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是特級教師吳非關於“課堂”的思考筆記。作者以數十年課堂實踐為基礎,對“課堂”這一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對於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師生的互動,課堂教學的任務與價值、教師的修養與學習,等等,皆進行了系統、深入、細緻的反思和剖析,探討“教師為什麼要教、怎樣教,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本書是作者歷經五年潛心思考的心血之作,是作者數十年課堂教學經驗與反思集成。文章皆篇幅短小,一事一文,說理透徹,語言精練。

基本介紹

  • 書名: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 作者:吳非
  • ISBN:9787300213507
  • 定價:38.00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6
  • 策劃:北京源創教育研究院(源創圖書)
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吳非,本名王棟生,1950年生於南京,1968年去農村插隊,1982年1月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任教於南京師大附中。著有《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等。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目錄

人與課堂(代序)
第一輯 課堂,與未來有關
這節課,與未來有關
興趣是怎樣喪失的
學科趣味可以培育
水龍頭下的漏斗
沒有必要把他固定在教室里
讓學生學會自主支配時間
學生有屬於自己的“課外”
引導學生關注未知世界
應當想到可能會發生什麼
教師的價值觀必然影響學生
我不願在骯髒的教室里講述美好
我希望學生今後是這個樣
教師的目光
第二輯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學生對課堂的期待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起始課怎么上
預習:學習已經開始
作業格式要規範
未必都要“當堂”
該“告知”的不能不說
講什麼 怎樣講
為什麼要停下來打個岔
課堂要“留有餘地”
有些課不一定需要 PPT
學生代我上課
有時無法按部就班地上課
學生為什麼在課堂上當看客
適當簡化課堂儀式
教師在教室的位置
我在警報聲中說了些什麼
怎樣評價學生的課堂發言
第三輯 照亮課堂的光
最重要的是思維品質培養
發展批判思維是教學的基本任務
聰明的老師下課後讓你滿腹狐疑
“沒有問題”是嚴重的問題
你以為是對的,其實不一定
事理的簡單與不簡單
為什麼古人送別詩寫得那么好
蒸汽機是瓦特發明的嗎
不能以刁難學生取樂
因為思想,所以不安分
要了解學生的“想”
屬於教師自己的“課本”
讓思考點亮課堂
第四輯 常識 常理 常情
認識你面對的學生
有閱讀習慣才可能有優勢
真的“觀念沒有問題”嗎
“低分政策”傷害學習趣味
教師語言顯示職業修養
不需要“特色”的課堂
這個“式”與那個“法”
對自己的課要有自信
說“打磨”
“教參”不過是根拐杖
過多聽課於事無補
問不完的“怎么辦”
什麼是“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有教學評估的能力嗎
這恰恰是你需要了解的常態課
每一步都要講“有效”么
學生髮展不可能“標準化”
門門考“優”未必優秀
說不盡的常識
第五輯 這些,和課堂有關
差異在“業餘”形成
不宜“推門聽課”
裝修過度的課堂
不要總想著表演
課堂不是“春晚”
不要操控學生的感情
一堂假課能毀掉學生
既然布置作業,為什麼不批改
過早喚醒不一定有好處
沒有必要的“提前”
儀容風度也是“范”
真理常從兒童口中說出
怎樣聽課
課堂上,教師也在學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序言

人與課堂(代序)
這本小書,收錄的是我近年對課堂的一些思考。
從大學畢業到退休,我一直在一所中學教書,在講台邊,一節課又一節課,一年又一年,像農夫在地里耕作,平常極了。世世代代,無數的人都這樣勞作,一生做一件事。
每年,有幾十萬青年初上講台,也有幾十萬教師告別講台。對講台,對課堂,人們有什麼樣的認識,為什麼要教、怎樣教,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始終是我感興趣的問題。雖然一直浸潤其間,但我總是無法讓思考走向深邃,獲得準確、客觀的結論,因為社會在變,影響著課堂和人。
教師的職責是“教”,教學無非是“課堂”與“人”的關係。我至今仍然在思索課堂上的一切。在那些年裡,每天都在思想,為此殫精竭慮,時喜時憂;那幾十分鐘的一節課,你雖然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卻無法預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細節或是突然出現的障礙,你也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與未來的某種聯繫。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國小和中學的課堂上度過,課堂上發生過什麼,課堂將會對未來有什麼樣的影響,教師不能不思考。
課堂只是教師全部生活的一部分,但有職業追求的教師會不斷從生活中汲取教育資源並獲得靈感。這種職業狀態,來自對“學”的認識,即他首先是思考型的學習者,他能明白這節課要做什麼,同時也知道這節課對未來意味著什麼。對有追求的教師而言,每節課的作用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課堂上,所有的人都在“學”,包括講台邊的這個角色。“教”的過程,也是“學”的過程。我從不在意所謂的“桃李滿天下”,也從不以學生的成就為榮,教師職業的趣味,可能在於比一般職業能更直接地觀察人的成長軌跡,並在探索與磨礪中成為有智慧的人。
教師在課堂上實踐相關教學理論,有這種意識是積極的,不過,如果始終把課堂當作試驗場,致力於課堂教學理論化,過於追求“創新”和“特色”,也許未必是明智的選擇。一些教師教學技術嫻熟,而當他致力於為自己的課找到一枚與眾不同的標籤時,很可能會違背規律,忽略教學對象。基礎教育的特點,就在於始終著眼於“人的教育”,如果教師眼中只有“課”而無“人”,那樣的“教”沒什麼社會價值。我不是個很有智慧的人,敬重常識讓我少犯了很多錯誤。“東魯春風吾與點”,是極高的教育境界,而我後來也想到,那也應當是極平易的教學常態。我常常憧憬那樣的課堂,無論是做教師,還是做學生,甚至只是做一名旁觀者。
功利的課堂和平庸的課堂同樣無價值。學生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價值追求。我們能看到,那些竭力不被世風壓進平庸模子的教師,心中有“人”的教師,他的自由思想會照亮教室里年輕的心。每節課都是生命的脈動,用生命激情點燃的課堂,有溫度,會成為教師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課堂回顧有很多局限,我缺乏在不同學校工作的經歷,對其他學科的教學了解也很孤陋。我做過很多努力,想觀察不同的課堂經驗,以更深入地思考“課堂和人”。很多教師重視課堂實踐,不妄自菲薄,他們的講述總能啟發我的思考,那些獨特的課堂體驗顯示了教育智慧,那些在不斷反思中形成的經驗,使我們更加珍視“課堂”在人生的位置。
在課堂上,我常想:這些兒童和少年,這些未脫稚氣的青年,現在他們坐在這裡,幾十年後的某個時刻,他們的思緒忽然飛回童年的課堂、青春的教室時,腦海中會閃現什麼樣的瞬間,會出現什麼樣的場景?
有時,我也會想:教學,像長途跋涉,帶著一群兒童、少年,或是稚氣未脫的青年,往前走,有時停下休息,偶爾也會繞點兒路,甚至會走錯路;雖然我可能熟悉這段路,但我每次帶著不同的人;他們最終要去不同的遠方,我帶領他們,直到他們有勇氣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險。他們視我為同行者,抑或是智慧使徒,要在遙遠的未來,當他們回望人生之路時才能判斷。
基礎教育的特點,在於教師的全部努力,經過漫長歲月之後,才可能從人的教養、習慣方面看到一點點作用,而追根溯源,卻又未必能說清。教師一節課,僅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對於生命。
2014年11月 南京
本文選自《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吳非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