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華(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歷史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謝桂華(1938.10——2006.6.12),男,漢族,湖南新化人。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1年起任研究員。1989-1999年先後任戰國秦漢史研究室和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桂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新化
  • 出生日期:1938.10
  • 逝世日期:2006.6.12
  • 職業:歷史學家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歷史系
  • 代表作品:《尹灣漢墓簡牘初探》,《漢簡和漢代的取庸代戍制度》
  • 職務: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理事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謝桂華教授主要從事秦漢史和秦漢簡帛研究,重點研究行政文書簡,並做了大量簡牘整理工作,科研成果豐碩。

人物生平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上、下冊(合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獲歷史所第一屆科研成果二等獎)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該書將居延漢簡的全部釋文,按西北科學考察團最初在北京整理的編號順序排列,重新釋讀,並附有《原簡編號、出土地點、圖版頁碼一覽表》及《居延漢簡台北本與甲乙編本簡號校異》。全書所錄簡文,均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著的《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為底本,如《甲乙編》釋文無誤,即照錄。如《甲乙編》釋文有誤,則徑直予以校補訂正。凡是《甲乙編》、《居延漢簡甲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著)、《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之部(勞乾著)釋文與《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校補釋文不同者,均在按語中分別說明,以供讀者擇善而從。這樣既反映了合校本釋文與上述三種釋文的相異之處,又反映了勞氏、《甲編》及《甲乙編》三種釋文彼此之間的不同之處,令人一目了然,從而便利了運用者推敲釋文的正誤以定取捨的工作,也省卻了使用者同時查閱三種不同釋文的麻煩,加上合校本的校補工作是在整理居延新簡的過程中進行的,有條件運用大量新簡的材料與舊簡的材料作對比研究,且儘可能充分吸收已公布的國內外有關釋文的成果,在釋文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校正了一萬枚簡中兩千多枚簡的釋文,因此合校本以其準確性、權威性、便利性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和歡迎,學界認為合校本具有顯著的學術價值與工具書的使用價值。
1978年至1994年,謝桂華教授參加了居延新簡的整理工作,出版了《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集體編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和《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上、下冊(集體編著,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第九屆中國圖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優秀科研成果獎、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兩部著作。1995年至1997年,謝桂華教授負責並參加了尹灣漢墓簡牘的整理工作,出版了《尹灣漢墓簡牘》(集體編著,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整理工作的速度之快、質量之高都是空前的,而且整理小組打破了以往“壟斷”材料的風氣,先將所有的整理成果及資料全部公布,以便和學界同仁一起研究,這是一種值得感佩和發揚的新風。這次整理還有意識地進行多學科領域的合作,利用高科技手段,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整理小組將尹灣漢簡的原件全部調到上海復旦大學文博學院和物理二系,用紅外線進行閱讀,在定稿的基礎上又糾正了七百多字(全文共四萬多字),這是整理工作上的一大突破,海內外的學界都盛讚此次整理工作水平高,日本著名學者大庭脩撰文說,中國今後的簡牘整理都應該採取“尹灣的模式”。
謝桂華教授發表了《<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補正舉隅》(合撰)、《<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質疑》(合撰)、《<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平議》(合撰)、《秦漢物價資料輯錄》(合撰)、《漢簡和漢代的取庸代戍制度》、《<建武三年十二月候君所責寇恩事>考釋》、《新、舊居延漢簡冊書復原舉隅》、《新、舊居延漢簡冊書復原舉隅》(續)、《元康四年賜給民爵名籍殘冊再釋》、《漢簡與漢代西北屯戍鹽政考述》、《居延漢簡的斷簡綴合和冊書復原》、《尹灣漢墓簡牘初探》(合撰)、《尹灣漢墓簡牘和西漢地方行政制度》、《尹灣漢墓新出<集簿>考述》、《漢簡草書辨正舉隅》、《居延簡所見秋射及其相關文書考述》、《尹灣漢墓所見東海郡行政文書考述》、《百年簡帛》(上、下)、《秦漢簡帛與秦漢史研究》(合撰)等幾十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學界引起較大反響。
謝桂華教授多次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1989年3月至6月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日本學術振興會的交換學者,赴日進行為期3個月的學術交流和訪問;1992年應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所長大庭脩教授的邀請,出席在大阪舉行的漢簡研究國際討論會;1999年11月,應韓國古代史學會會長、慶北人文大學史學科教授、博物館館長朱甫暾的邀請,出席由中、韓、日三國學者參加的有關鹹安城山山城木簡的國際學術會議,發表題為《中國出土的魏晉以後簡紙文書概述》的學術論文;同年12月,赴台北參加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主辦的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發表題為《<居延新簡補編>釋文補正舉隅》的學術論文,會後應邀到中研院史語所進行了一周的學術訪問和交流;2000年7月,受古克禮教授和羅維前博士的邀請,赴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參加敦煌醫藥寫本課題的合作研究,以及敦煌醫藥寫本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西北邊塞散見醫藥簡牘與敦煌醫藥寫本之比較》,在劍橋李約瑟研究所作了題為《陵陽子解題》的學術演講;同年9月受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富谷至教授的邀請,赴日本共同研究三國吳簡和三國碑帖等文獻資料。
謝桂華教授在簡帛學學科建設和推進簡帛學的繁榮方面功不可沒。其一,他參與籌備並於1995年3月最早成立了簡帛研究中心。其二,他參與創辦、主編《簡帛研究》和《簡帛研究譯叢》兩份簡牘帛書研究的專業性刊物,已出版《簡帛研究》一、二、三輯和《簡帛研究譯叢》一、二輯。刊物所收論文體現了當前海內外簡帛研究的最高水平,起到了視窗作用,極大地推動了海內外學者的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其三,他和有關單位共同負責籌辦兩次簡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即1991年在甘肅蘭州召開的“中國簡牘學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和2001年即將在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召開的“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暨長沙吳簡國際學術研討會”。
謝桂華教授認為從事簡帛研究需要“爬兩個坡”:第一個坡是“整理坡”,把簡帛文字內容釋讀準確,是簡帛研究最根本、最關鍵的前提性工作。第二個坡是“研究坡”,即利用整理成果進行研究,達到僅僅利用傳世文獻所不能達到的高度。謝桂華教授積二十多年的時間爬過了第一個坡,他目前及今後的主要工作就是爬第二個坡。目前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荊門郭店楚簡研究”課題負責人,本課題是1999年至2001年院基礎研究重點課題之一。
謝桂華教授先後指導或共同指導過10多名學生,包括外國留學生、訪問學者、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後。開設《秦漢簡帛研究》等課程。謝桂華教授平易近人,毫無架子,對學生他總是悉心指導,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傳授給學生。一、他認為從事簡牘研究要有正確的方法,不要急於求成,要先明確目標,有計畫性地下功夫,甚至下“笨功夫”,打好基礎。而“識字”是基礎研究的起點,必須要持之以恆、系統地學習古文字。功夫到家了,自然水到渠成。二、主張初學者先做目錄,他認為目錄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老師,做目錄就是自己給自己做導師。做目錄是全面理解學科信息、充分掌握材料的一個重要方法。他常說“掌握材料是成為史學大家的基本條件”。三、要求學生廣泛了解已有的學術成果,了解學術信息以及國內外的研究動態。主張學術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前進,在充分掌握已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尋求未解決的問題,找好自己做學問的“生長點”。四、注重學術規範,要求學生養成嚴謹踏實的優良作風,他常說不僅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更要明白“不知並不是有理,而是要想辦法去知道”。他主張在學問上“要海納百川,切忌夜郎自大”,要充分了解、肯定、尊重別人的成果,學習別人的長處。不僅對前人的成果要肯定,對同時代的人的長處也要有選擇性地學習,吸收精彩的地方,不以名氣、名望、權威而論,“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學習別人的東西要學會思考,能夠鑑別其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借鑑別人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五、主張學生要有“主人地位意識”,學習要有主動性,視野要開闊,思想要放開。既要注重研究具體問題,也要明白研究具體問題並不是目的,關鍵是要打通整個簡帛研究。要做到既能深入,也能擴展、打開。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巨觀與微觀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結合、中國與外國結合。此外,他還主張學生要勤於動筆,用他的話說就是“只有幹活才能長進”。
2006年6月12日凌晨,謝桂華先生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