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覺論:兒童語言發展新論

語覺論:兒童語言發展新論

《語覺論:兒童語言發展新論》內容簡介:何克抗教授所指的“語覺”,主要是指“從一般聽覺系統中獨立出來的語義感知覺系統”。語覺是什麼?何教授提出:“語覺是人類第六種感知覺”的嶄新命題,並對此做了詳盡、完整和科學的論證。對於語覺的先天與後天關係問題,何教授既肯定“語覺功能的生理基礎及先天性”,同時又強調“基於語覺的兒童語言獲得”的思想,並提出了“後天環境的影響和語覺的生長發育關鍵期”。為此。何教授不僅比較了兒童語言獲得過程和成人言語生成與理解過程,而且也論述了閱讀與書寫能力的後天習得性;不僅闡述了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而且也分析了語覺論對兒童語言獲得過程的影響作用。這樣的論證,理由充足,內容翔實,富有說服力,更具創造性。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語覺論”和以往語言發展理論或兒童語言獲得理論有何關係?我認為主要是繼承、發展和創新。他系統地比較了語覺論與巴甫洛夫“兩種信號系統”理論的內在聯繫及差異性;指出自己的語覺論是對當前諸如上邊提到的喬姆斯基等人的主要兒童語言獲得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這是有道理的,也是客觀的事實。

基本介紹

  • 書名:語覺論:兒童語言發展新論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頁數:262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教育出版社
  • 作者:何克抗
  •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7181771, 7107181777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兒童語言發展理論的研究現狀
第一節 後天環境論
第二節 先天決定論
一、LAD理論
二、關鍵期理論
第三節 先天與後天相互作用論
第四節 對兩種主要兒童語言發展理論的利弊分析
第五節 語覺與物種進化

第二章 關於“語覺是人類第六種感知覺”命題的論證
第一節 當前學術界對感覺與知覺的認識
第二節 感知覺系統的神經生理機制及組成要素分析
一、視感知覺系統的神經生理機制及組成要素分析
二、聽感知覺系統的神經生理機制及組成要素分析
三、味覺系統的神經生理機制及組成要素分析
四、嗅覺系統的神經生理機制及組成要素分析
五、軀體覺系統的神經生理機制及組成要素分析
第三節 感知覺系統正確分類的客觀標準
第四節 語覺系統的神經生理機制及組成要素分析
一、“言語聽覺系統”的神經生理機制
二、“言語聽覺系統’’的組成要素
第五節 依據感知覺分類標準對“語覺”作出的判定

第三章 語覺功能的生理基礎及先天性
第一節 語覺功能
一、語音的感知與辨析
二、語義的分析與識別
第二節 先天性功能(或能力)的判定準則
第三節 語音感知與辨析功能的生理基礎及先天性
一、語音感知與辨析功能的神經生理基礎
二、語音感知功能的先天性
三、語音辨析功能的先天性
第四節 語義分析與識別功能的生理基礎及先天性
一、語義分析與識別功能的神經生理基礎
二、語義分析與識別功能的先天性

第四章 基於語覺的兒童語言發展理論
第一節 一般的言語理解與生成模型
一、布隆斯騰(BLumsterm)模型
二、萊維勒(LeveR)模型
三、伽贊尼伽(Gazzaniga)模型
四、對上述三種模型主要特點的比較
第二節 基於語覺的言語理解與生成模型
第三節 兒童語言獲得過程和成人言語生成與理解過程的比較
第四節 兒童語言發展的主要階段
一、發聲練習期(出生至6個月左右)
二、言語準備期(7至11或12個月)
三、言語發展期(1歲至兩歲半左右)
四、言語成熟期(兩歲半至45或5歲)
第五節 兒童語言發展和語文教學
……
第五章 言語能力的先天性與感知性
第六章 語覺論與巴甫洛夫的“雨種信號系統”理論
第七章 語覺論對當前主要兒童語言發展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附錄 語覺論指導下的英語教學改革

文摘

第一章 兒童語言發展理論的研究現狀
為什麼任何民族的四、五歲兒童都能無師自通地掌握包含數不清的語法規則變化的本民族口頭語言?語言能力是先天遺傳的還是後天習得的?我們應當如何去促進兒童語言能力(包括母語能力和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這些問題是語言學界、心理學界和教育學界共同關心的問題。為了回答這些問題需要了解與運用有關兒童語言發展的基本理論(“兒童語言發展理論”通常也稱之為“兒童語言獲得理論”)。
迄今為止,在關於“兒童語言如何發生與發展”,即關於“兒童如何獲得語言”的問題上,存在三種不同的理論。
第一節 後天環境論
這種理論認為,兒童語言能力完全是後天獲得的,是由後天的經驗形成的。如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所言,人類的任何知識(包括語言)都不可能超越於經驗之外。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不僅繼承了這種經驗主義的觀點,而且加以進一步的發揮。眾所周知,行為主義心理學只把外顯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認為行為是對刺激所作出的反應,是由條件反射的形式所組成的過程,是多次重複和強化的結果;而語言不過是“詞語的行為”,所以同其他行為一樣,是通過一系列“刺激一反應”過程在後天學到的;並且認為,兒童是通過重複他所聽到的話而學會說話,通過父母的誇獎而使兒童說話的能力得到增強。
事實上,言語行為是相當複雜的,它既受語言互動環境的制約,也受說話人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決不可能歸結為簡單的“刺激一反應”過程,不可能像行為主義者所構想的那樣——控制刺激就可控制反應、預測反應,就可控制和預測人的各種言語行為。許多語言學家通過長期觀察與實驗也證明,兒童掌握語言能力主要是通過人際交往,雖然有時兒童也有重複或模仿大人說話而得到誇獎的情況,但這絕非兒童獲得語言的主要途徑。在上個世紀行為主義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後天環境論”曾一度流行,從目前情況看,這種觀點已經過時。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