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講堂:唐宋八大家文集

《課外講堂:唐宋八大家文集》集合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八位大家之文章精粹,以全新概念詮釋《課外講堂:唐宋八大家文集》這部經典著作,讓你汲取先賢哲人之所長,培養經典文化之修養。延承權威經典,不失歷史本貌,並加入全新時尚元素,版式新穎,文字準確,內容充實,涵蓋廣泛,有風雲戰事,有美文佳句,有歷史變遷,有智慧哲學,為你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魅力!

基本介紹

  • 書名:課外講堂:唐宋八大家文集
  •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 頁數:367頁
  • 開本:32
  • 品牌:哈爾濱出版社
  • 作者:崔鐘雷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8409206, 978754840920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課外講堂:唐宋八大家文集》是“課外講堂”系列叢書中的一本。

圖書目錄

韓愈集
原道
原毀
雜說
雜說四
師說
進學解
答李翊書
送孟東野序
祭十二郎文
祭鱷魚文
柳子厚墓志銘
論佛骨表
送董邵南序
爭臣論
與於襄陽書
送李願歸盤谷序
平淮西碑
柳宗元集
駁復仇議
箕子碑
吊屈原文
捕蛇者說
種樹郭橐駝傳
梓人傳
童區寄傳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封建論
小石城山記
愚溪對
段太尉逸事狀
六逆論
鞭賈
鈷鍶潭西小丘記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歐陽修集
朋黨論
縱囚論
梅聖俞詩集序
五代史伶官傳序
五代史宦官傳論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畫舫齋記
秋聲賦
祭石曼卿文
瀧岡阡表
養魚記
樊侯廟災記
洛陽牡丹記
與高司諫書
曾鞏集
寄歐陽舍人書
墨池記
送劉希聲序
熙寧轉對疏
祭王平甫文
醒心亭記
王安石集
讀孟嘗君傳
游褒禪山記
傷仲永
答司馬諫議書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祭歐陽文忠公文
同學一首別子固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蘇洵集
管仲論
辨奸論
心術
利者義之和論
上文丞相書
蘇軾集
刑賞忠厚之至論
范增論
留侯論
賈誼論
晁錯論
喜雨亭記
超然台記
凌虛台記
石鐘山記
秋陽賦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方山子傳
三槐堂銘
密州到任謝執政啟
答毛滂書
上荊公書
祭文與可文
稼說
寶繪堂記
蘇轍集
六國論
上樞密韓太尉書
黃州快哉亭記
東軒記
巢谷傳
墨竹賦
答黃庭堅書
為兄軾下獄上書
武昌九曲亭記
御試製策

文摘

博愛叫做“仁”,恰當地去實現“仁”,就是“義”,沿著“仁義”之路前進便為“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與“義”是有著確切含義的“定名”,“道”與“德”是可做不同解釋的“虛位”。因此’,“道”便可分出“君子之道”與“小人之道”,而“德”也有所謂“吉德”和“凶德”。老子輕視“仁”、“義”,並非有意詆毀“仁”、“義”,而是因為他自己見識短淺。這就好像坐井觀天而說天很小一樣,其實並不是天小啊!他認為待人和順就是“仁”,小恩小惠就是“義”,由於這種理解,他輕視“仁義”是必然的。他所說的“道”,闡明了他自己信奉遵循的原理,並不是我這裡所指的“道”;他所說的“德”,推崇他自己認為是高尚的德行,也不是我這裡所指的“德”。凡是我闡述的“道”、“德”,都是與“仁”、“義”一致的理論,是為天下所公認的大道理;老子所說的“道”、“德”,是離開了“仁”、“義”而講的,是他一個人的偏見。
周朝的禮制衰敗,孔子離開人世後,儒家的經籍被秦始皇焚毀,道家的學說盛行於漢代,佛教又在晉、魏、梁、隋流傳開來。這期間那些講“道”、“德”、“仁”、“義”的學者,不是流於楊朱的“為我”之說,就是歸附墨翟的“兼愛”之論;不是採納道家的宗旨,就是尊奉佛教的經義。信奉楊、墨、佛、老,必然背離儒家之道。信奉的邪說成了主宰,離棄的正道則變為奴僕;信奉邪說必然要遵循它,而離棄正道則必然對它加以詆毀。唉!後代的學者要想了解“仁義道德”的學說,跟誰去學習呢!道家的信徒們說:“孔子是我們祖師老聃的學生。”佛教的信徒們說:“孔子是我們的祖師釋迦牟尼的弟子。”而研究孔子學說的儒生們,聽慣了他們的宣傳,樂於接受他們荒誕無據的謠言而自輕自賤,也說什麼我們的祖師曾經以老、佛為師之類的話,不僅口中這樣說,而且還寫在書里。唉!後代的學者要想了解“仁”、“義”、“道”、“德”的原理,能夠向誰學習並加以探求呢?人們喜愛奇談怪論的風氣是何等嚴重啊!既不研究它的本原,也不探討它的演變,就是願意聽怪誕的言辭。古時候人民分為士、農、工、商四類,現在又加上僧、道成了六類。古時候擔負教化任務的“士”只居其一,而現今的“教育者”卻占了三類。務農的有一家,而吃糧的就有六家;工匠一家,而使用器皿的就有六家;經商的一家,而花錢的就有六家;人民又怎么能夠不貧困破產而淪為盜賊呢?
古時候,人民的禍患是非常多的。聖人出現了,教給他們互相依附、共同生存繁育的本領。做他們的君主,做他們的導師,帶領他們驅逐毒蟲、長蛇、怪禽、猛獸而使他們定居於中原。冷了教他們做衣服;餓了教他們種莊稼;看到他們住在樹上常常跌傷,睡在野地容易生病,便指導他們蓋起房屋。教他們做工,以使他們的器皿充足;教他們經商,使他們的財物能互通有無;教他們看病吃藥,幫助他們不至於年輕時便死亡;教他們葬埋死者、祭祀先人,使他們之間增長恩愛之情;給他們制定禮儀,使他們懂得貴賤老幼的次序;為他們創造音樂,來抒發他們鬱積在心中的感情:對他們實行政治教化,加以督促引導,不使他們懶惰鬆懈;為他們制定刑法,以鏟鋤他們之中的兇橫頑固之徒。發生了欺騙行為,就用符契、印章、斗斛、權衡等物來使他們誠信;出現爭奪現象,就設定城郭、軍隊來保護他們的生命財產。禍害來了使他們早作好準備,災患發生帶領他們進行預防。而現今道家卻說:“聖人不死,盜賊便不會停止搶掠;劈了斗,折了秤。老百姓就不會互相爭奪了。”唉!這不過是不動腦子罷了!假如古代沒有聖人,人類早就滅亡很久了。為什麼呢?因為人類沒有羽毛、鱗片、甲殼來抵禦寒冷和炎熱,沒有尖爪利牙來獵取食物啊。因此,君主是發布命令的;臣僚是將君主的命令傳達貫徹到人民中去的;而民眾,則是生產糧食、麻布、絲綢,製造器皿,流通財物,以此來為自己的君主長官服務的。君主如果不發布命令,就喪失了作為君主的資格;臣僚如果不將君主的命令傳達貫徹到人民中,就有負於作為臣僚的職責:民眾如果不生產糧食、麻布、絲綢,製造器皿,流通財貨,來侍奉自己的君主長官,就要予以懲治。而現今佛教的法則卻說:必須拋棄你們的君臣之分,除去你們的父子之情,禁絕互相依附、共同生存和發展的規則,以便追求所謂的清靜閒適、孤寂無欲的境界。唉!這些佛、道的信徒有幸生在夏、商、周三代之後,而不會遭到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這些先聖的斥責貶黜:然而,他們也不幸沒有生在三代之前,使他們不能得到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導和指正。
稱為帝和稱為王,名稱雖然不一樣,但是在聖明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夏天穿葛布,冬天穿皮裘,渴了要飲水,餓了就吃飯,行為方式雖然有別,但都是人類智慧的表現。現今他們卻說:為什麼不效法上古時期的清靜無為?這就像責備冬天穿裘皮的人說:葛布衣服多么輕便,你為什麼不穿呢?責備餓了吃飯的人說:飲水多么簡易,你為什麼不去喝水呢?經傳上說:“古代想要發揚那賢明的德行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封國;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封國,一定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族;想整頓好自己的家族,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想加強自身的修養,則需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必定先確立誠摯而堅定的意念。”這就說明古代所說的端正思想、確定誠意,是要對國家、天下有所作為。而現在那種想陶冶心靈的人卻置天下、國家於不顧,毀棄了倫理綱常。作為兒子不孝敬父親,作為臣僚不忠於君主,作為庶民而不致力於自己的本業。孔子寫《春秋》,凡國君採用異族的禮儀風俗的就把他們當做異族來記載,效法中原的禮儀風俗的就將他們看做中原的王侯。《論語·八佾》篇說:“異族雖有君主,還不如中原沒有君主。”《詩經》中說:“北方的戎狄要抵禦,南方的荊舒要打擊。”而現在卻把異族的佛法,置於古代聖王的教導之上,這和讓大家都做夷狄又有多少差別呢?
而所謂先王的教導是指什麼呢?這就是所說的博愛叫做“仁”,恰當地去實行“仁”叫做“義”,沿著“仁義”之途前進便是“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憑外界的力量就是“德”。先王的著作是《詩經》、《尚書》、《易經》、《春秋》。他們的方法是制禮、作樂、定刑、施政。他們治理的百姓分士、農、工、商,他們確立的地位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弟兄和夫婦,他們讓人們穿的服裝是麻布、絲綢,他們教人們建造的住處是宮室、房舍,他們給人們吃的食物是糧食、果蔬和魚肉。他們傳布的道理容易明白,他們實施的教化便於通行。因此,自己遵奉先王之教,境遇便會順利而吉祥。用以對待他人,就會博愛而無私。用以陶冶心靈,思想便會祥和而端正。用以治理天下,便沒有一項措置不得當。故而活著心滿意足,死時得到善終,祭祀天神而天神降臨,祭奠祖廟而先人的魂靈也會樂於享用供品。若有人問:“這種‘道’,是什麼‘道’呢?”答曰:“這就是我所說的‘道’,並非前面說的道家和佛家所宣揚的‘道’啊!”堯將這種“道”傳給了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和周公,文王、武王和周公又傳給了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後,就沒有再得到流傳了。苟子和揚雄,有所擇取然而並不精當,有所論述然而並不周詳。自周公以前,禹、湯、文、武身居上位而為君主,所以他們的政績為人頌揚;自周公以後,孔子、孟軻處於下位而為臣民,所以他們主要以言論來傳播先王之道了。既然如此,怎么去做才合適呢?答曰:不禁止佛道之說,儒家的主張就不能流傳;不禁止佛道之說,先王之教就不能施行。讓他們的信徒還俗為民,將他們的經籍著述全部焚毀,把他們的庵觀寺院變為平民的住宅。發揚先王之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標準,使鰥寡孤獨殘疾以及長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這樣做大概也就可以了!

序言

古人云:開卷有益。閱讀,尤其是經典閱讀,是一種人生感悟,是一種歷史回顧,是一種思想交流,是一種境界提升。經典名著凝結著古今人類的智慧,蘊藏著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類思想的精華。作家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人作品之中,而我們在閱讀、在與名家大師對話的過程中,把作品還原到現實生活中,融入我們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體驗,貯存於我們的生命之中,經過時間的打磨,更加光彩照人,熠熠生輝。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們需要不斷從名著中汲取營養:從喜劇中獲得前進的動力,從悲劇中看清社會的現實,從史書中借鑑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從寓言中體味人生的哲理和智慧,從詩歌中感悟心靈的豐富和個性的舒張……然而中國文獻典籍浩如煙海,一個人窮盡一生的精力也難面面俱到。為此,我們精心編排了本套《課外講堂》系列叢書。
本套叢書根據青少年學生的閱讀特點,結合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選取中華五千年以來在小說、散文、詩歌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篇章,內容豐富全面,既與課內知識點緊密相連,又適當擴大了閱讀範圍。同時為了便於學生閱讀,在忠實原著精髓的基礎上,汲取精華,釋疑解難,使之更為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力爭為莘莘學子奉上一套編排精細、版本權威的課外讀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