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安(台灣安徽東至籍書法家)

謝宗安(台灣安徽東至籍書法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至縣馬田人,字鐘廠,晚年自號三石道人,磊翁。其父謝國恩系晚清貢元,通經史擅詩文。他7歲時開始描紅學習書法,12歲已楚楚可觀,16歲習六朝碑帖,後師從桐城姚仲實研經學,長沙陳朝爵攻文詞。24歲供職於省城安慶,並以壁巢大字蜚聲皖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宗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台灣
  • 出生日期:1907
  • 逝世日期:1997
解放前,逃亡,組建“中華書法學會”,作品集,落葉歸根,

解放前

之後加入中國國民黨,民國19年(1930)受國民黨省整理委員會指派,改組成立秋浦縣委員會,為成員,次年活動停止。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決心投筆救國,顛沛輾轉於徽墨歙硯之鄉,時主持中央日報東南辦事處馮有真舉辦書畫聯展,被邀請參加、作品大受歡迎,求書者接踵而至。抗戰勝利後返鄉,整理田舍,再親翰墨,並任馬田鄉鄉長。

逃亡

至德解放,人民政權誕生之初,欲追究於他,鄉人念他並非重罪,報信慫他出逃。他審時度勢,一路驚魂,賣字度日,幾經艱辛,1952年定住台北。休整有年。

組建“中華書法學會”

後經同鄉好友趙執中、馬繼先等多方資助,又重整筆硯,張羅碑帖,並與諸名家接席,方知自己年少氣盛,所見之不廣也,於是不輟懇習二十年如一日,期間曾於同道李超成、馬壽華等共同發起組建“中華書法學會”,又以馬紹文先生為龍頭籌建“八儔書會”,積極推動台灣地區書法藝術的發展和創新,弘揚中華文化,維繫同胞情誼。
謝宗安在公職之時,閒暇以書法會友,1975年退休之後,更是潛心鑽研,創立“橄欖齋書會”,開館授徒,學生中除國人外,還有不少韓國、日本等中文書法愛好者,與這些國家書法齋會締結友好,傳藝聯誼。數十年他從篆、隸及六朝書齋探逆入手,筆法以仰鋒為主,擷取石鼓文之線條,漢石門頌之放縱與魏石門之錯落參差熔為今日之行草,獨闢蹊徑,在書法界被譽為“謝體”。晚年又將漢分結體與魏楷方筆相結合,創立“漢魏合體書”(又稱分隸合體),沉勢勁拔,獨出心裁。平時讀書養氣於臨池之際,以氣馭筆,以神奪形。他書法藝術的精深造詣,傑出成就,在東南亞都得到推崇和讚譽。作品捐贈歐洲、美洲、亞洲各博物館或美術館,超過百幅,在國內外參加聯展或舉辦個展逾百次之多。
謝宗安

作品集

1985年11月中國台灣歷史博物館邀請他作八十回顧展,他將歷年作品百餘幅公之社會,“橄欖齋”學生因擔心先生作品展後散失,故倡議出版《謝宗安書集》。1988年秋韓國韓中藝術聯合會金在春會長訪台,再三邀請他到漢城舉辦書展,後經中國駐韓國使館轉來正式邀請函,10月10日在漢城新聞中心展出160餘件作品,因此受到極高禮遇,展後作品以《三石翁書集》出版發行。1990年首次回鄉時,他不懼年高、不懼路遙、不懼集沉,將此兩大書集題名贈東至縣誌辦公室珍藏,縣誌辦以大理石硯具一套回贈。

落葉歸根

1993年夏,應北京書法同仁邀請,謝宗安偕“中華書法學會”部分成員在京歷史博物館舉行兩岸書法聯誼展,好評如潮,中央電視台報導了展覽盛況。展覽結束後,他回家鄉探親,途徑安慶,受到親朋故友熱情款待,席間談及天柱山開發,想請謝老為名山留下墨寶,他當即應允,回台後以分隸合體寫成《秋興八首》寄上,1995年天柱山摩崖刻石落成,名其崖為“秋興崖”,下建亭曰“秋興亭”。
謝老作品謝老作品
宗族同源,安樂故里,是他的精神認同和情感所系,他將當年的不悅放入時間的長河漂走淡忘,而將鄉情鄉音視為珍寶,視為美酒,倍加珍惜,精心呵護。旅台人員可以回大陸時,他不顧高齡先後四次回東至,在家鄉、在省城舉辦畫展,題寫匾額。1992年應邀參觀東至一中,感慨頗多,回台後聯絡旅台港的東至同鄉,捐資設立“東至一中旅台港獎學金基金會”,激勵家鄉學子拼搏進取。1994年回家鄉,看到東至一中教學樓建設急需資金,又捐資1萬美元。東至一中為感謝他的厚愛與支持,弘揚他鑽研書法的堅毅精神,傳頌他傑出的作品,建“謝宗安書法藝術陳列館”,所藏之品全部出自謝老捐贈。
1997年,謝宗安在台北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