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欽

諧欽

諧欽歷史上,西藏那曲地區班戈縣尼瑪鄉的青年男女有相聚跳諧欽的傳統,無論是農活結束還是逢年過節,牧民們在遼闊草原上酣暢起舞,任由靴子在大地上敲出回聲。是五世班禪童年時期的傑作,表演形式極為豐富,用多種肢體語言唱腔來表現羊群吃草時的動作,並把它們比喻成花草、樹木等生活中常見的美好事物,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放羊生活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008年6月7日,諧欽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諧欽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 遺產編號:Ⅲ-83
  • 申報地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南木林縣
  • 遺產類型:傳統舞蹈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歌舞形勢,表演形式,傳承意義,

歷史沿革

土布加諧欽起源於1855年間,由八世班禪丹貝旺秋創建,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土布加諧欽就是以歌舞為主,歌舞結合。“諧”藏語意為歌舞,“欽”即盛況或隆重之意。土布加諧欽是在迎請活佛及上層人士等盛大或隆重的慶典場合表演的一種民間歌舞。無論是宗教節日還是民俗節日,諧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活動形式,也是民眾喜聞樂見參與性很強的自娛性集體歌舞藝術。
歷史淵源藏族文化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地域遼闊、資源富聚、風光奇特的日喀則是孕育在古老壯美的高原土地上的一塊寶地。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少數民族多聚居之地,多種文化撞擊交融,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澱。日喀則地區可以說是諧欽的起源之地,土布加諧欽就是在後藏地區由來已久的民間舞蹈中滋生形成,隨著藏傳佛教文化的廣泛傳播,土布加諧欽繼承了當地民間歌舞藝術的形態,又深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並產生變異。土布加諧欽起源於1855年間,由八世班禪丹貝旺秋創建, 是流傳在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一帶的一種以原聲演唱為伴奏表演的民間慶典儀式舞蹈。

風格特色

歌舞形勢

流傳於西藏拉薩、山南、阿里等地區的古老儀式歌舞形式,多在隆重節日或儀式時演唱。諧欽一般由帶有標題的歌舞曲多首組成,首尾樂曲分別稱為“諧果”(引子)及“扎西”(吉祥),每首歌舞曲由慢板快板,或由慢板、中板、快板組成,音樂古樸熱情。歌詞內容有人類起源、歷史傳說、讚頌祝福等。

表演形式

諧欽是一種在盛大或隆重的慶典上表演的歌舞藝術形式。它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以及濃郁的本地特色等。這種表演形式流布藏區各地,特別是在後藏非常盛行,而且在長久的繼承和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一種獨具本地特色的歌舞表演藝術。

傳承意義

諧欽又名為次久諧欽(次久意為藏曆初十),相傳它的歌詞由八世班禪丹貝旺秋創作,共有二十五篇。土布加諧欽曾是歷代班禪在前往班禪駐錫地扎什倫布寺時,沿途舉行盛大的迎送活動時專門所跳的一種民間舞蹈。它是在既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隆重的活動時表演,以祝願吉祥、祝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之意。它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和表演風格、豐富的歌詞內容、淳樸渾厚的曲調、熱烈整齊的節奏,莊重典雅的表演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