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布勞格

諾曼·布勞格

諾曼·布勞格於1914年3月25日出生於愛荷華州克雷斯科市附近一座農場。他在明尼蘇達大學學習林學,1937年獲學士學位。成長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諾曼·布勞格,切身體會過糧荒意味著什麼。“大蕭條的黑色土壤讓我投身農業,”諾曼·布勞格生前如是說。1944年至1960年間,諾曼·布勞格在洛克菲勒基金會墨西哥合作農業規劃研究院任研究員。當時,由於公共醫療條件改善,一些開發中國家出現人口增長高峰,糧食增量滿足不了增加的人口。在墨西哥工作期間,諾曼·布勞格培育出豐產、抗銹小麥品種,成功培育出抗病、耐肥、高產、適應性廣的半矮稈小麥,使小麥產量大幅提高。由於他的卓越貢獻,諾曼·布勞格於197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當時向他頒發這一獎項的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主席奧瑟利奧內斯評價諾曼·布勞格說,諾曼·布勞格為饑荒世界帶來麵包,“我們希望這也能為世界帶來和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諾曼·布勞格
  • 出生地:愛荷華州克雷斯科市附近一座農場
  • 出生日期:1914年3月25日
  • 逝世日期:2009年9月12日
所獲榮譽,個人生平,成果,

所獲榮譽

諾曼·布勞格(Norman Ernest Borlaug,1914年3月25日-2009年9月12日),美國著名的遺傳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世界“綠色革命”的先驅。由於他在糧食及對抗饑荒等領域貢獻卓越,因此被稱為綠色革命之父;他因為終生幫助克服全球饑荒並在197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以他名字命名的獎學金具有特殊的榮譽,因為一直以來只頒發給在植物學研究領域特別優秀的學生。
2009年9月12日他因癌症併發症在美國達拉斯的家中離世,享年95歲。

個人生平

1963年,諾曼·布勞格出任當時新成立的國際玉米小麥發展中心負責人,培養出數以千計科學後生。
諾曼·布勞格諾曼·布勞格
1984年,諾曼·布勞格時年71歲,已經退休,接獲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已故創始人笹川良一的電話,邀請他幫助提高非洲國家糧食產量。諾曼·布勞格回答:“我71歲,從頭開始太晚了。”笹川回應道:“我比你年長15歲,所以我猜想,我們昨天就應該開始。”這番話打動了諾曼·布勞格。在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支持下,從那年開始,他接受笹川和平財團資助,在貝寧、衣索比亞、加納、奈及利亞、蘇丹、坦尚尼亞、多哥等14個非洲國家試驗種植高產作物品種。短期內,玉米產量增加兩倍,小麥、木薯、高粱等作物產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986年,諾曼·布勞格創立世界糧食獎基金會,每年鼓勵一名在世界糧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者,獎金25萬美元。
直至耄耋之年,諾曼·布勞格仍致力於非洲消除饑荒事業。2007年,美國國會向諾曼·布勞格頒發金質勳章。這是美國國會設立的個人最高榮譽。
1996年6月7日,諾曼·布勞格成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7年,諾曼·布勞格獲得了美國國會金質獎章,這是國會頒發的最高平民獎。
2009年9月12日去世,享年95歲。
當全世界都在花幾個月時間哀悼麥可·傑克遜的時候,我們或許也應該懷念一下一位剛去世的科學家。他是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農學家、集約化農業的創始人諾曼·布勞格,他的高產雜交小麥技術,幫助數百萬人遠離了飢餓。儘管在晚年,他遭受了時尚環保主義者的批評,但是,他還是被公認為“綠色革命之父”。9月12日,他因為癌症在德克薩斯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5歲。

成果

1 雜交小麥
墨西哥實驗獲得成功
1914年,諾曼·布勞格(Norman Borlaug)出生在一個挪威籍美國農夫的家中。他從小在父親的麥田和牲畜群中長大。長大後,他考上了明尼蘇達大學,並在這裡獲得了林業專業的學位和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
二戰期間,布勞格加入杜邦公司進行科研工作。1942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開始與墨西哥農業部展開一個合作項目,以解決該國因小麥桿鏽病造成的大量饑荒。得知這個訊息後,布勞格毅然辭去杜邦的高薪工作,加入這個項目。從此以後,他後半生的大部分時間,就都這樣在開發中國家度過。
然而,在墨西哥的工作是艱難的,沒有合適的本地科學家和設備,連台拖拉機都找不到。更糟的是,當地農民並不信任他。“我常常覺得我接受這個職位是個錯誤。”布勞格在其傳記中寫道。
不過,布勞格在墨西哥一乾就是16年,進行了多次科技創新,其中一點就是叫做“穿梭育種”(shuttle breeding)的方法。這個做法令穀物主莖的抗病免疫力迅速增加。此外,布勞格還發展出了對日光不敏感,能在多種氣候下生長的穀物。他最大的貢獻在於矮生小麥的研究。株高是農作物中相當重要的性狀。傳統而言,農民更喜歡看上去高大,結實的小麥,植株高的小麥能進行更多的光合作用。但當穀粒產量增加時,植株高的小麥可能引起倒伏而減產。於是,布勞格開始研製植株矮、主莖強壯的矮生小麥。這個新品種在主莖上消耗的能量更少,而產出的穀粒則更多,且能夠承受更高的穀粒產量。
此後,布勞格又將這種小麥與一種日本矮生突變體小麥雜交,培育出一種半矮生的雜交新品種。通過多次雜交,他最終培育出了能夠在大風嚴寒氣候中獲得高產的半矮生抗病新品種改良小麥。
因為布勞格的小麥改良工作,到1956年,墨西哥的小麥產量翻了一倍,達到自給自足的水平。到1963年,墨西哥95%的小麥作物都是布勞格的新品種小麥。當年,墨西哥的小麥收成是1944年布勞格剛到該國時的6倍。墨西哥最終成為一個小麥出口國。
布勞格的高產技術存在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矛盾。布勞格本人一直堅持提倡使用有機肥料,以保證土壤營養。不過,要取得有機肥料,就需要很大量的家畜。反過來,這些家畜又大量消耗本可以給人吃的穀物。如果使用非有機肥料,則一方面會消耗有限的石油資源,另一方面又對土壤造成破壞。
2 綠色革命
拯救了100萬生命
1961到1962年,在美國農業部的支持下,布勞格的矮生春季小麥開始在世界各地小範圍測試。1963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原來的項目基礎上,成立了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布勞格受命前往巴基斯坦和印度。
然而,他從一開始就成為爭議對象。印度和非洲等國,已經習慣了種植本土的穀物如扁豆或木薯,最初,當地政府將布勞格的想法視為“西方植物取代本土種植物”而不予接受。但布勞格堅持認為,高產量的新式小麥增長迅速,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生長,又因為自身抗昆蟲能力,不需要太多的殺蟲劑,因此能夠解決當地的饑荒問題。到了1965年,受印巴戰爭影響,當地饑荒加劇,兩國才開始允許其進行矮生小麥的試驗。
布勞格的實驗成功了。這兩個國家的小麥產量以每年70%的速度開始增長,饑荒得到了控制。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這兩個國家的小麥增產量開始超過人口增長率,到了上世紀80年代,印度甚至成為了小麥淨出口國。1968年,美國國際發展機構(USAID)在年度報告中將印度次大陸的糧食增長現象稱為“綠色革命”。從此,布勞格就成了“綠色革命之父”。
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糧食產量翻了一倍,很多人認為,“綠色革命”轉變了上世紀前半時期的全球饑荒局面,並拯救了大約100萬個生命。1970年,瑞典皇家學院將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布勞格,他們在頒獎敬詞中說道:“他幫助一個飢餓的世界,為之提供了麵包,這種幫助超越了同時代任何人。我們做這個決定是因為,得到麵包的同時,也得到了和平。”
上世紀80年代時,“綠色革命”之風還吹到了中國。上世紀70年代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出了超級水稻。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布勞格又與袁隆平主持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如今,中國已變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產地。
3 遭遇衝擊
痛斥“時尚環保主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布勞格受到了越來越多來自環境和社會批評家的質疑。批評布勞格的高產農業似乎變成了一種時尚。很多人認為,這種農業技術帶來的問題要超過解決的問題。例如,有人批評這種農業技術過多依賴於化肥和殺蟲劑,而且只重視對大型土地擁有者有利的高產量作物。也有人認為,布勞格的雜交做法帶來了大規模的單一作物,不利於可持續發展。還有很多人在批評轉基因技術的時候會把矛頭指向布勞格。
上世紀80年代,布勞格將注意力放到了非洲。他想把這片世界上最貧瘠的土地變得和其他大陸一樣富饒。不過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出現了,大量的政客遊說團和環境保護主義者鼓吹政府不要在非洲採納非有機肥料等種植手段,一直資助布勞格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也將戰略方向轉到了生物技術農業領域。
布勞格越來越受到冷落,無論話題是否與他的工作有關,只要扯到“綠色農業”的話題上,他就會成為別人的“靶子”。在環境保護者的鼓吹下,福特基金會和世界銀行都和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劃清了界限,只有前美國總統卡特和日本社會活動家笹川良一願意資助他。
布勞格憤怒地反擊這些環保主義者:“他們大都是精英主義者,從沒有親身經歷過饑荒。他們在華盛頓或布魯塞爾舒適的辦公室里遊說。我則在開發中國家呆了整整50年。那些人哪怕就是在那呆一個月,就會哭著喊著要拖拉機,要肥料,要灌溉管道,如果那些時尚的精英主義者不願提供這些東西,他們同樣會憤慨萬分的。”布勞格常常說,真正的問題並非農業技術,而是失去控制的人口增長。“世界人口如果持續以現在的速度增長下去,我們會毀滅這個物種。”
退休後,布勞格還是設法儘可能地在各地呼籲用生物技術抗擊饑荒,1986年,布勞格成立了獎金為25萬美元的世界糧食獎,專門授予全球為提高世界糧食產量、質量及食物可供應性而做出貢獻的人。2004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得該獎。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尤納斯也曾經獲得該獎。
“在拯救的生命的數量上,布勞格超過了人類歷史上任何人。”聯合國世界糧食項目執行主席史瑞(Josette Sheeran)說,“他的心胸和他的智慧一樣廣大,但感動世界的卻是他的激情和同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