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藝術

謀略藝術

謀略藝術是謀策略,是矛盾雙方(兩個以上的人或集團)最大限度地運用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以實現各自預期目的與效果的藝術。

謀略起源,謀略含義,謀略作用,謀略特點,謀略原則,協同原則,周密原則,變通原則,時間空間原則,謀略分類,謀略套用,預期目的,目標效果,本篇總結,

謀略起源

謀略的起源,可溯於遠古時代,但她作為一個完整概念出現,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謀”這個概念,最早見於四千多年前《書經大禹謨》:“詢謀金同”,“弗詢之謀勿庸”。把“謀”與“略”連用首見於《六韜》:“無智略權謀”,“王者謹勿使為將”。謀略作為完整概念使用,最早出自我國公元3世紀《三國志魏書明帝記》。曹魏的何曾於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上表稱:“宜選大臣名將”,“遣詣懿軍,進同謀略,退為輔佐”。至此,謀略一詞經歷春秋戰國的先秦和秦漢兩個時期,結下不解之緣。
在西方,謀略概念最早見於15世紀(1489年)。英文叫做“stratagerncscfarms”。英文裡謀略和戰略兩詞很難嚴格區分。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1089頁:stratagem: [ˈstrætədʒəm ] (計謀、詭謀、戰略、策略);strategy: [ˈstrætədʒi ](戰略、軍略、策略、謀略);Strategist: [ 'ˈstrætədʒɪst ] (戰略家、謀略家);《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被譯為OFFENSIVESTRATECY。謀略戰略在英文裡往往是以同義詞出現。1987年日本戰前中校大橋武夫以20世紀初,帝俄南下和日本北進政策衝突為史實,撰寫了《戰略與謀略》一書,讀後使人深感謀略與戰略既相關又不能互相代替。

謀略含義

從巨觀上我們可以給謀略如下定義:
謀略,即計謀策略,是矛盾雙方(兩個以上的人或集團)最大限度地運用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以實現各自預期目的與效果的藝術。
矛盾雙方為創造有利條件實行全盤性行動的計畫和策略,最大限度的運用各種力量,有精神力量,也有物質力量,以實現各自的目的。從長期、綜合觀點來看,謀略即是“創造致勝條件而動用各自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精神力量是指智慧、言論、文化、傳統、科學、技術、勇氣、道德、制度等精神方面,因人類智力活動所產生的能力能量;物質力量是指具體的實物資源和自然資源,如森林、江河、山地、氣候、陽光等。也指通過人類改造自然資源所生產的物資或所掌握的物質,如兵器、電力、火、橋樑等。精神力量與物質力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的,是相對的。
這裡為什麼要用“最大限度”這個詞?一方面矛盾雙方為了達到各自預期目的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另一方面,也會考慮使用的方法對現實和未來影響,有自身的條件限制。在二戰中,美國用二顆核子彈分別投向了廣島和長崎,而不是投一顆或三顆或更多,在當時投第一顆核子彈並沒有令日本立即投降,二顆正好達到了預期目的和效果;如果再投第三顆或更多,會怎么樣呢?那么國際社會就會認為美國與軍國主義日本、法西期德國沒什麼區別了。所以最大限度的運用,而不是全部動用,也不是毫無意義的折騰,而是最科學、最恰當、最適時的運用。
謀略存在於矛盾之中,沒有矛盾就沒有謀略藝術。希臘人與特洛伊人之間的矛盾,孫臏龐涓及齊國與魏國之間的矛盾,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矛盾。沒有這些矛盾出現,便不會有“木馬計”、“增兵減灶”、“圍魏救趙”等,或者說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出現。
謀略幫助人們克服困難,有效的解決矛盾,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改變歷史的進程。通常人們對謀略的理解是以最小的代價爭取最大的利益。這是謀略的效果的一個方面。對於商人、企業來講,謀略是為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對於戰爭雙方來說,謀略是為了贏得最終勝利。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謀略關係到國家安危、民族存亡。孫子說:“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謀略作用

謀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她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困難,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改變歷史的進程,以最小的代價爭取更大的收益。其實這也是謀略的效果的一個方面。對於國家和民族而言,謀略更是關係到國家安危、民族存亡。對於戰爭來說,誰謀略勝出一籌,誰就能贏得最終勝利。對於商人、企業,謀略影響公司的興衰成敗。對於一個人的一生而言,謀略可以改變命運前途。

謀略特點

謀略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目的性很強。謀略的根本是解決矛盾實現預期目的。在很多情況下為了預期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古人很早就說過:“逆取順守”。
2、效果性顯著。不擇手段的謀略不是可取的。在預期目的可實現的基礎上,要注重謀略對於未來現狀的影響,並提出多種方案以供選擇,最佳化最終方案,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3、條件性是基礎。無論是特洛伊戰爭,還齊魏的馬陵之戰,矛盾雙方都具備旗鼓相當的條件。如果一支軍隊與一位普通市民發生一場戰爭,那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因為雙方沒有對抗性,也不會產生出令人稱頌的謀略。因此,任何謀略實施都符合客觀實際,以物質實質為基礎,遵照事物的客觀規律。
4、主動性。也就是積極性。謀略好比一場長跑比賽,在競賽過程中必須你追我趕,否則必然落敗。
5、轉化的必要性。謀略過程,所有事情不一定都有利於你。所以要進行適當的轉化。比如說一個人走路,另一個騎車當然是騎車的人速度快、效率高,更容易到達目標。當然在不違反規則的前提下。

謀略原則

總結起來,謀略有四大原則。

協同原則

謀略離不開人,每個人都離不開他所在的集體。在冷兵器時代,無論軍事謀略,還是商業謀略都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在科學日益進步的現代,謀略更需要集體的智慧。《孫子兵法》曰:“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強調“走民眾路線”也是這個道理。這說明古往今來,大家的意見具備客觀性、科學性,也具有互補性。現時商業界?饜小巴紡苑綾?幣倉っ髁蘇庖壞恪?

周密原則

謀略必須做到周到機密,一旦泄露機密,則必遭失敗。古人十分重視謀略的周密性。《虎鈐經·卷之三·勝敗第十七》曰:“機事貴密”、“機事不密,敗也”。《孫子兵法》論周密曰:“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六韜·文韜·兵道第十二》曰:“陰其謀,密其機”。《兵法百言·智篇·機》曰:“謀之宜深,藏機宜密”。現代更注重謀略周密性。如密碼破譯與反破譯,檔案加密與破解等。

變通原則

如果我們有一整套優秀謀略方案,而在今天這個社會不適用的話,那么我們應該拋棄她,而非戀戀不捨,儘管她十分優秀,我們還是不能用她,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原來的問題,並制定更實用、更經濟、更有效的方案來替代她。這就是謀略的變通原則。《孫子兵法》之中的“以迂為直”、“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以及十二“詭道”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也是變通之法。善於變通的謀略者總能做到“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時間空間原則

謀略受時間空間的制約。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下,科學技術的局限性、人們認知思想觀念的束縛性,影響謀略的結果。反之,如果沒時間空間的制約,人們也相對變得無拘無束為所欲為,也就不需要謀略了,謀略變得毫無意義。因此,謀略都是時代的產兒;同樣,謀略也促進時代的變遷。

謀略分類

從巨觀上看,謀略可分為戰略、戰術;從研究範疇分,可以分為基礎謀略和套用謀略;從套用領域上分,謀略可劃分為軍事謀略、政治謀略、外交謀略、商業謀略、生活謀略……

謀略套用

我們提倡學習謀略從基礎理論開始,認真研究中國古典兵法。我們要求謀略學習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淡泊名利。我們強調謀略學習者具有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精神,具備崇高理想。只有這樣才能展現高超的謀略藝術。謀略的套用在於不斷地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

預期目的

預期目的,指謀略者在運用謀略過程中解決矛盾想要得到的最終結果或最終目標。沒有目標的謀略是沒有價值和意義的。目的是由若干目標組成,組成目的的最終目標稱為預期目的。各個目標的實現與預期目的的實現是緊密聯繫的。預期目的與目標有兩種基本聯繫(如圖1-1):
甲、目標 1——→目標2——→……——→目標n(目的)
乙、
目標 1-1 |
目標 1-2 |
…… |——→目標n(目的)
目標 n-1 |
圖1-1
甲種情形是串聯式的,說明下一個目標的實現必須在上一個目標完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乙種情形是並列式的,說明( n-1)個目標都已實現基礎上,才能實現第n個目標。在實際套用中,甲、乙都不是單一出現的,是相互交叉嵌套的形式出現的。目標的確立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具體的;
2、量化的;
3、實施的可行性;
4、與預期目的、效果相關;
5、有一定的時間期限、空間限制。
6、目標的制定與實施,都應在謀略者控制範圍內。

目標效果

效果,是謀略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對於未來、現狀各種影響,是謀略在現實和歷史中的客觀反映。具體包涵三方面的意義:
1、謀略對於現狀的影響。
有些謀略看似高明,但社會影響不好。如某超市採取一種獨特的摸黑白圍棋子的方法來證明員工是否清白,結果被媒體曝光,社會影響惡劣。又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巧計百出,下場卻非常悽慘。
2、謀略對於未來的影響。
有些謀略效果不是立竿見影,而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期限才能體現。如王剪為打敗楚軍,率六十萬大軍與楚軍對壘,而不決戰。王剪與士兵日日“牛酒斗進,投石為戲”進行休養。三個月後,楚軍將士懈怠,引兵東去,王剪乘此時機率領早已挑選好的精兵一路追擊,以逸待勞,大破楚軍。
3、歷史和現實評價標準。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道德、輿論、價值觀。古人云:“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可見,效果具有不確定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歷史環境和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有不同的衡量標準。效果是貫穿謀略始終的一縷紅線。我們套用謀略既要考察實現目標對於預期目的實現的影響,又要考察其對於過去、現狀、未來的影響。

本篇總結

謀略,是古老而永恆和話題。她源於戰爭、政治鬥爭,又關乎人類生活生存的點滴。所以謀略以社會互動為前提,表現為社會屬性;又以客觀事物和客觀規律為依據,表現為自然屬性。超自然和超社會的謀略是不存在的。謀略離不開人,謀略所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意識和物質意識。謀略是人們在控制、創造、消除和發展、再現、消除過程中,實現預期目的與效果的高超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