級醫療,以減輕教學醫院和城市醫院的門診量過重的負擔,給臨床醫生更好地創造一些提高醫療、教學、科研水平的條件。他認為培養人才是最重要的環節。
他反對在科研選題上一哄而起、一哄而下的風氣,反對作華而不實的工作。他說:“政策是決定的因素,而人是關鍵因素”。他堅信中國醫學科學事業會隨著全國經濟建設的發展而迅速前進。

主要論著

1 謝毓晉,葛緣怡,陳疇.用國產大型冷凍乾燥設備進行生物製品乾燥製劑試驗.衛生部主編.衛生防疫資料彙編,第7輯.1955:56—87.
2 謝毓晉,葛緣怡,董之昌等.用深層培養方法研製霍亂菌苗.衛生部主編.衛生防疫資料彙編,第7輯.1955:87—107.
3 謝毓晉,葛緣怡,熊梅先等.白喉類毒素濃縮試驗探討.衛生部主編.衛生防疫資料彙編,第7輯,1955:108—116.
4 謝毓晉,葛緣怡,鈕家渭.關於濃制抗毒素髮生問題的試驗研究.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二屆全體代表大會論文摘要,1956:104—106.
5 謝毓晉,熊梅先,顧素珍.用深層培養方法製造白喉毒素、類毒素.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二屆代表大會論文摘要,1956:106—107.
6 謝毓晉,熊梅先,葛緣怡.破傷風毒素、類毒素、抗毒素之絮狀反應試驗研究.生物製品通訊,1956,1(1):45—56.
7 謝毓晉,林放濤,曾蓉芳.乾燥狂犬疫苗之研究.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二屆全體代表大會論文摘要,1956:116.
蘇州蘇州
8 謝毓晉,林放濤,張純厚.抗狂犬病免疫血清之試驗研究.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二屆全體代表大會論文摘要,1956:120.
9 謝毓晉,吳炳奎,錢致明.抗豬血清蛋白免疫沉澱血清製備改進研究.生物製品通訊,1964,5(1):1—12.
10 謝毓晉,錢致明,史良如.比較雙相免疫電泳的研究.生物製品通訊,1964,5(4):269—282.
11 謝毓晉,鏡海玉,葉海林.免疫血清中缺白蛋白沉澱抗體現象之探討.武漢醫學雜誌,1964,1(1):1—7.
12 謝毓晉,史良如,陳善華.七種哺乳動物血清蛋白交叉抗原性的比較研究.實驗生物學報,1965,10(1):1—18.
13 謝毓晉,周北平,史天鵬.蛋白性人血漿代用品治療用變性動物血清(簡稱治療血清)之試製研究.湖北衛生,1977,(5):94—95.
14 謝毓晉,史良如,陳善華.抗淋巴細胞球蛋白之試製研究.武漢醫學院學報,1978,(4):56—59.
15 謝毓晉.生物製品預防接種的免疫學基礎.中南地區白喉預防經驗交流會資料彙編,1979:1—22.
16 謝毓晉,劉殿風,陳善華.抗人胸腺淋巴細胞製備方法之改進研究.中華器官移植雜誌,1980,1(1):53—61.
17 王大坤,謝毓晉.豬抗人淋巴細胞血清中有害抗體吸收工藝的改進研究.中華血液學雜誌,1985,6(2):114—115.
18 魏林娜,謝毓晉.減輕馬抗人胸腺淋巴細胞球蛋白靜脈注射類過敏反應之研究.中華器官移植雜誌,1986,7(3):131—13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