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鎬生

談鎬生

談鎬生(1916年12月1日-2005年9月28日),出生於江蘇蘇州,力學家和套用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35年談鎬生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習;1939年獲工學士學位後進入成都航空機械學校高級班學習;1940年畢業後到中國航空研究院當副研究員;1946年赴美留學,先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研究生,同年轉入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生院攻讀博士研究生;1949年獲數學、力學和航空博士學位;1950年留在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生院任研究員;1954年在美國諾脫頓大學任工程力學副教授;1956年任美國底特律大學航空工程教授;1957年在美國創辦高等熱工研究所,先後任所長和科學顧問;1963年任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教授;1965年10月回國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1978年受邀出席全國科學大會;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1981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1984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2005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談鎬生提出了植被流局部擴散模型;發現了格線湍流負二次冪衰減律。70年代以來,他強調了力學學科的基礎性,並積極指導和支持力學的基礎研究,首先提出在中國建立分兩級培養研究生的制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談鎬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蘇州
  • 出生日期:1916年12月1日
  • 逝世日期:2005年9月28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 主要成就: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
  • 祖籍:江蘇武進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16年12月1日,談鎬生出生於江蘇省吳縣(今蘇州),祖籍常州武進縣,他的父親談振華是清末貢生,以教書和當職員為生,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談鎬生5歲喪母,學齡前由乃父教授“四書”、“五經”,10歲在蘇州的國小就讀。
1929年,進蘇州中學,很快就顯示出在文學、美術和數學方面的天賦,數理成績在全班一直名列前茅。高中畢業前,他自學完微分方程、變分法等大學課程。
1935年,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習,1939年獲工學士學位。同年,進入成都航空機械學校高級班學習,1940年畢業。
1940年,畢業後到中國航空研究院當副研究員。兩年內,他解決了滑翔機蒙布張力的測量問題,製成了張力計,並獲得獎章;還與老師林致平一同發表了《正向薄板承受邊壓時的彈性穩定問題》等兩篇論文,顯示出紮實的基礎和科研的才能。
1945年,他通過了公費留美考試,1946年,赴美攻讀研究生,他先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研究生,同年轉入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生院攻讀博士研究生,師從W.R.西爾斯教授。
1949年,以論文《有限翼展超音速雙翼的波阻》畢業,獲數學、力學和航空博士學位
1950年,留在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生院任研究員,從事激波馬赫反射問題、旋翼層流邊界層和流體分離區問題的研究。
1954年,他在美國諾脫頓大學任工程力學副教授,研究運動浸沒體與表面波的相互作用(至1956年)。
1956年,任美國底特律大學航空工程教授,研究超氣動區彈頭曲線最佳化問題(至1957年)。
1957年,在美國創辦高等熱工研究所,先後任所長和科學顧問(到1962年)。除了繼續研究超氣動區彈頭曲線最佳化問題外,還對湍流衰減規律和植被流問題進行了研究。
1963年,任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教授(到1965年),繼續從事湍流衰減規律研究。旅美期間,曾被聘為《力學評論》、《數學評論》和《航空學報》的評論員,以及美國海軍部特邀顧問。
1965年10月,回國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這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前夕,談鎬生在很不安定的環境下,他仍參加和指導了雷射物理、板塊運動規律、相對論熱力學和穩定性問題的研究,醉心於為國家培養科技人才。
1976年,他就研究生和高級科技人才培養問題積極向中央獻策,並率先指出力學的基礎性,大力倡導力學的基礎研究。
1978年,鑒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和對祖國科學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中國科學院邀請他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
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
1981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1984年)。
1984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5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數十年來,談鎬生共發表科學論文和報告40餘篇,論文內容涉及多個領域,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受到國際力學界的公認。
馬赫波錐流場的相互作用理論研究
1935年,A.布澤曼證明,對於滿足一定關係的無限翼展的超音速雙翼飛機,由於上下機翼馬赫波錐流場間的相互作用,在零升力時,其波阻可完全消失。那么對有限翼展雙翼機情況會怎樣呢?這是一個比布澤曼考慮的二維問題要困難得多的三維問題。談鎬生的博士論文對上述具有全同矩形平面翼形的雙翼機,採用了小擾動線性理論,將所有的激波和膨脹波都用具有自由流馬赫角的馬赫波來代替,從而對截面線形任意的全同雙翼得到表面速度勢和壓力分布的積分公式,而且速度勢的積分計算實際上總是只涉及機翼表面的斜率。談鎬生並且將他的理論套用到機翼截面為等腰三角形的零升力情況,給出了總阻力公式。概括地說,談鎬生的這一工作,對有限翼展超音速雙翼機建立了馬赫波三維流場間的相互作用理論。
激波馬赫反射問題的研究
E.馬赫(Mach)在1875至1889年間,從實驗上首先觀察到:當平面激波的入射角超過由激波強度所決定的臨界角時,其反射行為便不同於聲波反射,而形成三叉波型。這種現象後來被稱為“馬赫反射”或“馬赫效應”。二次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軍事套用的推動,對於包括馬赫反射在內的激波斜反射特性,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40年代中期建立起來的馬赫反射理論,假設三叉波型附近流動是定常的,相鄰激波之間的壓強均勻。這種簡單理論的結果在強激波情況下與實際符合得很好,但在弱激波情況下,臨界角的實驗值則大於理論值。這一矛盾吸引了人們廣泛的注意。當時許多人致力於三波點奇性的研究,試圖建立馬赫反射的局部理論,但仍不能解決上述困難。M.J.萊特希爾和談鎬生等人則從總體上考慮問題,對具有激波的超聲速流動,致力於求其完全解。1949年,萊特希爾對沿剛壁傳播的任意強度的平面激波在鋼壁近180°的轉角處的衍射問題進行研究,把鋼壁的小偏角作為小參量,給出了一級解。按照一級解,反射波是聲波,且在三波點處強度為零。1951年,談鎬生則針對方程中出現的奇異性,採用了萊特希爾在1949年剛剛提出的變形坐標法,建立了馬赫反射的二級理論,證明反射波是二級強度的激波,並給出了反射波形和反射激波強度的二級解;還得出在三波點處強度最多為三級的結論。這些結果與實驗很好吻合,對核爆炸的破壞機理研究具有關鍵意義,並對套用數學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因而談鎬生的有關結果被摘入H.W.埃蒙斯(Emmons)主編的《氣體動力學基礎》一書,同時還被作為變形坐標法最早的幾個成功例子之一,在西爾斯主編的《高速空氣動力學理論》中被提及。此外,談鎬生的反射激波強度公式後來在1954年曾被英國W.切斯特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超音速雙翼飛機超音速雙翼飛機
三維旋翼層流邊界層理論研究
L.普朗特(Prandtl)於1904年提出流體邊界層的概念。把大雷諾數真實流體劃分為兩部分:在邊界層外,流體的運動可當作理想流體處理;在邊界層內,雖然是粘性流體,但由於邊界層很薄,允許套用恰當的簡化假設,即可用邊界層方程代替納維-斯托克斯方程。
水力學水力學
自普朗特的原始論文發表後,邊界層的研究由於其實用性而受到廣泛重視,然而,40年代以前,研究限於二維流動。1945年,普朗特開始進行三維邊界層流動研究。1951年,L.E.福格蒂(Fogarty)對於繞垂直軸旋轉的半無限平板和旋轉柱形葉片在前沿和遠離轉軸處的三維流場給出了一級解,談鎬生於同年對這一問題給出了各級解的系統求法,從而擴大了解的適用區域。他還對在自平面內旋轉的無限薄葉片用這一方法進行了具體的求解,結果發現由逐次近似所得的常微分方程組與求解具有“直線”速度剖面的二維邊界層問題時所得的方程組相同,因此,很易於用數值積分法得到各級具體結果。此項理論工作開拓了直升飛機旋翼三維流場高級項的研究,被作為三維層流邊界層的一種典型解法而收入於F.K.莫爾(Moore)主編的《層流理論》和Л.Г.洛強斯基(Лойцянс回й)的《層流邊界層》並被H.施利希廷(Schlichting)的《邊界層理論》(BoundaryLayerTheory,PergamonPess,1968)等著作所引證。
流體定形有限分離普遍條件的建立
1868年,H.馮·赫姆霍茨(vanHelmholtz)和G.克希可夫(Kirchholf)指出,理想不可壓流體的定常繞流問題,除去連續解外,還可能有帶有無界死水尾跡的解,即所謂“脫體繞流”解。從此,定常脫體繞流問題的研究得到迅速發展,並且提出了加速流脫體繞流問題。普朗特於1922年處理二維錐角加速繞流,T.馮·卡門於1949年處理二維垂直平板加速流時都發現僅當特徵弗勞德(Froude)數U2/ah取與時間無關的某一確定的有限值時,才存在定形有限死水區,這裡U、a和h分別為來流速度、加速度和分離區的特徵長度。那末,對一般形狀的物體,有限定形死水區的存在條件是什麼呢?這是普朗特和馮·卡門未解決的難題。1954年,談鎬生從二維不可壓理想流體的一般運動方程和邊界條件出發,靈活地套用時空變數分離方法,巧妙地證明了如下的有限定形分離定理:
談鎬生談鎬生
對於具有確定分離點的任何形狀的二維物體,如果存在定形有限死水區,那么其特徵弗勞德數必定有限,且與時間無關。
這一定理一舉解決了普朗特和馮·卡門未能解決的難題,並否定了定常來流產生有限定形死水區的可能性。定理的簡潔性和普適性使它無愧為理想流體力學的一項經典性成果。
運動浸沒體與表面波研究
水力學
50年代,水翼船的研究形成高潮。與此有關的表面波與水翼的相互作用問題是急待解決的套用基礎課題。
談鎬生於50年代中期對於無限深水中平行於自由表面作勻速運動的單頻源和渦的二維問題,給出了表面波解。由於具有變化強度的行進渦線是具有振盪攻角的舉力面的理想化,因此談鎬生對單頻渦得到的解也就是振盪水翼所激發表面波的一級近似解,而且談所給出的單頻源和渦的解提供了疊加求振盪水翼表面波問題精確解的基礎。談鎬生還指出上述單頻振盪源激發的表面波解的特性依賴于振盪頻率ω與以同樣水平速度運動的恆定強度源所激發的表面波的頻率ω0之比值τ:當0<τ<1/4和τ>1/4時,各有4個和2個具有不同波長的無衰減的簡諧波列向下遊行進,上游一邊則無波列;當τ=1/4時,則出現共振現象。談鎬生所得到的這些結果對於認識水翼所受阻力至關重要。
自由分子流中彈頭形狀的最佳化問題研究本世紀中葉,由於航空和航天事業發展的需要,物體(如飛彈)在自由分子流中所受阻力問題及其逆問題——頭部形狀最佳化問題急待解決。
W.卡特(Carter)和談鎬生等人是自由分子流中物體頭部形狀最佳化問題的最早研究者。對超聲自由分子流場中攻角為零的軸對稱飛彈,卡特於1957年給出了表面完全鏡面反射以及完全漫反射這兩種極端條件下最優頭部曲線的數值結果;談鎬生於1958年對極端情況給出了頭部最優曲線的解析參數表示式及遠離尖端處的顯漸近表示式,並且指出,當完全漫反射時,最優頭部形狀比完全鏡面反射時要更尖銳。1959年,談鎬生首先在完全漫反射條件下考慮來流溫度與表面溫度之比λ以及自由分子馬赫數s這兩個參數對最佳化曲線的影響。他對λ~1,s>>1以及s<<1這兩種極端情況給出了最佳化頭部曲線的參數解析表示式,並給出了細緻的定性結論。談的研究後來被蘇聯V.P.舍特洛夫斯基(Shidlovsky)於1964年進一步發展,給出了在任意漫反射係數,任意馬赫數和溫度比下構造最佳化曲線的方法。
談鎬生
談鎬生的上述貢獻,鑒於它對航空航天事業的重要性和基礎性,在談鎬生等人的專著《空氣動力學的最優值問題》中作了詳細介紹,後來在舍特洛夫斯基的《稀薄氣體動力學導引》中也作了概述,並在S.弗呂格(S.Flügge)主編的《物理學手冊》第Ⅷ/2卷等著作中被引證。
格線湍流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湍流是流體的各種物理量隨時間和空間坐標表現出隨機變化的一種流動狀態。其研究歷史已逾百年,但人們至今對它的運動規律尚未完全弄清楚。G.I.泰勒(Taylor)於1935年提出了均勻各向同性湍流的概念,並提出,風洞中格線後一定距離以外的湍流,相對於以平均流速運動的坐標系而言,是均勻各向同性湍流的滿意近似,可用來驗證有關理論。這以後,人們對格線後湍流特性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提出了幾種非均勻各向同性的湍流理論模型。60年代上半期,談鎬生對此也進行了研究,但他著眼於湍流的末期衰減,致力於鑑別它究竟是否符合均勻各向同性湍流的理論衰減規律。
談鎬生談鎬生
動力學解釋
格線後湍流末期衰減負二次冪規律的提出及其動力學解釋。G.K.貝特勒(Batchelor)等人對格線後湍流的大量實驗觀測似乎證實末期能量變化確實符合均勻各向同性湍流理論所預言的、時間的(-5/2)次冪衰減律。1963年,談鎬生和林松青的低速水槽實驗清楚地表明格線後湍流末期能量按時間的(-2)次冪衰減;他們還把貝特勒等人的原始數據重新畫在loglog圖紙上,同樣也得出(-2)次冪規律,他們還注意到末期湍流有隨機取向,互不相互作用的旋渦條紋圖像(這與貝特勒早先的預言相吻合),據此他們提出了互相獨立、取向隨機、只通過粘性耗散進行衰變的末期湍流動力學模型,並由此導出了(-2)次冪規律。這項工作對泰勒的觀點提出了挑戰,大大提高了格線後湍流的各種非均勻向同性理論模型的重要性,從而促進了對這些模型的深入研究。
分層湍流模型的研究
分層湍流模型是非均勻各向同性模型的一種,它假設湍流的統計性質與時間無關,也與截流平面上點的位置無關,而僅與軸向坐標有關。雖然R.G.笛斯勒(Deissler)於1961年曾討論過這一模型,但忽略了壓力速度相關性,並且假設參考平面上速度相關譜在波數空間原點取均勻湍流的有關結果。顯然這些假設與實際偏離較大,1964—1966年,談鎬生指導博士生D.A.李(Lee),深入地研究了這一模型。他們在1967年發表的文章中給出了末期速度和壓力——速度相關張量譜的表示式,並對末期得出兩點重要結論:能譜在波矢量空間的原點,即使初始時解析,以後也變得不解析;對稱條件、質量守恆條件和軸對稱條件不足以限定能譜在原點的包括解析性質在內的局部性質,從而不能確定分層湍流的末期衰減規律,因此,為了弄清湍流的末期性質,應直接從相關函式動力學方程出發作適當近似。這些結論指出了進一步研究末期湍流的方向。
談鎬生的上述重要貢獻被荷蘭著名湍流專家J.O.欣茨(Hinze)的著作《湍流》,以及蘇聯著名湍流專家A.S.姆寧(M0nin)和A.M.亞格洛姆(Yaglom)的著作《統計流體力學》引用,以說明格線後湍流研究的進展情況。
準定常植被湍流局部擴散模型的建立在地球表面上,陸地為大量的植被所覆蓋,植物內部及其上方湍流的研究對於生物學、水文學、農業和森林學均有重大意義,並且還與地球上二氧化碳和氮氣的總體平衡有關。然而,直至50年代末期,人們只對植被上方的湍流運動規律有所認識;而對植被內部湍流的特性則只有分散的觀測結果和定性的經驗規律表述。
植被流理論研究的先驅
1960至1961年,他領導高等熱工研究所的林松青和DE.奧德韋(Ordway)等人承擔了美國農業部組織的、旨在為改進天氣預報能力提供理論根據的微氣象基礎研究項目。他們提出了三篇研究報告。這是世界上植被流理論研究的最早文獻,其中,對後來最有影響的貢獻是第一次從理論上給出了植被內的風速曲線,並與實測基本一致。談鎬生等進一步假定渦粘係數與高度成正比,選擇適當的參數,在恰當的邊界條件和銜接條件下,從上述基本方程得到風速曲線的數值結果,這些結果與他們自己的實測結果以及早先的經驗規律基本一致,特別是理論風速曲線在通過植被頂部時,具有與實測一致的曲率倒置的特徵。
談鎬生開創的植被流理論研究後來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不少學者先後對談鎬生等人的基本方程中的渦粘係數和阻力係數等參數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對這些係數引進不同的簡化假設,從而給出風速的一些不同的解析表示式,但都與談的最早結果很接近。雖然後來有人進一步發展了應力方程的高階模式來更細緻地處理植被流,但談鎬生等提出的局部擴散模型,由於它既簡單又能反映最主要的風速特徵,因此至今仍在微氣象學、生物學、農學、森林學和水文學等方面被廣泛採用。例如,在R.L.艾迪蒙斯(Edmonds)的《氣動生物學》中,就把談鎬生等的模型稱為“第一個植被流理論模型”,並將此模型及由此而直接發展的工作作為處理植被流的有力方法而加以介紹。
光腔穩定性的普遍條件研究在雷射理論中,光學共振腔的穩定性條件具有基本的重要性。60年代,G.D.博伊德(Boyd)和H.科格爾尼克(Kogelnik)對軸對稱腔獲得了穩定性條件,談鎬生和朱如曾在1980年發表的論文中,對一般類型的光腔獲得了穩定性充分必要條件,並給出了完備的穩定性圖。這對雷射光腔理論的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地殼板塊運動規律研究
80年代以前,對地殼板塊運動雖已積累了大量的觀測數據,但數據散亂,令人感到缺乏頭緒。談鎬生和關德相在1982年發表的論文中,通過相似分析,給出了既適用於大陸板塊,又適用於海洋板塊的統一經驗規律:板塊的運動速度正比於幾何參數(有效洋脊長度與海溝長度之和除以大陸面積與下沉條帶兩側表面積之和)。根據這一規律得出,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來源於洋脊的推力和下沉條帶的拉力,阻力則主要為作用於板塊大陸部分底面和下沉條帶兩側的粘性力。這些結果對於板塊運動的今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人才培養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中,談鎬生目睹祖國科學事業備受摧殘,心情十分沉痛,但他以一個老科學家對科學事業的深邃見解,認為培養人才是祖國科學事業希望之所在,因此他頂著極“左”思潮的壓力,痛斥那種“學科學技術就是‘白專’”的謬論。1973年,他在力學所全所大會上響亮地提出,在科技飛速發達的現時代,科技人員不可一日不學業務。他大聲疾呼:“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為了工作,學習才能工作,學習就是工作。”他還抱病為青年人舉辦湍流、雷射物理、機率論和分析力學等講座,並翻譯審校了200多萬字的《隨機函式和湍流》、《雷射物理》和《氣動雷射技術》等書稿,從而吸引了一群優秀的年輕人聚集在他的周圍,成為他的“地下研究生”。他指導他們研究湍流擴散、地球板塊運動、大氣污染和雷射物理等,所得成果先後發表在《中國科學》等學術刊物上。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
百廢待興
1976年,祖國面臨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科學界亦是如此。談鎬生高瞻遠矚,於1977年上書中央領導,最早提出在中國建立分兩級(相當於國外碩士和博士)培養研究生的制度,還建議按不同年齡,通過不同途徑培養和提高在職科技人員業務水平的方案。此建議書受到中央領導的讚賞,並立即批送給有關部門辦理。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成立後,他率先給研究生講課,影響很大。1977年制定“1978-1985年全國基礎科學發展規劃”時,沒有包括力學,只是在技術科學規劃中列入了“工程力學”。談鎬生認為這種做法過分強調了力學的工程套用性,而忽視了它的基礎性,不利於力學學科的發展。他大聲疾呼,強調支撐力學廣泛套用性的是它的基礎性,指出力學已成為許多交叉學科的基礎,並向中國科學院黨組直陳了自己的書面意見,要求召開全國力學規劃會議,制定全國力學發展規劃。這一建議最後轉呈中央,得到批准。經科學家會前多次座談討論,達到共識:力學既是基礎科學,又是套用科學。1978年8月,全國力學規劃會議召開。這是一個全國力學工作者空前團結的大會。不少與會代表向談鎬生表示由衷的敬佩和祝賀。大會通過了“1978—1985年全國基礎科學發展規劃——理論和套用力學”。“規劃”明確了“力學是許多工程技術和自然科學學科的基礎”,強調了力學的新變化以及交叉學科的發展。這些精神指引了中國力學發展的正確方向。從此,如天體物理力學、生物力學、地球流體力學、套用數學等力學邊緣學科的發展更為迅速,談鎬生感到無限欣慰,並把這些邊緣學科同物理力學、理性力學等統稱為基礎力學。在力學所內,1978年底,按照他的科研構想,成立了“基礎研究室”,進行以力學為中心的交叉學科的基礎性研究。全室30餘人,他親任主任,下設天體物理力學、地球物理力學、生物物理力學、套用數學、力學物理五個組。這是一塊“試驗田”。談鎬生的總方針是實行自由選題,搞基礎不搞任務,對人才強調培養,而不只講使用;針對每個科技人員的特點,提出恰當的要求,必要時給以具體指導,並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該室科研成果豐碩,僅1979年和1980年兩年,該室成員在有關學報上發表和已錄用的科學論文就達60餘篇,其中有12篇在《中國科學》上發表。此外,根據他的建議,還恢復了物理力學研究室,他兼任室主任。1980年秋,他應美國南加州大學等七所大學的聯合邀請,赴美進行了為期六周的巡迴講學,介紹了他在國內領導進行的科研工作和成果,引起了國外同行們的重視。他的科研管理經驗曾在《科學報》上作了介紹。在他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人才,其中包括7名博士、碩士生,後來均成為科研骨幹。“基礎研究室”自成立至今已有12年之久,每年平均發表論文30餘篇,各小組目前都在相應的領域內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治學之道
學無止境
談鎬生在科學上的成就與他的“基礎決定論”的治學思想密切相關。
他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深方能葉茂”、“什麼樣的基礎決定什麼樣的科研水平”。當他還是中國航空研究院的青年科研人員時,就認識到數學是基礎,因此約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自費聘請老師,業餘鑽研數學。在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由於成績優異,他的老師西爾斯教授要求他一年內取得博士學位,可是這位古怪的學生卻堅決不願意。他堅持要用三年,以更高的標準拓寬和加深自己的數理基礎兩年後,他以數學和物理都得100分的成績通過了考試,得到了著名數學大師W。費勒(Fell)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H。A。貝蒂(Bethe)的讚賞,認為這個學生的才華遠非100分所能表示的。
《力學學報》的編輯們反映,對一些跨學科的或“冷門”的學術論文,一般較難找到合適的審查人,這時就去找談先生,他總能給予很中肯的審查意見,雖然這些論文的內容並非是他都親自研究過。正是由於他具有精深的數理基礎和廣博的知識造詣,才使他在科研工作中獨具慧眼,游弋自如,並能不斷取得新的重要成果,且成果面寬廣,以致被美國同事們稱為一員“福將”。他的這一強調基礎的治學經驗也貫穿在他對年輕人的培養之中,使他們獲益匪淺。
愛國奉獻剛直
談鎬生是一位熱愛祖國的科學家,早在國中時期,他就參加了九一八赴南京請願要求抗日的運動。大學時期,他曾以一年級級長的身份積極組織同學回響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
1940年,在成都航空機械學校畢業時,他曾因起草的畢業典禮獻詞中批評了國民黨政府的貪污腐敗而被禁閉半年。談鎬生旅美20年,1956年晉升為終身教授,受到各大學的禮遇和尊重。但他一直懷念祖國,曾多次拒絕加入美國國籍,並三次拒絕美國科技界把他的名字載入美國科學家名人錄。
1965年,他衝破重重阻力,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以赴西歐旅遊和去日本講學為名,買了往返機票,得以擺脫美國控制回到祖國。回國20年來,他不但關心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力學學科的發展,關心培養科技人才,而且較早致力於幫助開發落後地區,率先組建新技術開發公司,全力支持黨的改革開放政策。
談鎬生不畏權勢,即使在受審查被壓制期間,他有意見也是直言不諱的。如“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國肆意批鬥、抄家,處於無政府主義狀態,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他卻公然同情安慰被無故批鬥的幹部。那時他就向造反派提出“國家要有法制”,遭到造反派的無理譏諷。壓力再大,他也不參加“批鄧”和矛頭指向周總理的“批孔”。

榮譽表彰

1980年,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

社會任職

1981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84年,被增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75年以後,他還曾兼任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副主編,《力學進展》主編,
中國科技大學力學系主任,
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個人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談鎬生也處處表現出奉獻精神。1969年,他隨夫人鄧糰子到河南汲縣落戶,在寒冷的冬天,寧願自己挨凍,把發給的取暖煤全部送給五保戶。他給生產隊捐款買牛;特意為久病臥床的老大娘去縣城買藥;“文化大革命”之後,談鎬生夫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落實政策後兩人補發的工資1萬餘元全部捐贈給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
談鎬生夫人鄧糰子談鎬生夫人鄧糰子

人物評價

談鎬生是國際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長期從事流體力學、稀薄氣體力學和套用數學研究。在自由分子流、旋翼邊界層、激波馬赫反射、馬赫波錐相互作用和分離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對中國力學事業發展與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