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塾村

調塾村

說說調塾村概況,調塾村梁氏大宗分居幾十條村莊幾萬人,調塾村鄰村江門坡村、古河村、古河村仔和坡塘圩也是調塾村梁氏大宗分居成村莊,調塾村800多年歷史,解放前的大富村,周圍地主和土地最多第一村莊,目前調塾村現有6000多人,麻章鎮人口第一大村,抗日革命老區村莊之一,是湛江三大梁姓村之一。村中有1200畝西洋塘全部是稀有的黑土可以打造湛江地熱田旅遊,村前東洋也有幾十口塘,村中有5個神廟(玄壇廟、華光宮、南天宮、天后宮、二帝廟),一個梁氏宗祠,一個文化樓,村前有兩口塘懷抱村前,有一個村牌門樓(正面寫著“調塾村”三字,反面寫著“古塾新風”),有一條調塾新村近鄰坡塘圩,村前有顆750多年古刺桐樹,村後有一座700餘年梁氏石棺墓,在霞山區岑擎村村前也有調塾梁氏祖墓石棺墓近800餘年,村有15個小隊,有7個境(中和、中興、資生、西安、育賢、福安、眾樂境),調塾村年例元宵節是正月十八日。調塾村村莊座北向南水流東,村前村後兩水相匯村前有風水塔倒塌遺蹟,村似”鳳地”故兩鳳朝陽,村後有雙龍入脈跡象,“古時代第一廬山村第二平石村第三調塾村第四黃略村”,古時代人才輩出官仕近兩百餘名。調塾村面積9平方公里,近湛江市區海灣大橋,離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7公里,離麻章鎮6公里,村後是湛江海灣大橋連線線“湖光快線”,調塾村西部是湛江商貿物流城,調塾村距湛江西站約1公里多,調塾村東邊7公里是湛江市區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調塾村在湛江西城新區範圍之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調塾村
  • 外文名稱:tiaoshu
  • 別名:調塾
  •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麻章鎮調塾村
  • 所屬地區:廣東粵西
  • 下轄地區:麻章區麻章鎮
  • 政府駐地:麻章鎮
  • 電話區號:0759
  • 郵政區碼:524094
  • 地理位置:中國大陸最南端
  • 面積:9平方公里
  • 人口:6000多人
  • 方言:雷州話,廣州話,國語
  • 氣候條件:熱帶
  • 著名景點:華蓋生態園,借園
  • 機場:湛江飛機場
  • 火車站:湛江火車西站
  • 車牌代碼:粵G
調塾之由來,調塾村開基,調塾村新農村,調塾村建設開發,調塾村年例元宵,調塾村調塾村志,調塾村調塾學校,調塾村玄壇廟,調塾村南天宮,調塾村黑濕地,調塾村梁氏石轎祖墓,調塾村750多年刺桐樹,

調塾之由來

按梁氏伯益後裔也。克紹公第四子曰份,宋雍熙初(984~ )遷入廣東五羊城住。五世應雷公授雷州路通判,往來斯土,見其龍脈秀麗,局勢堂皇,明堂寬闊,案山崇拔,基址平夷,可以創業,可以垂統。
宋鹹淳(1265~1274)間謝仕造歸,遂隨山刊木卜築,於是家焉,其鄉曰調塾。名之以調者何也?義取調養生息也。名之以塾者何也?《禮·學記》:“家有塾,古者,仕已老歸,教於閭里,朝夕坐之也。”寄寓耕讀傳家、豐衣足食、人文鼎盛之意。

調塾村開基

調塾村有一座玄壇廟,廟裡供奉一位玄壇仙。相傳以前調塾一帶環境惡劣,後來在神仙的幫助下,變為美麗仙境。過了不知多少萬年,從北方福建莆田縣來了梁族始祖。
五世梁應雷公授雷州路通判,往來斯土,初來乍到,看到眼前是魚米之鄉的沃地,風水寶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龍脈秀麗,局勢堂皇,明堂寬闊,案山崇拔,基址平夷,可以創業,可以垂統,地勢像鳳,兩鳳朝陽,雙龍入脈,兩水相合,座北向南水流東,趕緊安營紮寨,就地開基立業至今將近800年歷史。

調塾村新農村

調塾村屬下有養殖場、沙場、甘蔗站等企業,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幾十萬元,村民主要以種植甘蔗、水稻、番薯、香蕉、蔬菜等為主,以運輸業和養殖業為輔,2007年人均純收入約3500元。現在,調塾村成為村風淳樸、村容整潔、道路寬敞、生活富裕、民主和諧、文明禮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走進調塾,嶄新的樓房一排排拔地而起,水泥路四處延伸,直至把整個村莊覆蓋,新時代的農村氣息非常濃郁。在這些新建築中,夾雜著一些歷史遺留的零散古建築,造型大都很奇異。調塾還建有敬老院、衛生院、國小、菜市場等。村辦有2所國小,在校學生800多人。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靠近湛江中心城區,可以規劃建設湛江西城新區新農村城中村。

調塾村建設開發

湛江海灣大橋連線線通車,2013年底“湖光快線”的通車,湛江中心軸線主幹路雙向四車道快速路,縮短距離連線粵西地區溝通雷州半島和海東新區和東海島技術開發區的建設,促進調塾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發展和土地價值的開發,連線湛江西站,未來幾年的高鐵和捷運站,使湛江商貿物流城的大發展,湛江西城新區大開發,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延伸區,湛江快速發展時代的飛躍。

調塾村年例元宵

調塾村正月十八年例大游神,年例大過年,正月十八年例當天早上八點起游,同宗兄弟梁氏村莊——江門坡村,江門坡村游神隊伍游到調塾村大宗的玄壇廟相聚,場面十分壯觀,十班鷹獅雄龍班共舞元宵,然後江門坡村和調塾村的游神一起游到梁氏宗祠,場面十分熱鬧,人神共樂依依相別,最後江門坡村游神隊伍回頭回本村歡慶元宵,調塾村年例游神隆重遊街,游到中午兩點後,在調塾村調塾戲樓前舞獅鷹雄龍舞高樁打功夫,游到晚上九點多,夜晚煙花炮竹炫彩滿天五光十色,最終回到玄壇廟一年一度的調塾村年例游神圓滿結束。
調塾村游神隊伍由鳴鑼開道隊、飄色隊、旗幟隊、標牌隊、娛樂隊、儀仗隊、神轎隊、吹喇叭隊、打鑼鼓班、舞獅班、舞龍班、舞鷹雄班、等組成,另外還有指揮、放炮、安全(負責防止火災與打架鬥毆)等人員,有鼓樂、歌舞、舞獅、舞龍等分隊組成,游神隊伍經過的地方,都燃放鞭炮意為迎神。

調塾村調塾村志

湛江市第一部村志就是出自此地的《調塾村志》。這部村志歷時八年艱辛編寫終於在2008年問世。《調塾村志》一書的出版,填補了湛江地區農村文史的空白,也為創建特色文化村創造了有利條件。
通過閱讀可以了解該村的經濟發展、歷史沿革、宗氏傳承、鄉情習俗、民風地理,以及著重地反映了改革開放的局部情況。全書把村莊的人文事象分為十八大章,如行政設定、經濟建設、集體企業、文化教育事業、宮廟祠堂、古建文物、水利道路建設、禮樂、祝文、墓塋、族譜、村莊革命鬥爭史跡、社會、村規文約、生活習俗、節日年例、方言土語、大事簡記以及各種類別的記事,如歷代文武官封御贈、國家公務員和級別對應關係、行業語、文化篇等等。
全書編輯頁數370頁,撰寫字數也不下十多萬字。書冊裝幀美觀大方。農村基層能夠組織十多位人員,撥冗有限的經費,利用業餘時間全面鋪開、整理、調查、走訪檔案館、文史館、博物館、上級各領導機構,閱讀、查找相關資料,拜訪老一輩革命幹部及民眾,深入細緻地做了大量的筆錄、札記等工作。
《調塾村志》編委歷經千辛萬苦,花了八年的時間,該書終於面世,是一本頗具規模的村史範本,對村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加強青少年的思想、品行、道德教育不失為一本力作。調塾村志得到上級領導以及各界人士的關注和支持。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潘那生等領導為該書寫序和賀信,對《調塾村志》工作予以肯定和鼓勵。

調塾村調塾學校

調塾國小位於湛江市麻章鎮的南端,北距麻章城區大約6公里,南離世界著名瑪珥湖——湖光岩大概15公里;是一間革命老區鄉村學校,始建於1943年。學校服務半徑範圍內人口總數3200多人。都覺得簡直是一座環境優美的小公園。《南方日報》、《湛江日報》、湛江電視台曾多次分別報導我校校建情況。學校一景已被載入《湛江校園美》畫刊。麻章區教育局黎俊生局長撰寫的《景色新美意義深》——記調塾國小校園寫景一文,已被載入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中華校園美》一書。國家教委督導處以及省、市領導曾親臨我校視察指導,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在鄉村沒見過這么漂亮的學校!”。
1995年麻章區教育工作會議代表150人參觀校園,反映好、評價高。學校連續幾年被評為校園“四化建設”先進單位。1998年,曾是廣東省首屆100所“美麗校園”之一。“興教育人,福蔭桑梓”。(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教委副主任鄒時炎為學校題辭)。學校一向注重校園(含教學樓)環境的規劃建設。宿舍區、教學區、運動區,三區占地面積達26668㎡,建築面積達到4100㎡。功能室齊全、達省標,“四化”(綠化美化文化淨化)達標。在校學生500多人,2014年全校共有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65人,“五率”達標。教師19人,學歷100%達標,國小高級教師達50%。
調塾國小是區一級學校,是湛江文明單位,是湛江市雙優學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於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鄉村教育代表著村莊的未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在教育局的領導下,調塾村委會是校建“大手筆”,教育投資,捨得優先,先後擲下330萬元,現麻章區鄉村少見。

調塾村玄壇廟

生長在調塾村的祖祖輩輩大概都認識“玄壇廟”,又名邦主廟。廟址設於村前西南邊,大約建於宋鹹淳年間。據傳我村開基先祖應雷公(又名梁文林)在居住時於原廟地見一黑虎現出原形。便大喝一聲:“汝乃何方神聖,如果是正神,請遁去,我等日後當建宮立廟供奉於你,尊汝為村中掌邦主神”。語畢,黑虎遁去,繼而發現一石香爐。過後不久,經水道又浮來古樟樹木一截,正合雕刻神像之用,於是便建廟宇,雕刻神像供奉,受村民朝拜至今。玄壇廟估計在清朝中期重修過(因當時廟內懸掛保留有清嘉慶年間,雷州文人陳昌齊親筆題“邦主廟”遍額)。
解放後,由於當時年代不同,進行破舊立新。玄壇廟受到了不同的程度的破壞。1959年被掘去該廟主殿。神像(1.70米高)由村中老者梁日齊藏匿多年。文革時期,最終被毀壞。梁日齊被拉去背神像遊街示眾。現玄壇廟供奉著玄、羅、馬三聖及玄壇公部將扒猖、扒狂。“邦主廟”稱呼的由來,據本人見解,玄壇公為掌邦恩主,是本村諸神的統領。相傳清嘉慶時期靈官馬元帥入廟後,與玄壇公共同維護一方平安,鎮惡避邪,尊為護邦恩主,固此稱為“邦主廟”匿額字跡由雷州文化名士陳昌齊(清進士,參與編修四庫全書)所撰。民國時期,地方流行瘟疫,村民特地請來“羅大侯王”(炮台公)消災避邪。羅大侯王進廟後與玄壇公、靈官公一齊供族人頂拜。玄壇廟於1996年經族人捐資重建廟宇。同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進宅(入伙)。當時梁姓村莊都派有代表前來慶賀。
物有本來,事有始作。據《遂溪縣誌》記載玄壇公亦稱趙玄壇,趙公元帥,黑虎玄壇。另據有關資料說明趙公元帥是歷史上虛構出來的人物。傳說很多很早,他本為道教所敬奉的神。最早見於晉朝乾寶所撰的《搜神記》。梁.陶弦景《真浩.協昌期》稱趙公明為“土下觀中直氣五方神”。隋唐時起把趙公明列為五瘟神之一。《列神全傳》稱趙公明為八部鬼帥。元朝以後道家故事說張天師在龍虎山煉丹,天帝派趙公明守護煉丹爐。自此以後,把趙公明越說越善,越說越具體化。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趙公明,鐘(終)南山人,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並尊為玄壇元帥。玄壇元帥其像黑面濃(胡)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剪瘧,保病鑲實,主持公道,求財遂意。因此趙公明有上天聖號11種。現本廟尊其神銜為“掌邦恩主玉府玄壇金輪都督道相趙真君”。《清嘉錄》記載其玄壇公寶誕為“俗稱三月十五日。”
此廟原名“玄壇廟”。現恢其原名,並用大理石製成“玄壇廟”匿額掛於新建廟門上方。原“邦主廟”木匾移入拜亭懸掛。該廟數百年來,香火旺盛不衰,朝拜赤子絡繹不絕。後來又新建廟宇占地228平方米,渺廟為磚、木結構,分上、下二廳。中有拜亭。兩側有天井。廟內置有鐘、鼓各一、神龕、橫匾、供桌等物件以及雕有列聖寶像。玄壇公神像系八十年代用古河村古樟木雕刻而成。拜亭中有平封門、兩側襯有對聯左聯為“聖德遮日月”,右聯“神光照乾坤”。兩邊各有“百鳥朝鳳”,“孔雀開屏”圖畫。下廳左側用瓷磚貼有捐資芳名榜。大門口有月石一對(原廟月石)。大門口配有對聯,上聯“聖德覃敷千戶慶”下聯:“神恩廣被萬民沾”。
廟內眾神像年久香火所熏,金色已失光彩。經族理事會提議,1998年眾神像重新上金“開光”。定於十月初十下盆,十一月十三招神入像,十四升座。其中玄壇公神像因管理不妥和其它原因影響,族委會決定重雕其神像,並派人到吳川市塘尾鎮買來重1.05噸,內徑寬1米,長2米的古樟樹。於12月1日到雷州市東里鎮北掘村請來雕刻名匠(佛槍)林英珠、林俊父子到玄壇廟進行雕刻。經過20天左右緊張有序的工作。終於完成了這尊身高1.79米,重700公斤左右的玄壇公寶像。“開光”招神入像儀式由村中大房梁振生介紹紀家鎮木國真道師主持。儀式進行一天一夜,重建後的玄壇廟總投資50多萬元,藍磚碧瓦,金碧輝煌。
廟前全鋪上水泥硬底化。兩旁植上花木,分設有路燈。總體設計既有古典的氣勢,又有新潮的韻味。廟前空曠水泥地,不但可以成為村民納涼避暑的好地方,而且也是元宵節龍游舞獅的地方,歡慶佳節的好場所。實不愧為村莊添上新的景點。現廟內供奉著玄、羅、馬三聖。

調塾村南天宮

南天宮——宮址在調塾村村後來龍嶺,坐北向南方向,此地就風水學來說,地勢有點像“龍地勢”,也像“鳳地勢”但不是“龍地也不是鳳地勢。”但是兩邊樹林圍繞著南天宮,地勢險峻,其實此地地勢就是“蜈蚣地勢”。取大塘、李家為護手,合水分明,確實是一塊風光旋旅之地。南天宮又名後宮。自從宋朝前祖先來這裡定居,南天宮不知道在什麼朝代就有了,南天宮宮址都是茂密的森林,只是一塊石碑,上寫著一些字,最後祖先請南天婆現形才建廟,南天婆俗稱“二月婆宮”。神銜為:“郡主敕賜南天閃電火雷夫人”。又稱“二月婆”。神誕前農曆初九、初十、十一要吃兩天半的齋,神誕(寶誕)為農曆二月十二日。
每逢盛誕,宮前車水馬龍,人山人海,本村嫁出去女子都要回來拜神(割雞),俗話說屬於本村都要回來,不屬於本村也可以來拜,只要你有誠心就可,也有其它鄰村的來拜,還有遂溪、麻章、赤坎、霞山等等,都過來拜祭南天婆。信男信女,演木偶戲,雷歌粵劇,小販叫賣聲,寫字的,熱鬧非凡,香火常年旺盛不衰。
南天宮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數百年來,經過了無數次的風風雨雨,由於歷史的變遷。解放後,人民公社化、大躍進時代,文革時期先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此宮於1979年重建過。重建後的南天宮只有一主殿,水泥梁結構,矮小,狹窄。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1998年農曆6月經族委會討論,決定籌資拆去舊宮重建南天宮。南天宮7月19日拆去舊宮,八月初一正式破土動工興建南天宮。圖紙由設計院院長尤女士幫助設計的。新建的南天宮分為上主殿,下拜亭設計。為磚、木兼水泥倒制結構。占地面積8336平方米。總造價為12萬元(由村民按每人10元集資和契子捐資所得)。
未建宮前,村已在宮西打好水井,建有廚房(供寶誕朝拜赤子割雞之用),宮內主殿供有郡主寶像二尊及部將左肆宮、右七娘二尊寶像。銅香爐三具(被人盜走訊息得知後,就請南天婆上身問神,最後神說香爐被盜去遂溪賣去哪個店,村民去遂溪查果然在那裡。過了不久,南天婆神像又被盜去,問神說:“被人盜去拜祭了”。最後經族委會討論決定把神香雕刻回來。)
宮門有對聯,上聯:“火德輝煌照日月”,下聯:“雷聲霹靂震乾坤”。拜亭外也著有對聯,左聯:“南天郡主火雷威德救濟世”。右聯:“天下黎民赤子沐恩仰神光”。現在新建的南天宮,紅牆綠瓦,屋脊雙鳳朝鳳,栩栩如生,款式新穎獨特。原宮門的“南天宮”木牌匾移掛拜亭前。新建好的南天宮置身於綠樹繁花環繞之中。加上周圍安置石凳、石椅、花坪、樹木。無疑為調塾村增添了一道新的亮麗的風景。
農曆二月十二)是調塾村女兒回娘家的日子,一大早,座落在村外一座叫南天宮的地方便人潮如涌,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更多的是嫁到外村的婦女們。她們和丈夫帶著孩子,從四面八方回到生養自己的村莊,人們從車上取下自家養的肥雞,在廟前宰殺後,便拿回娘家清洗煮熟,再到南天宮祭祀,以祈求一家平安、生活幸福。
筆者看到,南天宮內外,香火繚繞,炮竹聲聲,人聲鼎沸,旁邊的空地上,搭建了一座臨時舞台,村請的戲班正演出雷劇。 過去,調塾村女子回娘家使用的交通工具大多是腳踏車,以後發展到騎機車,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多人是開小汽車回娘家。放眼望去,停放在村道旁的小汽車一輛接一輛,不見盡頭!女兒們風風光光地衣錦還鄉,已成調塾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調塾村文史專家梁方華說,農曆二月十二殺雞祭祖這一習俗緣於一個美妙的傳說----調塾村梁氏始祖在此開基前,有女神南天婆占住現廟址,其手下有二將,嗜食生靈,後調塾村太始祖向雷公祈禱,每年農曆二月十二日,以公雞血祭之,並說服南天婆二將,不再食生靈。從此,調塾村風調雨順、歲歲平安。
以後,調塾村凡有女出嫁或娶媳婦,都要準備一對公雞,於農曆二月十二日在南天宮前殺血拜祭,以求保平安。四鄉鄰女子也都依此習俗。據了解,農曆二月十二當日,調塾村民祭祀殺雞的數量平均每戶就有十多隻,這一天,用來祭祀的雞就有數萬隻以上!

調塾村黑濕地

記者與專家一行來到了麻章調塾村。湛江麻章區調塾村,有一塊神奇的“黑土地”——黑濕地。日前,記者與省地質局水文工程地質一大隊的專家走進調塾村對該村的黑濕地進行實地調查。在號稱紅土地的整個雷州半島,出現這樣一塊面積不算大的“黑土地”,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在村外有一大片低地,四面是山坡,上千畝的黑濕地就在低地中間,呈長形。
調塾村村民說,他們的祖先在宋朝時就來到這裡定居,當時就是看上了這一大片濕地。雷州半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沿江、沿海的大濕地。在眾多沼澤濕地中,麻章區調塾“西洋塘”濕地與眾不同。儘管它們大都已經被開發成魚塘,但記者沿著堤基一路走,還不時看到一些與雷州半島泥土完全不一樣的黑土,這些黑土大多夾雜木塊,木塊有些是碎木屑,有些還是粗木條。據當地村民介紹,調塾大濕地位於調塾村西南部、古河村東邊,北靠調塾嶺,原是一片低洼地,土地呈黑色,稱為黑土。多年來,村民習慣用該泥土當花肥。據村民介紹,該泥土的水土酸性大,用氨水拌土粒就成土化肥。
採訪中,記者看到麻章調塾村“西洋塘”大濕地如今雜草叢生,千畝濕地已變成百口魚塘,被私人承包,經營養鴨養魚。經過開發後的大濕地,茫茫原野不見牛羊,不聞鳥語,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不復存在。有學者認為,濕地能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生態、經濟,稱作地球之腎。濕地在緩解洪水,保護珍稀物種和遷徙動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保護濕地是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濕地已成為一種觀光遊憩和科普教育資源。
對於麻章調塾村這塊泥炭土的保護,地方應減少對大濕地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並約請專家進一步勘察、規劃、保護和建設,讓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和旅遊特色品牌。湛江市區地下蘊藏如此巨大的地熱能,是國內罕見。我市區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有計畫地開發利用它。在市區的賓館開闢溫泉、溫泉游泳場,讓外地遊客身臨溫泉城,給湛江旅遊業開發新的休閒度假項目。市內還可以建一座地熱水廠,供應所需的賓館、娛樂場所及寓所,是一個節能保護環境項目。
湛江市郊還有露天的地熱田。彼如麻章區的調塾古河,有一望無際的地熱田,泥土是黑色的,田上經常冒出熱氣。充分利用地熱和黑土,只要吸引開發商,可投資建設一個相當規模和功能的綜合生態休閒區。湛江地熱田的資源大有文章可做。湛江有豐富的地熱礦泉資源,地下擁有用之不竭的地熱能源,可為旅遊開發及商業、醫療用途。我們建議利用地熱能,打造湛江地熱田溫泉城。麻章區、麻章鎮調塾村委和湛江市有關部門,不要對調塾大濕地西洋塘進行傷害性開發,應約請專家進一步勘察、規劃、保護和建設,讓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和特色品牌。
調塾村有一座玄壇廟。廟裡供奉一位玄壇仙。玄壇仙與西洋塘有個傳說——
相傳遙遠的時候,調塾一帶與湖光岩相連,原是一座幽森的大山。山上遍布大森林,虎狼吼嗥,群獸出沒,恐怖無比。
某日,天上飄來一位玄壇神仙,坐在一塊玄母岩上小憩。待片刻,只見他呵出三口仙氣,吹向前面的大山,然後拿起仙鼓敲三下。瞬間,山上發出隆隆聲音。不多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大森林凹陷下去,黑油油的山泥淹沒了大樹。待這一帶恢復平靜的時候,一個巨大的充滿生機的大沃原呈現眼前,虎惡狼患沒了,換來的是一幅鶴翔雀鳴、綠草如茵、碧水魚戲的大洋塘的美麗仙境。
過了不知多少萬年,從北方來了一梁族始祖。初來乍到,看到眼前是營造魚米之鄉的沃地,趕緊安營紮寨,就地開基立業至今。如今,東洋塘已是綠油油的稻田,而西洋塘卻是水草茂密的大濕地,水鳥栖息草叢間,魚逐嬉戲波光……

調塾村梁氏石轎祖墓

調塾村位於湛江市區的西南部,現隸屬湛江市麻章區麻章鎮。按梁氏伯益後裔也。克紹公第四子曰份,宋雍熙初(984~ )遷入廣東五羊城住。五世應雷公授雷州路通判,往來斯土,見其龍脈秀麗,局勢堂皇,明堂寬闊,案山崇拔,基址平夷,可以創業,可以垂統。宋鹹淳(1265~1274)間謝仕造歸,遂隨山刊木卜築,於是家焉,其鄉曰調塾。名之以調者何也?義取調養生息也。名之以塾者何也?《禮·學記》:“家有塾,古者,仕已老歸,教於閭里,朝夕坐之也。”寄寓耕讀傳家、豐衣足食、人文鼎盛之意。
調塾梁氏祖墓群在牛娘嶺(現岑擎村前),占地800多平方米,計有故祖梁一公墓、故考梁文林墓、四世祖考化州學正岳公墓、六世祖考文備公妣孺人墓、二世祖妣六品孫安人、三世祖妣六品張安人之墓。梁氏祖墓歷經元、明、清三代,最早距今726年,應屬歷史文物。更值得注意的是:墓園內有三座分別長1.75米、寬0.78米、高1.05米(含基礎部分,下同);長1.78米、寬0.83米、高1.05米;長1.55米、 寬0.65米、高0.90米的石塊砌合物。
《湛江市文化志·市區古墓葬一覽表》有載,稱之為“石轎墓”。被稱為“石轎墓”的調塾梁氏祖墓的式樣可謂世所罕見。愚意:它與“石板墓”即“石棚”近似。“石棚”,據《中國古代建築辭典·墓葬》注釋:“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的一種墓葬,又叫‘石桌墳’。即在地面上豎立四塊石板,上面再蓋一塊石板,作為墓室。”
但是,調塾梁氏祖墓群中的“石轎”不是“在地面上豎立四塊石板,上面再蓋一塊石板”,而由九塊石塊入榫組成。更奇特的是,調塾梁氏祖墓群中的“石轎”不是嚴格意涵中的“墓”或“墓室”。據《辭源》:“墳墓:埋葬死人的處所。古時封土成丘的叫墳,平的叫墓,後多以墳墓連用不再區別。《墨子·七患》:‘生時治台榭,死又修墳墓。’《周禮·地官·大司徒》:‘一曰 宮室,二曰族墳墓。’”
而調塾梁氏祖墓群中的“石轎”不是裝殮屍體的用具棺材,而是套在棺外的外槨。古代棺木有兩重,外曰槨,內曰棺,亦作“木郭”。牛娘嶺調塾梁氏祖墓的形樣是椅子墳,這是較常見的。但,它加上了三座石槨,成為石槨椅子墳,這就別具一格,構成了喪葬習俗中頗有魅力、也頗具有色彩的文化形態。
同時,在墓碑上刻著:“宋至元十九壬午”、“宋至元二十癸未”等字樣。至元不是宋朝的紀元,而是元世祖的年號。在元朝的年號上加上“宋”,仍堅守著他們那一份樸素的民族操守。這一切都值得我們珍惜,將它列入國家歷史文物保護之列吧。

調塾村750多年刺桐樹

經園林專家最近考證,湛江市麻章區調塾村有一棵樹齡高達750多年的刺桐,是目前湛江發現最古老的樹。那時,湛江綠化委員會舉行隆重掛牌儀式,給這棵古樹掛上了“古樹名木”的牌子,落款為:“湛江市人民政府”。這是湛江市首次給古樹掛牌保護。它意味著古老樹木從此將得到名正言順的保護。 古刺桐樹伴著我們調塾村人的祖祖輩輩生長不息,它是調塾村的歷史見證,我們有責任把它保護好。
湛江海洋大學韓維棟博士對記者說:“我國的刺桐樹最早引自東南亞。這棵有750多年歷史的刺桐樹可以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見證。它對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據園林專家考察認為,這棵古刺桐是目前湛江現有的328棵百年以上古樹名木中保護得最好的古樹之一。最難能可貴的是,古刺桐的生長之地仍屬於次生林帶,具有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三層完整結構,林相整齊美觀大方,有郊外“天然植物園”之美譽。 園林專家說,對古樹資源的保護,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地質史、古水文的重要旁證,更是我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