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墉

謝墉

謝墉(1719—1795):字昆城,號金圃、豐甫、東墅,晚號西髯,浙江嘉善楓涇鎮(今上海市金山區)人,清朝乾隆六部侍郎、文學家。

基本介紹

  • 本名:謝墉
  • 字號:字昆城,號金圃、豐甫、東墅,晚號西髯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浙江嘉善楓涇鎮
  • 出生時間:1719
  • 去世時間:1795
  • 主要作品:《安雅堂詩文集》
個人介紹,家庭成員,太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哥哥,兒子,女兒,後代,個人作品,大事年表,謝墉故居,謝墉墓,墓志銘,

個人介紹

乾隆十六年(1751),皇上南巡,謝墉以優貢生召試,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十七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因為連坐了撰寫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的碑文語失當,下部議,降調。二十四年,回部平,謝墉擬鐃歌上,上命復官,直上書房。五遷工部侍郎,督江蘇學政。
謝墉像謝墉像
四十三年,調禮部。四十五年,調吏部。廣西全州知州彭曰龍坐縱革役復充,奪官,詣部請捐復。大學士阿桂領吏部,將許之,謝墉以為不可。時有山東商河教諭侯華捐復,方議駁,謝墉援以例曰龍。阿桂疑謝墉為華地,奏聞。上命訊,華力言無囑託,乃用謝墉議,不許曰龍捐復。四十八年,復督江蘇學政。五十一年,任滿,還京師。上問洪澤湖運河水勢,謝墉奏:“洪澤湖漸高,民間傳說‘昔如釜,今如盤’,請加疏濬。”五十二年,上以總督李世傑奏洪澤湖水注清口暢流,命謝墉往與世傑勘湖水淺深。尋奏湖水深至十丈,淺亦在一二丈間,墉自請議處。上以湖水前年較淺,謝墉得自傳聞,據以入告,茲既已勘明,免其議處。謝墉兩任江蘇學政,士有不得志者,以偶語譏誚。阿桂偶以聞,上命巡撫閔鶚元訪察。鶚元言謝墉初任聲名平常,後任頗為謹飭。上命降授內閣學士。五十四年,皇上察直上書房諸臣多曠班,謝墉七日未入直,復降編修,在修書處效力。五十六年,復命直上書房。六十年,休致。尋卒。於77歲壽終。
謝墉在上書房久,仁宗(嘉慶帝)方典學,肄習詩文,高宗(乾隆帝)命謝墉講授。嘉慶五年,加恩舊學,贈三品卿銜,賜祭葬。子謝恭銘,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歸班,是歲授內閣中書。謝墉以督學蒙謗,然江南稱其得士,尤賞江都汪中,嘗字之曰:“予上容甫,爵也;若以學,予於容甫北面矣!”

家庭成員

太祖父

謝應祥,明朝萬曆年間江西省廬陵進士,天啟年間嘉善縣知縣。

曾祖父

謝元一,明朝滅亡以後,沒有出仕,在楓涇鎮務農,也開始教習兒孫讀書,謝墉發達以後,自述說“墉家,世習耕讀。”

祖父

謝春芳,贈光祿大夫、吏部左侍郎。

父親

謝煜,貤贈吏部左侍郎(貤贈,就是後代將本身和妻室封誥呈請朝廷移贈給先人)。

哥哥

長兄謝均(1712-1732),秀才,年輕有為,卻不幸英年早逝,未婚妻是監生費士超的女兒,在病重的時候,父母不允許費氏去看望,費氏曰:“我不為烈婦,就做貞女。”謝均的噩耗傳來以後,費氏竟然七天七夜不吃不喝,費氏要求去奔喪守節,父母不同意,怕女兒變成“望門寡”,費氏以死相逼,終於同意了,費氏才稍微吃一點東西,去謝家那天,天降大雪,費氏穿著縞素,真箇鄰里為之感動,稱蒼天也為費氏是“冰雪之操所感。”,過繼謝垣的次子謝舒錦撫養,謝垣發達以後,申請朝廷貤贈謝均為奉政大夫、刑部山西司員外郎。
次兄謝垣(1715-1788),字載東,號東君,又號漫叟,乾隆十八年(1753)舉人,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1766)進士,官刑部員外郎、刑部四川司郎中。

兒子

謝昌鑒(謝墉長子),字軒鑄,1751年出生,天才少年,乾隆庚寅(1770)浙江“中式考”舉人,年19歲。幼承家學,能全通經史百家,詩文學習漢魏六朝,壬辰(1772)禮闈報罷(進士科舉落第),在北京遘遇疾而卒,年21歲。(阮文達《輶軒錄》)。繁體字“鑒”有金字旁,屬於金字輩。
謝恭銘(謝墉次子),字壽紳,號石農。乾隆庚子浙江中式(1780)舉人、乾隆丁未科(1787)進士,庶吉士散館改知縣,官內閣中書。以庶吉士,追贈三品京堂。恭銘赴闕謝恩,特授內閣中書、文淵閣檢校。乞假旋里,博收名人遺蹟,刻《望雲樓法貼》,著有《明賢遺翰》。
謝揚鎮(謝墉三子),字組珉,乾隆丙午(1786)欽賜舉人,四庫館議敘、戶部山西司郎中,嘉慶九年(1804)去世,留一孤女。
謝應鏘(謝墉四子、謝宇澄父),候選州同,中年去世,其妻杜氏是魏塘鎮人,自三十歲守寡到四十六歲,足不出戶,撫養兒子謝宇澄,積勞成疾,謝應鏘以子謝宇澄貴,贈直隸寧晉縣知縣。
謝慶鍾(謝墉五子)。

女兒

謝墉長女,適直隸通州運糧通判韋協夢,韋氏為蕪湖望族。
謝墉次女,適廩貢生吳紹涑。(《嘉興明清望族續記》記載)。

後代

個人作品

著作有《安雅堂詩文集》十二卷、《安雅堂詩集》十卷、《四書義》二卷、《六書正說》四卷、《南巡召試錄》三卷、《荀子(楊倞注校)》二十卷(附《校勘補遺》一卷)、《食味雜詠》、《風俗通》等。張之洞撰《書目答問補正》提及謝墉是清朝的著名經學家,通《國小》。

大事年表

出處:《大清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實錄》(簡稱《乾隆朝實錄》)、《清史稿》、《嘉善縣誌》、《楓涇小志》、《浙江通志》等的記載,輔以其它史料,簡單勾勒出謝墉的年譜,以下的月份為農曆。
1750年(乾隆十五年、庚午),31歲
以優行秀才,選拔為貢生,準備第二年送北京的太學深造。
1751年(乾隆十六年、辛未),32歲
三月,丙午日。乾隆帝第一次下江南,渡錢塘江,至杭州,錄取謝墉為舉人。
三月,戊申日。皇上傳諭:此次考中之謝墉、陳鴻寶、王又曾,皆取其最精者,且人數亦不多,著加恩特賜舉人,授為內閣中書,“學習行走”(“學習行走”就是在皇宮書房自由出入的秘書),與考取候補人員,一體補用,並仍準其“會試”(全國進士統考)。清代在內閣中設中書,定額為滿洲中書70人,蒙古中書16人,漢軍八旗中書8人,漢族中書30人,官階為從七品,掌管撰擬、記載、翻譯、繕寫之事。謝墉作為一個舉人,擔任主要由進士出任的內閣中書,說明皇上還是很器重的他的才華的。而且批准謝墉可以直接參加第二年春天在北京的“會試”。
1752年(乾隆十七年、壬申),33歲
是年,謝墉順利地考上了乾隆年壬申科進士,整個清朝入關後到廢除科舉制度,平均每年錄取進士101名,所以這些舉人真可謂是天之驕子!然後,朝廷就要按照政策分配工作了,一般,科舉進士分為三等,一甲前三名(秦大士、范棫士、盧文弨)授了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而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等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預備資格,三等則委以地方基層官吏或其它職務。
謝墉被派去擔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一種榮譽稱號,類似“第三梯隊”、“人才庫儲備精英”的稱號,不是官品,真正的官職其實是翰林院編修、修撰等,因為只有進士中一甲、以及二甲中最優秀人員經過考試才能有機會成為庶吉士。在官員們自我介紹時表明的身份,比如我是某某年進士、某某年庶吉士。在明朝中後期只有庶吉士才能成為內閣大臣,而清朝雖然沒有內閣,但庶吉士基本上是今後做高官的保障,可以認為是高級幹部培訓班。
翰林院,由特派的翰林官教習人員,對新近進士進行培訓,一般三年後經考試,優等的人員,二甲進士授編修(正七品),三甲進士授檢討(從七品);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縣。翰林院學習期滿,稱“散館”(畢業分配工作),其中留充編修、檢討者稱“留館”(留校工作)。
1754年(乾隆十九年、甲戌),35歲
四月,辛酉日。“散館,授內閣中書邵嗣宗、陳齊紳、謝墉、張坦、紀復亨、錢載、陳荃、王懿德、德保、博明,俱授為編修。”
翰林院可比之中央辦公廳,是朝廷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咨議政事的機構,翰林官的主要活動多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從事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等。歷史上出現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奇怪現象,這種現象足以說明,翰林院既是通過科舉考試匯集優秀人才之所,又是高層政治人物的輸出之所。
能夠直接進入翰林院的,實則僅科舉進士名列前茅者,對於這樣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視,精心培植。翰林院的日常活動,既是履行其處理政事的職能,同時更具有鍛鍊能力、增長見識的意義。譬如,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各種誥敕,本應閣臣起草,但實際上一般性檔案多由翰林代筆,這項工作有助於翰林官適應政務、加深閱歷、加強對國家事務的熟悉。在經筵侍講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斷熟悉朝廷儀制和國家要政,同時由於經筵講讀而與皇上形成的亦君臣、亦師生的關係,成為翰林官在院期間或日後為官主政時,揣摩君心、對皇帝施加影響的重要條件。此外,翰林官有著更多的接近大儒、權要的機會,又能飽覽史料邸報,參加某些重要會議,便於對政局時事獲得具體而深入的了解。這些都使翰林學士不斷積累政治學識和經驗,為日後準備較好的政治素養。
由此可見,翰林院也作為國家重要的育才、儲才之所,它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對翰林院的儲才功能頗為讚許,認為進士進入翰林院期間,一面讀書修學,一面獲得許多政治知識,靜待政府的大用,翰林院成為一個儲才養賢之所,許多大學問家、大政治家都是翰林出身,他們並不是只懂八股文章,其它方面也多有優長,而且多負有清望,是朝廷著意培植的人才。
1755年(乾隆二十一年、乙亥),36歲
乾隆帝召集手下南書房行走的諸位官員,提出要為明代忠臣史可法等人正名,表彰他們的忠節可風、一代完人,予史可法以“忠正”諡號,當時其他人都有些想不通,為前朝忠臣正名,不就是否定自己清朝。但謝墉很揣摸皇上的心意,皇上此舉主要是為國家安定富強,為了全面貫徹儒學統治,強化綱常,重節義,明廉恥,用正負面史傳來教育臣民。當時謝墉就大力支持朝廷這一主張,翌年,乾隆帝命朝野大面積搜前明朝與滿清作戰為國捐軀的將士,經篩選確證,賜其中史可法等最偉大的26人專謚,113人謚“忠烈”,108人謚“忠節”,576人謚“烈愍”,843人謚“節愍”。另一方面對投降清朝的明將官員,如洪承疇、尚可喜、耿精忠、吳三桂,視為異己,認為這些人大節有虧,實不足齒於人類,專編《貳臣傳》一書進行臭罵一通。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丙子),37歲
擔任北京順天鄉試同考官。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丁丑),38歲
秋七月,戊戌日。皇上聖旨:翰林院謝墉、蔣溥、德通三個人所撰《致仕大學士福敏碑文》,實屬平庸浮誇。給朝廷寫作,應當以典雅親切為尚,如果沿襲舊文,虛詞敷衍,那么墓志銘就更換一個姓名,皆可通用了。向來翰林文字,多有此病,如果是普通人,按照常規慣例給予撫恤,也就算了。至於大學士福敏,是朕的受業老師也,人品學問,巍然為國家的棟樑元老,朕還要親自為老師撰寫碑文,非常重視他的臨終葬禮大典。翰林院的人怎么可以使用雷同膚淺之語,搪塞自己的職責呢?就算謝墉不是很熟悉墓志銘的體裁,而翰林院的掌院蔣溥,難道也竟不留心審閱?滿洲文字的翻譯更是不成語句,翻譯官德通在搞什麼事情?蔣溥、德通、謝墉三個主要負責人,全部送交“部察議”(由中組部審查)。
正一品大學生福敏(1673-1756),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當時雍正帝尚未即位,少年乾隆帝方才就學,由福敏侍讀。雍正帝登極後,擢福敏為內閣學士、左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學士、湖廣總督、六部尚書,乾隆三年(1738),擢老師為武英殿一品大學士,兼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次年,加太保、太傅,乾隆二十一年(1756)福敏卒,年八十四。乾隆帝親自祭奠,賜祭葬,祀賢良祠,諡文端。蔣溥、德通、謝墉把皇上恩師的墓志銘敷衍了事,難怪龍顏大怒。
“部察議”結果:蔣溥、德通、謝墉三人從寬處理,留用察看。誰知道禍不單行,新年沒有到,謝墉又出來一件麻煩事,還是墓志銘的問題。
十二月,辛未日。皇上聖旨:翰林院謝墉所進撰的《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碑文》稿,完全屬於草率。已故的喀爾吉善,歷任內外職務,效力有年,在大臣中,實屬老成練達,勤勞樸素,而為人亦內外如一,言行克制。對喀爾吉善的刻勒碑紀念,乃是國家的優恤盛典。撰稿自當慎重,但是謝墉的稿子裡面把“弗勝”之“弗”字錯寫為“勿”,而“由閒散超登西掖”之句,尤為荒謬。作者謝墉剛剛起用於罷職之後,就馬上在同樣一個地方再次犯錯誤,必須究查,謝墉為什麼擔任這么重要職務,卻能夠濫散如此?謝墉的本意或以為是滿洲大臣碑文,不必檢點,而謝墉給漢大臣做墓志銘,卻有寫得如此美名完節,始終不懈,當不致輕忽若此。朕對於滿漢臣工,從無歧視,考察品行,蓋棺定論,務求真實。謝墉之前給大學士福敏碑文撰稿,敷衍潦草,已經送交“部察議”處理過了,如今又措詞失當,雖屬文學膚淺,未必出於有心,而這樣輕率地寫文章,以至於屢屢出現差錯,則不得說是無意了。謝墉著交有關部門嚴加議處,該翰林院掌院的領導,另行改擬碑文進呈。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己卯),40歲
十月,庚子日,乾隆皇帝以平定新疆的回部首領大小和卓的起義,宣諭中外,歷次戰鬥中有功官兵各封賞有差,陣亡者加以優恤。同時下令籌備西征將士返京凱旋及大閱八旗官兵事宜,下令立碑,勒石紀錄平定回部之功,並撰寫碑文。謝墉擬《平定回部鐃歌》上,“鐃歌”就是軍樂,謝墉的歌詞,演唱出來非常有人氣,一炮走紅,乾隆帝大喜,命謝墉復官。
十一月,己丑日。乾隆帝命編修謝墉,擔任“尚書房行走”,給皇子皇孫們教書。查閱清朝官員職稱權威著作張德澤所著的《清代國家機關考略》一書,並無此“尚書房行走”職稱,“尚書房行走”是皇帝賜給寵臣的一種榮譽,實際上就是清朝時候皇子師傅的副手。清朝人喜歡用“行走”這詞兒,大約是就是“可以自由出入”的意思,例如提拔某人當大學士,讓他在軍機處當差,皇上的諭旨一般會這么說:著賜某某閣大學士,賞一品頂戴,在軍機處行走。
“尚書房”是滿清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
“尚書房”位於乾清門內東側南廊,建於雍正初,門向北開,共五間,凡皇子年屆六齡,即入書房讀書,一般派滿漢大學士一人或二、三人為“尚書房”總師傅,教授滿蒙漢文和騎射。總師傅有事則來,不必日日入值。師傅們輪流入值,與皇子皇孫們相見,僅以捧手為禮而不下跪。每日寅時(凌晨3:00-5:00)來到書房早讀,卯時(凌晨5:00-7:00)開課,午時(11:00-13:00)下學。各大節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課。
清人福格的筆記《聽雨叢談》卷十一中《尚書房》一則有比較詳細的說明:“尚書房”在乾清宮東南廊北向,皇子讀書之所也。皇子年六歲,入學拜師。由“尚書房”總師傅翰林掌院學士,保薦品學兼至翰林官若干員引見,次日上殿,皇上察其品行端正者,欽點為某皇子授讀師傅。又派一、二員副之。每日皇子散學後習步射,在圓明園五日一習馬射。寒暑無間,雖婚娶封爵後,讀書不輟。皇子六歲入學讀書,與師傅共席對坐,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如此反覆上口後,再讀百遍,周而復始,不有間斷,每日功課,入學先學蒙古語二句,挽竹板弓數開,讀清文書二刻,惟元旦、端陽、中秋、萬壽、自壽,共放五日,余日雖除夕亦不輟也。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辛巳),42歲
擔任會試同考官。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壬午),43歲
閏五月,乙丑日。吏部(人事部)經過對北京的官員考察,保送一等之吏科三十八員,皇上全部批覆了謝墉等“俱準其一等,加一級。”
九月間,謝墉與倪承寬、皇八子永璇等人,在熱河扈從乾隆皇帝。

擔任順天鄉試同考官。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甲申),45歲
二月,辛亥日。升編修謝墉為侍講學士,代理“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學士,為從四品,該官職主要配置於內閣或翰林院,可以直接接觸皇上,主要任務為文史修撰。《乾隆起居注》記載: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奉諭旨,盧文弨署以原銜充補日講《起居注》官,其所遺署日講官缺,著謝墉署。”

1765年(乾隆三十年、乙酉),46歲
五月,壬午日。“以侍講謝墉,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日講《起居注》官是清代“《起居注》館”之專職記注官,掌記載皇帝言行及修《起居注》,以日講官兼充《起居注》官,故名。因為日講很少舉行,日講官遂為專職記注官,此後,日講與《起居注》合而為一,“日講”僅成其例帶之虛銜。凡皇帝御門聽政、朝會宴享、大祭祀、大典禮、每年勾決重囚及常朝,皆以日講《起居注》官侍班。凡謁陵、校獵、巡狩皆記注官皆輪班侍值,出行則請旨扈從,退而記載。編成之《起居注》每年底進呈,發下後送內閣存儲,副本留翰林院。
五月,甲申日。吏部(人事部)經過對北京的官員考察,保送一等之翰林院五十七員,皇上全部批覆了謝墉等“俱準其一等”、提拔謝墉兼為“右庶子”(皇帝的機要秘書、正五品)。
五月,庚寅日。朝廷以侍講謝墉,為福建鄉試(福建省舉人考試)正考官,御史毛輝祖,為副考官。
考試完畢,謝墉由福建省回原籍休假,照顧父親謝永輝。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丙戌),47歲。
五月,辛巳日,哥哥謝垣考取進士。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丁亥),48歲
冬十月,壬戌日。皇上以翰林院侍讀學士謝墉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從二品)。禮部侍郎是禮部尚書的副職,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掌嘉禮、軍禮、吉禮、凶禮、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管理學務、科舉考試、飲食祭祀事務、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從此,謝墉進入了中央政治局。
父親謝永輝去世,年74歲,謝墉回籍守孝。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庚寅),51歲
閏五月,辛酉日。朝廷“命服闋(守喪期滿除服)內閣學士謝墉、仍在尚書房行走”。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辛卯),52歲
十月,癸未日。皇上“命內閣學士謝墉、教習庶吉士”。做庶吉士(新考取的進士)的老師,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啊。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壬辰),53歲
四月,甲申日。朝廷“命內閣學士謝墉為殿試讀卷官。”殿試讀卷官就是替皇上在一等進士裡面選拔狀元。前三名是金榜、孫辰東、俞大猷,金榜題名的狀元金榜同學(1735-1801,他的這個名字起得好),字輔之,安徽歙縣人,授翰林院修撰。
謝墉在上書房的一個時期,專教皇十五子永琰(即後來的嘉慶皇帝)詩文。永琰的《味余書室全集序》回憶:“讀書至壬辰年而五經畢,從師謝東墅先生,學今體詩。”可見,在謝墉的教育下,永琰慢慢地脫穎而出,獲取乾隆帝的賞識,立為太子,謝墉也是功不可沒的。嘉慶帝的師傅有:6歲時,從禮部侍郎奉寬讀書,開始啟蒙教育,並通五經;13歲時起,從吏部侍郎、經筵講官謝墉學習今體詩;從翰林院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曾任福建學政朱圭學習古體詩;18歲時起,從翰林院編修、內閣侍讀學士王爾烈學習詩、文、典章、書法,一直到即位登極。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癸巳),54歲
二月,丁卯日。皇上諭曰:“李宗文,已補授禮部侍郎,現出學差,所有禮部侍郎事務,著謝墉代理。”李宗文,字郁齋,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人,乾隆十三年進士。
五月,乙亥日。朝廷“以內閣學士謝墉,為工部侍郎”,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業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六月,丁酉日。又上諭:“今日邁拉遜、瑚世泰,俱來至熱河謝恩。邁拉遜,由侍郎升授都統,親赴行在陳謝。與前此謝墉、李友棠、全魁等之趨赴謝恩者。”因為皇上夏天在熱河辦公,所以謝墉去了避暑山莊謝恩,感謝聖上給他擔任了工部侍郎之職務。
八月,乙巳日。朝廷“轉工部右侍郎謝墉,為工部左侍郎,以內閣學士李友棠,為工部右侍郎”,左侍郎排名靠前。

十二月,癸卯日。乾隆帝“以大學士舒赫德、兵部尚書嵇璜、工部左侍郎謝墉、翰林院侍讀學士董誥俱充經筵講官”。經筵講官為皇帝進講書史,由翰林出身大臣兼充,屬於皇帝的心腹。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丁酉),55歲
出任江蘇學政(朝廷派江蘇省管理考試選拔的大臣),大力提拔江蘇省的優秀學子。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丁酉),58歲
二月,壬戌日。皇上“又議準江蘇學政謝墉奏,請嚴格廩生出貢之例。應令不再重犯。在廩生內,如有官司訴訟牽連,經地方官審明,詳細匯報總督巡撫,發回學校訓誡斥責。即將該生出貢之處,扣除註冊,仍將原案報明查核。(朝廷)從之。”
秀才,亦稱諸生、生員,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等)及學政監督考核。初入學為附生(附學之生員),根據歲考、科試成績發獎學金(廩米),拿了廩米的叫做廩生,廩生中間特別優秀的叫增廣生(亦名增生,因於廩生外增額,故名)。地方官挑選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祖國大清國。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會試考中進士的貢生被稱做“貢士”。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戊戌),59歲
正月,乙酉日。朝廷“改禮部左侍郎范時紀為副都統,調工部左侍郎謝墉為禮部左侍郎。”

三月,丙寅日。朝廷以禮部左侍郎謝墉,為會試“知貢舉”、殿試讀卷官。以大學士于敏中,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王傑、內閣學士嵩貴,為副考官。”
清趙翼《陔餘叢考·禮部知貢舉》介紹:會試的主試者稱為“知貢舉”,就是“特命主掌貢舉考試”的意思,一般以朝廷名望大臣擔任。清代會試的“知貢舉”多在一、二品大臣中選派,不承擔閱卷取士之責。《紅樓夢》第一一九回:“知貢舉的將考中的卷子奏聞,皇上一一的披閱。”知貢舉替皇上把握總體的進士考試的,責任重大。
三月,己丑日。“知貢舉”、侍郎謝墉奏:發榜之日,外簾御史自“知貢舉”、監試、提調,俱集“聚奎堂”,各項書吏匠役,一擁而入。一向未設有彈壓之人員,請斥令原派之副都統二員,於發榜日,赴至公堂,會同外簾御史,將應入內簾人役,查驗確實,同入“內龍門”。仍分兩翼彈壓巡查“內龍門”外,即責令所屬將備二員巡邏。發榜時,並令將備等護送張掛,謝墉得旨,所辦事情好了。(皇上)依議。由此可見,清朝的進士考試批改工作非常混亂,一些達官貴人,企圖進入閱卷辦公室,施加影響。
夏四月,甲辰日。皇上又議覆“知貢舉”、禮部左侍郎謝墉,所奏科場分卷事宜、及禮部堂官議駁之處,臣等公同酌議。謝墉場內所造之冊,“至”字幾號,“公”字幾號,止載某省若干卷,原非細注各卷紅號,並無錯誤。惟欲裁去“內收掌”一節,必不可行。應照禮部所議辦理,其各省均勻配搭,及各房迴避卷。由“至公堂”(貢院)分為十八束,送內簾御史掣籤分閱。上年奏準有案,自應遵照奉行。再,順天鄉試,人數較多,向止一人“收掌”,未免困難,請嗣後按照會試之例,添設“收掌”一員。(皇上)從之。謝墉已經發現了高考的閱卷問題,向皇上提出。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己亥),60歲
二月,丙辰日。上諭曰: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著充《四庫全書》館正總裁。謝墉、周煌、達椿、汪廷璵、錢載、胡高望、竇光鼐、曹文埴、金士松、李汪度、朱圭、倪承寬、吉夢熊,著充《四庫全書》館總閱。書成時,與總裁一體列名。

三月,戊戌日。又上諭:工部侍郎劉浩,著革職,留於隆興寺,管理廟工,效力贖罪。其工部侍郎員缺,著汪廷璵補授,汪廷璵在出差,徐績近復丁憂,工部漢侍郎乏人。徐績百日未滿之前。著謝墉暫行兼理。
六月,甲戌日。以吏部右侍郎謝墉,為江南鄉試正考官。編修翁方綱,為副考官。那一次,一榜取中的四個舉人,最後都是獨占鰲頭:錢棨狀元、石韞玉狀元,顧鈺會元、馬有章會元。

十月,庚午日。舉行增補冊封順妃、誠嬪、循嬪。命協辦大學士程景伊,為正使,禮部侍郎謝墉,為副使,持節冊封貴人鈕祜祿氏為誠嬪。《冊文》曰:“朕惟紫庭列職,聿揚鳴瑀之芬,丹綍褒封,宜備鐫鏐之典,特加命秩,丕煥彝章。爾貴人鈕祜祿氏,稟質粹和,禔躬端謹,協芳型於蘭戺,內則無違,奉介祉於璇闈,慈愉克荷,用賁龍光之錫,爰增翟服之輝。茲奉皇太后懿旨,封爾為誠嬪,爾其敬事彌昭,懋衍庥嘉之澤,榮稱式副,倍彰淑慎之儀。欽哉。”《冊文》裡面全部是濫美之詞,就是鈕祜祿氏恪守宮規、溫柔賢良,肅雍德茂、溫婉賢淑、聰穎過人,晉封其為誠嬪,恩賜以金冊寶。欽此。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庚子),61歲
三月,乙酉日。以禮部左侍郎謝墉,為恩科(特別增加的)會試知貢舉、殿試讀卷官。禮部尚書德保、曹秀先,為正考官。兵部尚書周煌內閣學士胡高望,為副考官。
三月,癸巳日。“調禮部侍郎謝墉,為吏部侍郎”。吏部侍郎協助吏部尚書主管官吏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班列次序,在其它各部之上。 

四月,己巳日。“以吏部侍郎謝墉,為國史館副總裁”。國史館屬翰林院,掌監修史,有總裁、清文總校、提調、總纂、纂修、協修等官。

五月,庚辰日。又上諭:阿桂等議覆,德保等奏會試分卷一折,請仍照舊例,只令“房考”(亦稱“房官”,鄉試、會試時分房閱卷的考官)迴避本省。所有試卷,仍由“至公堂”(貢院)均分十八束,送進內簾分掣(抽籤),不必將“至”字、“公”字區分兩項等語,(皇上)已依議行矣。此折系大學士九卿會議查閱、銜名吏部侍郎謝墉亦經列銜具奏,但戊戌、庚子兩科俱系謝墉“知貢舉”,其辦理分卷,均照“至”字、“公”字兩項分辦,即系謝墉以為事屬可行者,即當另行陳奏,不宜隨同畫諾,若以兩項分辦。究於多寡塔配不勻,必須仍循舊例,即應將從前辦理未協之處,自行隨折聲請議處。乃謝墉既經兩次分辦於前,復隨眾改議附和於後,其中毫無定見,何前後模稜若此,著謝墉明白回奏。可以看出來,清朝在批改進士考卷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舞弊。朝廷制定了兩項在古代科舉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考場規則:一是糊名,二是謄錄。糊名,是將試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貫等項用紙糊蓋起來,使批閱試卷的考官不知道手頭的卷子是何人所做;謄錄,則是在考生交卷後,另由考場專雇的謄錄人員將考卷重抄一遍,然後再交考官評閱,這樣,就連考生的筆跡,考官也無法認出了。可是,就在有了彌封糊名和謄錄易書這兩項防弊措施之後,又有了新的作弊“對策”,即訂關節遞條子。所謂關節,就是考生與考官串通作弊,挑選自己客戶的考區的試卷,約好在試卷內詩文某處用什麼字作為記號,其中多數是用“夫”、“也”、“矣”這一類虛詞作暗示,大多用在某文開頭、某段結尾。作弊者暗訂關節的絕招,使彌封、謄錄的防範作用大打折扣。謝墉向皇上指出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科考問題,被乾隆帝認為是前後矛盾。
五月,丁亥日。命大學士公阿桂、協辦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嵇璜、內閣學士紀昀、吏部侍郎謝墉、禮部侍郎阿肅、兵部尚書蔡新、侍郎曹文埴、左都御史羅源漢,為殿試讀卷官。錄取的前三名是汪如洋、江德量、程昌期。
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辛丑),62歲
二月,己酉日。舉行仲春經筵,值講官謝墉進講《大學》“絜矩之道”一句。
三月,巳卯日。以禮部左侍郎錢載,為會試知貢舉禮部尚書德保,吏部右侍郎謝墉為正考官、殿試讀卷官,兵部右侍郎沈初副都御史吳玉綸、為副考官。
四月,癸亥日。命大學士三寶、協辦大學士蔡新、內閣學士錢士雲、吏部左侍郎謝墉、戶部尚書梁國治、兵部右侍郎沈初、刑部左侍郎杜玉林、都察院左都御史羅源漢,為殿試讀卷官。錄取的前三名是錢棨、陳萬青、汪學金。探花汪學金,系戊辰探花汪廷嶼之子。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壬寅),63歲
二月,已已日。舉行仲春經筵,值講官謝墉,進講《書經》“在知人,在安民”二句:
五月。諭曰:謝墉,著轉補吏部左侍郎。彭元瑞,著補授吏部右侍郎。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癸卯),64歲
二月,甲子。舉行仲春經筵,值講官謝墉,進講《中庸》“悠久所以成物也”一句:
六月,壬午日。朝廷以吏部侍郎謝墉為江南鄉試正考官,修撰戴衢亨為副考官。
六月,癸未日。上諭曰:謝墉在出差,所有行在吏部事務,著董誥兼署(代理)。
八月,已卯日。上諭:江蘇學政,著謝墉去。福建學政,著吳玉綸去。俱著於試差事竣,即赴新任,不必來京請訓。

乾隆帝南巡途經江蘇省,賜禮部左侍郎、江蘇學政臣謝墉《御製詩》“江浙均為文物鄉,非宏博此任難當。雖然尚藻豈其韙,必也窮經以是蘉。雅正清真茲已鮮,塗抹剿集亦應防。士風淳則民風順,教化寧雲虛設庠。”(蘉音茫:勤勉,努力)謝墉做《頌》四章。第一章:聖人敬天,自強不息。展義時巡,聿來南國。南國之人,稽首順則。天無私覆,主有令德。於萬斯年,與天無極。第二章:聖人法祖,不敢自康。六龍時邁,俾民近光。觀風問俗,率由舊章。聖祖默相,錫祚純常。吾皇游豫,彼此無疆。第三章:聖人孝親,孝思是懋。御輦初巡,慈幃萬壽。惠此南人,雲瞻日就。錫類永言,介福斯受。大哉皇仁,唯天所佑。第四章:聖人愛民,省方申令。萬物皆春,一人有慶。乃捐正供,恩膏斯盛。山擁興龍,胡涵明聖。賡歌太平,樂於兆姓。

1785年(乾隆五十年、乙巳),66歲
夏四月,乙酉日。又諭:前據薩載等奏報,徐州屬銅山縣得雨四寸。昨謝墉奏,徐州得雨前後約有七寸,與該督撫等奏報情形稍異。毓奇奏到,漕船過淮日期,折內稱今歲天氣久晴,各處湖河存水較少,虔誠祈禱,此後再得大沛甘霖,湖河水勢加增,漕船可倍加快速等語。看來淮徐一帶,得雨竟未沾足。謝墉所奏是否屬實?日內曾否雨量充沛?上游水勢,有無增加?並大江以南各屬,情形若何?著傳諭薩載、閔鶚元、毓奇,一併查明,迅速據實覆奏,將此由四百里各諭令知之。尋薩載奏,銅山縣於三月初十、十一日,得雨四寸,復於十七日得雨二寸。合之學臣謝墉奏,日期相同,惟所報七寸,系約略之詞。是以與臣奏稍異,兩旬以來,淮、徐、海,未據續報得雨,首進幫船自三月十二日渡黃後,尚未報入東境,日內大沛甘霖,不惟淮、徐、海,豐田沾足,湖河水勢,漸次增長,糧船更可迅速速行。得旨,覽。 

四月,丁未日。兵部議準,江蘇學政謝墉奏稱:在營武生,傲慢滋事,一向都是扣除口糧,發回本學收管,這樣不足以示懲,從而懲前毖後。遇有過犯,該營官即按營例責處。如所犯情節較重,各處理其上司,即行按法律辦理,開除學籍。皇上從之。

十二月,丙子日。上諭軍機大臣等:據謝墉奏,回空漕船,經借黃河而浮送,銜尾南行,雖無停滯,惟是積沙日多,未免河身漸高,淤積益增,所宜先事急籌,以利次年重運等語。此系再無別法之事,但期望今冬蓄清,明春足用,為無聊之極思,已於折內批示矣。前經薩載、李奉翰奏報回空糧艘,於十一月十八日,全行渡過黃河,銜尾南行,一旦駛出江口。即照從前阿桂在清口時,議定將黃河水築壩煞住,挑渠放水各事宜,依次辦理,以幫助來年重運等語。至無錫一帶,運河淤淺之處,亦經阿桂會同該督撫籌議,於糧艘過完丹徒,築壩大挑時,一併興工挑挖。回空糧船,俱已渡黃南下,清口是否已經築霸?將黃水堵住,不令倒灌,通湖各引河,是否已經一律挑挖寬深,並淤沙作何籌辦?清水自築壩收蓄後,築高堰壩、標誌樁柱,水位已陸續長高三尺五寸,是否已經繼續增長?及無錫一帶運河,是否已經勘估了挖泥之處?這些問題都沒有該督撫奏到。朕心深為掛念,著傳諭薩載、李奉翰、閔鶚元,即各將辦理情形,詳悉查明,據實迅速覆奏。將此由四百里傳諭薩載等,並諭謝墉知之,然後報告上來,回空漕船渡黃河後,已將各壩基速築,酌留口門,等各船隊全出江口,即啟放清水,依次堵合,里河各處,並無淺滯,築高堰壩、標誌樁柱。水位四尺,通湖引河五道,業經挑泥完工。得旨,覽奏俱悉。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丙午),67歲
十一月,辛卯日。上諭:據謝墉“條奏”(密折)賑濟、暨水勢情形一折,朕詳加披閱。內有礙難施行者,如所稱賑濟,請除去錢米,統用銀兩,按照戶口,定為一次給發等語。自古救荒本無善策,惟平時於常平倉、社倉,詳細講求,務期積貯充盈,以備歉收賑濟之用。蓋荒年不濟、收成失望,米糧價值,自必昂貴,小民嗷嗷待哺,非散給米谷,不足以充飢。朕關心窮人,每遇各省奏報偏災,不惜千百萬資金,加恩賑恤,仍恐各該省倉貯,不敷給賑。屢經降旨,截留漕糧,並諭各該督撫,於鄰近豐收省份設法採買糧食,運往災區源源接濟。所以籌畫民食者,無微不至。而銀米兼放,原屬不得已之計。若如謝墉所言,除去錢米,統用銀兩,則小民計口給銀,所得無幾。勢必不能於谷貴之時,統一物價,有利於撫恤。且災歉之區,米糧難購,是名為賑饑,而於小民生計,根本沒有好處。又所稱賑銀在五十萬兩以上者,請派近信大臣一員,前往查察等語。地方辦理賑務,原難保不肖官吏,侵吞中飽。惟在督、撫、司、道、督審查下屬,層層周密稽查,自不致滋生弊端。若又揀派大臣前往,是該督撫皆不可信矣。如果派往之人,公正實心,於事不為無益。而一省這么大的州、縣、村、鄉,一個人亦必能分身親歷,假設其人於外省情形,不能熟悉,徒生枝節。轉致牽制紛更,甚至徇顧私情,一味模稜,地方官白白增加酬應之繁,而於賑務究不能查出弊竇。是簡派大臣,仍屬有名無實,此皆可以揣測之事理,斷難準行者。其餘所言,或有可采,仍著大學士九卿,詳議具奏。當時朝野上下,賄賂公行、貪污成風、吏治日廢、奢侈淫靡、貪贓枉法、腐化墮落。謝墉此舉,發覺貪官污吏在分發接濟糧的時候,沒有記錄,故要求按照人頭髮錢。而謝墉這樣奉公守法、勤儉節約、清正廉明的正氣人物反而日益孤立。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丁未),68歲
二月,辛丑日,春分。朝日於東郊,遣肅親王永錫行禮,舉行仲春經筵,值講官謝墉,進講《易經·大畜卦》“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二句。
二月,辛亥日。諭曰:朱圭現出學差。其禮部右侍郎,著謝墉兼署。
三月,庚寅日。諭:據謝墉條奏,洪澤湖淤積日高,前之如釜者,今已如盤,請加疏浚一折。經大學士九卿議駁在案,茲李世傑等奏到,洪澤湖湖水下注,清口暢出。因將原折交與謝墉閱看,據稱本人不諳習河工,前年在江寧接見王兆棠,言及洪澤湖日漸淤高,是以據傳說之言具奏。王兆棠陛見來京,復與講論,仍如前說等語。前年湖水甚少,清口不能暢出,屢訓諭籌畫,以期濟運御黃,仍即以盈虛訊息,事理之常。朕即慮及必有盛漲之事,亦預先下諭,命令該督等,加意防範。上年湖水大漲,果不出朕之所料,是前年清水短少,實是意中所知。謝墉既未親至其地,目擊情形,何以率行入告?洪澤湖水勢日長,清口暢出,已非如盤之明驗。謝墉復稱得之王兆棠所言,而王兆棠來京陛見,經朕面詢該處情形,亦奏稱清水暢順,並未有淤墊如盤之說。謝墉身為“卿貳”(二品、三品的京官),王兆棠究系司員,體制所關,自不屑令其來京面加質對。但謝墉既有此說,不可不詳查核辦,著該侍郎自行前往洪澤湖,會同李世傑等,周圍履勘,測量湖中深淺,實在有無淤積,秉公據實具奏。
五月,庚午。兒子謝恭銘在北京考取進士。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戊申),69歲
二月,己亥日。舉行仲春經筵,值講官謝墉,進講《大學》“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二句。
秋七月,己巳日。皇上又諭:三、四月間,因諸臣“條奏”科場弊竇,曾令大學士九卿議奏,並降旨通行申斥矣。彼時據阿桂奏,外間傳有謝墉“抽身便討”、吳玉綸“倒口即吞”之語。朕即以阿桂若僅奏謝墉聲譽不好,伊二人前在吏部時,原有齟齬。而吳玉綸則並無芥蒂,則其言似非無據,即他臣雖未有明言其輿論平常,而他們倆在學差任內,不孚眾情之處,聞知者亦復不少。學政為選才所關鍵,既聞有舞弊營私情事,安可置之不辦?隨降旨令李侍堯、閔鶚元,各將謝墉、吳玉綸在任聲名,究竟如何之處,就近訪查,據實具奏。前據閔鶚元奏,謝墉初任江蘇學政,聲名實屬平常,其復任時,尚知悔過,頗為謹慎。而李侍堯則稱吳玉綸在學政任內,聲名狼藉,至今閩省士子,猶懷忿恨。上年因吳玉綸條奏科場,該省之人,無不傳為笑柄。以吳玉綸即系作弊之人。如何亦說防弊。但事來年久,實無憑據等語,適吳玉綸在熱河扈從,隨面加詢問。據稱因伊曾條奏西監應行補捐一事,是以為眾所怨。昨謝墉帶領引見,來至熱河,亦面加詢問。據奏伊因考試過嚴,未免取怨於人。及詰以因何有“抽身、倒口”之語,伊二人則皆奏系(康熙朝)《寄園寄所寄》小說所載陳言,想系怨之者因而附會等語。辦理科場,本當嚴密,如果恪遵成法,自我潔清,士心正當敬服。即或有被落榜之人,為之散播謠言,亦何至憎惡多口。至吳玉綸條奏捐監,系四十六年之事,而其簡放福建學政,已在四十八年以後,相隔甚久,尤為兩不相涉。若雲出自《寄園寄所寄》,則古今書籍所載陳言甚多,何以不取而附會他人,獨於謝墉、吳玉綸二人,曲加附會,不謀而合?但此事既經閔鶚元、李侍堯就近查奏,並非無因。即將伊二人革職交刑部審訊治罪,亦不為過,姑念阿桂所奏,究系傳聞,且無人不知。而李侍堯等,亦因事來年久,查無確據。朕從來不會過分,何必隨便興大獄。但伊二人俱系大員,經朕特派做學政,乃聲名致此平常,朕甚愧焉。謝墉、吳玉綸,何以復勝卿貳之任?均著降調為內閣學士,其職不過專司批本,並無應辦緊要之件。伊二人學問尚可,是以特予從寬降補,此皆朕格外矜全。伊二人務當痛自愧悔,勉為洗滌錯誤。如再不知悛改,必加倍重治其罪,謝墉的吏部侍郎空缺,著朱圭調補。
梁韶壬《兩般秋雨齋隨筆》記《科場對》:謝金圃(謝墉)、吳玉倫、德定圃(德保)、沈雲椒(沈初),典試頗不滿於眾口。有人作對云:“謝金圃抽身便討;吳玉倫倒口就吞。德定圃人旁呆立;沈雲椒衣里藏刀。”雙關拆字,巧不可諧,時謝侍郎墉督學江蘇。阿桂是滿洲人,根本不知道漢字的奧妙,讓手下羅織罪名,用康熙朝的一本筆記,就把“謝”、“吳”的姓氏拆開,就作為證據。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己酉),70歲
二月,庚寅日。又諭:“京察”屆期,吏部開列在京、各部院三品以上大臣,奏請甄別一本。其內閣學士謝墉等人,聲名平常,均著交部議處。“京察”考核京官的一種制度,三年舉行一次,以“四格”、“八法”為升降標準。“四格”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績列為稱職、勤職、供職三等。列一等者記名,得有升任外官的優先權。“八法”為:貪、酷、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別給以提問、革職或降級調用的處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八法”後去掉貪、酷,改為“六法”。

二月,甲辰日。吏部提:遵旨甄別三品以上大臣,照例加級、降調、革任。得旨,謝墉學問較優,在尚書房行走多年,著革職從寬留任。沒有一個月,三月初七,乾隆帝偶查上書房師傅入值門單,發現自二月三十日至三月初六共七天裡,所有包括謝墉在內的師傅竟都沒有到職。
三月,甲子日。又諭:朕閱“內左門”登載尚書房阿哥等師傅入值門單,自三十日、至初六日,所有皇子皇孫之師傅,竟全行未到,殊出情理之外。因召見皇十七子,同軍機大臣,並劉墉等,面加詢問。如系阿哥等不到書房,以致師傅各自散去,則其咎在阿哥,自當立加懲責。今據皇十七子奏稱:阿哥等每日俱到書房,師傅們往往有不到者,曾經阿哥們面囑其入值,伊等連日仍未進內等語。皇子等年齒俱長,學問已成,或可無須按日督課。至皇孫、皇曾孫、皇元孫等,正在年幼勤學之時,豈可少有間斷?師傅等俱由朕特派之人,自應各自勤慎,即使有本衙門有應辦之事,亦當以書房為重。況師傅內,多系內閣學士翰林,事務清簡,並無不能兼顧者,何得曠職誤功?鬆懈若此,皇子為皇孫輩之父叔行,與師傅等都有主賓之誼,師傅等如此怠玩,不能訓其子侄,皇子等即當正詞勸諭,如勸之不聽。亦應奏聞,乃竟聽伊等任意曠職,皇子等亦不能無咎。至書房設有總師傅,並沒有上課的任務,其責專在稽查教師的考勤,與總“諳達”(滿語:頭人)之與眾“諳達”等無異,師傅內有怠惰不到者,總師傅自應隨時糾劾,方為不辱沒自己的職守。今該師傅等,竟相率不到,至七日之久,無一人入書房,其過甚大,而總師傅卻置若罔聞,用你們來有什麼用?這次不嚴加懲處,又怎么能夠儆示?嵇璜年已衰邁,王傑兼軍機處行走,情尚可原,著從寬交部議處。劉墉、胡高望、謝墉、吉夢熊、茅元銘、錢棨、錢樾、嚴福、程昌期、秦承業、邵玉清、萬承風,俱著交部嚴加議處。至阿肅、達椿,身系滿洲,且現為內閣學士,毫無所事,其咎更重,均著革職,仍各責四十板,留在尚書房效力行走,以贖前愆,以觀後效。上書房師傅挨板子,清代歷史僅此一次。 

三月,乙丑日。諭:昨因尚書房阿哥等師傅,自二月三十、至三月初六,七日之久,無一人入書房,殊出情理之外。謝墉在學政任內,聲名平常,本系獲咎之人,前“京察”議處時,經吏部議以革職。念其學問尚優,是以從寬留任,仍令在尚書房效力。謝墉他更當知過感奮,但是仍舊偷懶,七日不到,更屬有玩忽職守之嫌疑。謝墉著降為編修,革職留任,不必復在尚書房行走,著在武英殿修書處,效力贖罪。
為什麼乾隆帝對滿族師父要從嚴懲處呢,而對漢族師父網開一面?滿洲侵略者以武力統一中國,入主中原,天長日久,有被先進的漢文化同化的危險。乾隆帝對此深懷戒心,乾隆二十年三月十七日“上諭”即說:“滿洲風俗素以尊君親上,朴誠忠敬為根本,自騎射之外,一切玩物喪志之事皆無所漸染。乃近來多效漢人習氣,往往稍解章句,即妄為詩歌,動以浮誇相尚,遂至古風日遠,語言誕慢,漸成惡習。”五月十七日“上諭”又說:“近日滿洲薰染漢習,每思以文墨風長,並有與漢人較論同年行輩往來者,殊屬惡習。”又說,“嗣後八旗滿洲,須以清語、騎射為務,如能學習精嫻,朕自加錄用,初不在其學文否也。”為了維持滿洲貴族對全國人民的統治,弘曆可謂處心積慮了。也就是這個原因,謝墉等漢族師父對小阿哥們的漢語功課,也就不甚重視了。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辛亥),72歲
二月,戊午日。又諭:此次考試翰、詹各官,按其文字優劣,分為四等。一等十一員。三等謝墉等七十四員,擔任尚書房行走。
四月,乙卯日。新科進士散館,兒子謝恭銘著歸進士原班銓選(審查合格後授官)。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壬子),73歲
二月,癸丑日。吏部帶領“京察”二、三等、年六十五歲以上之內閣侍讀學士等五十八員,引見,得旨。謝墉等準其留任,謝墉終於通過了組織對自己的審查。
1795年(乾隆六十年、乙卯年),76歲。
謝墉病重,不得不進行休假式治療,不久在北京去世。《清稗類鈔》是關於清代掌故遺聞的彙編,從清人、近人的文集、筆記、札記、報章、說部中,廣搜博採。其中《仁宗存問謝墉疾》記載了是少年嘉慶關心謝墉的病情:偶病風濕,上(乾隆帝)猶遣太醫院的堂官上門診治。乙卯,休致,時已疾篤,仁宗(嘉慶帝)方在青宮(太子宮),與諸皇子皇孫遣中使慰問,天天去,無虛日。

謝墉故居

謝墉故居“金圃宅第”位於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亭楓公路8588弄10號,原為三進三天井的院落,解放前屬於謝氏家族的私宅,還包括有東西廂房。解放後,作為上海市金山標準件廠的廠址,2007年,上海市旅遊局為了建設楓涇古鎮旅遊區入口廣場及旅遊接待中心,將污染比較嚴重的上海市金山標準件廠搬遷,恢復了清朝的古建築的原貌。從現存的兩進房屋不難想像,當年的宅院也是很氣派的。宅院的天井四周門窗的浮雕很是精美,值得一看。宅第已作為楓涇歷史文化陳列館開放,在正堂和兩側的迴廊里展示了楓涇鎮的歷史。
謝墉

謝墉墓

謝墉墓在楓涇鎮四中區(今浙江省嘉善縣境內)的藏字圩,與曾祖父贈光祿大夫謝元一、祖父贈光祿大夫謝春芳、父親贈光祿大夫謝永輝的墓在一起。

墓志銘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珍藏的傳稿《續碑傳集補》,其中記載了浙江巡撫阮元作《吏部左侍郎謝公墓志銘》:
公姓謝諱墉,字昆城,號金圃,嘉善楓涇人。高宗南巡,公以優貢生召試,得賜舉人,隔年壬申恩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吏部侍郎授內閣中書,南書房行走、國史館副總裁、四庫全書館總閱。屢充鄉、會同考官。乙酉,以庶子典福建試,升侍讀學士,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遷工部左侍郎,入侍經筵。尋督學江蘇,任滿,調禮部。戊戌會試,知貢舉。己亥,典江南鄉試。庚子,復知貢舉,調禮部。辛丑,會試正總栽,殿試讀卷官。是科狀元錢棨,鄉、會榜首,出公門下,藝林傳為盛事。癸卯,復典江南鄉試,留視江蘇學政。恭遇聖駕南巡,於途次召對稱旨,御製詩章,宸翰以賜。躬典人教,中懷坦白,無所瞻顧,致以浮言被議,降官編修,未幾,仍命上書房行走,年七十七卒。
(阮元是謝墉的得意門生,對老師的生平事跡如數家珍。)
公九掌文衡,而江南典試者再,督學者再,論文不拘一格,皆衷於典雅,經義策問,尤急甄拔。拔元為解經第一人,復以詩文冠一邑。公曰:“余前任督學得汪中,此任得阮元皆學人也。”公之取士也其學識高深,足以涵蓋諸生,故諸生之所長,公皆能知之,知即拔之,無少遺。如興化顧文子、儀征江秋史、高郵李成裕、山陽汪瑟庵、嘉定錢溉亭諸子,皆學深而不易測者,公悉識之,公好學愛才,至今通人名士有餘慕焉。
(阮元不忘老師提拔自己和其他學子的知遇之恩。)
庚申年二月庚戌,仁宗聖諭:原任侍郎謝墉,在上書房行走有年,勤慎供職。朕自幼誦習經書,系原任侍郎加贈太師尚書銜奉寬授讀,及長而肄習詩文。蒙皇考特派謝墉講論,頗資其益,嗣因謝墉在學政任內,聲名平常,是以皇考將伊降為編修。但念謝墉究系內廷舊臣,學問優長,且在書房供職時,並無過失。著加恩追贈三品卿銜,該部照例給予恤典,以示朕眷念施恩至意。四月戊戌日,追贈三品卿銜編修謝墉,祭如例。
(阮元也歌頌一下皇恩浩蕩,也暗示自己與嘉慶帝算是同學啦!)
嗚呼!直省督學十八人,越三年一更易,殿試數且倍之,憐才愛士如公,今何人哉!秀才初出貢,許其才學,足為侍郎,學政師,雖自知素明者,恐未毅然出諸口,公於是乎不負所職矣。士之名,公有二,人品與家世而已,公並皆有之,此其所以為名世也。公祖為晉太傅,公祖封康樂公,公祖封望蔡公,公祖某帝嘉為鳳毛,公祖某帝嘆為芳蘭。金圃芝蘭,江拖銀練秋波淡。清風玉樹,峰峭芙蓉翠嶂環。
(“金圃芝蘭,清風玉樹”的對句絕對是天然佳作,清風亦指楓涇鎮的古名清風涇。“江拖銀練秋波淡,峰峭芙蓉翠嶂環”選自南宋陸游《東山國慶寺》的兩句,那年陸游訪問謝安在浙江省上虞縣的故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