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中飲(《幼幼新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調中飲,中醫方劑名。出自《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具有調中健胃,化濕通腸之功效。主治小兒胃氣不和。

基本介紹

  • 名稱:調中飲
  • 別名:調中飲子(《證治準繩·幼科》卷七)
  •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
  • 組成:肉豆蔻、白朮、人參、陳橘皮、訶子、茴香、縮砂仁、甘草、藿香、桂心、檳榔
  • 功用:調中健胃,化濕通腸
  • 主治:小兒胃氣不和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肉豆蔻、白朮(炮)、人參、陳橘皮(去白)、訶子(炮,去核)、茴香、縮砂仁、甘草(炙)各半兩,藿香、桂心、檳榔各三錢。

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半錢、一錢,姜、棗煎湯,隨兒大小,通口服。

功用

調中健胃,化濕通腸。

主治

小兒胃氣不和。

附方

名稱:調中飲
組成:蒼朮(泔浸麻油炒)二錢,白朮(生)、厚朴(薑汁炒)
主治:食積,類傷寒,但身不痛者
出處:《傷寒緒論》卷下
名稱:調中飲
組成:蒼朮(泔水浸,麻油炒)二錢,白朮(生)、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炙)、枳實(炒)、神曲(炒)、黃連(薑汁炒)各一錢,山楂(薑汁炒)二錢,草果八分,炮姜五分
用法:水煎,去滓,磨木香汁少許調服
主治:食積類傷寒,及手足四肢發陰斑
出處:《溫熱暑疫全書》卷一

重要文獻摘要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名著幼幼新書》:“氣疳,所治者先用調中飲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夾醒脾散、雌黃丸方見咳嗽門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