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運動

誘導運動

誘導運動是指一個相對靜止的客體,當受到周圍其他物體運動的誘導而被知覺為運動的這一假象運動。如:當月亮周圍的雲在較快的運動時,觀察者會認為是月亮在動,穿過雲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誘導運動
  • 外文名:Induced movement
  • 性質:視運動錯覺
簡介,歷史與發展,其他似動現象,1.φ現象,2.自主運動,3.運動後效,

簡介

誘導運動是一種視覺感知的錯覺似動知覺)。在視覺感知中,靜止或移動的物體可能被知覺為靜止或移動,因為在視野附近運動的其他物體,會干擾個體的視覺感知(將靜止的物體知覺為運動)。心理學家將錯覺對象(實際靜止而被知覺為運動的物體)稱為目標,和其他移動對象被稱為背景。
實際上動和不動是相對的,一個物體被知覺為運動是與其他物體相比較而言的,這種被比較的物體就是運動知覺的參照系。誘導運動是一種視錯覺,即觀察者知覺到某個物體在運動,而實際上該物體沒有發生空間移動,只是由於其他物體的運動使得被觀察物體看起來好像在運動。其實所看到的這類誘導運動都不是物體的真正位移,而是由運動著的物體誘導出來的一種假象運動。

歷史與發展

似動現象的研究,開始於19世紀20〜50年代左右。這是科學史上稱之為對“錯覺之謎”感興趣的時代。心理學中人們熟悉的種種似動現象,都是在這個時期被陸續揭示出來的。根據心理學文獻,似動知覺包括以下幾類*動景運動、誘導運動、自動運動、運動後效等。其中以動景運動的研究最多。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Wertheimer)就是通過對動景運動的傑出研究和創造性的理論詮釋,創立了格式塔心理學。
運動知覺是一種常見的知覺現象,它是指主體對物體的連續的空間位移的知覺。常識上對運動知覺產生的心理學描述是:物體的連續位移引起視網膜上映象的連續位移,傳入某級中樞後就產生了運動知覺。據此,運動知覺必然是一種外部直接給予的經驗。但是運動知覺現象並非如此簡單。日常經驗和心理學的實驗研究,都提供了另一類運動知覺現象,在某種時空條件下,人們會從客觀上處於靜止狀態的物體上看到真切實在的運動,這就是似動知覺。這裡,物理上的實際狀態與心理上的感性印象並不對應,上述的對運動知覺產生的心理學描述不能刻劃出似動知覺的真象。它提示人們,似動知覺不是一種簡單的直接經驗,對似動現象的科學解釋需要越過常識的界限。

其他似動現象

1.φ現象

物體本身並未移動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時間間隔和空間間距條件下交替呈現所產生的運動知覺現象。
它是最有代表性的似動現象。實際生活中的電影和霓虹燈的運動都屬於φ運動。φ運動受兩個刺激物 先後呈現的時間間隔的長度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間隔時間短於0.03秒或長於0.2 秒都不會產生似動現象, 此時將會看到前者為兩個刺激物同時出現,後者為兩個刺激先後出現。當間隔時間為 0.06 秒時,能非常清 楚地看到φ運動,此時的似動現象叫做最適似動現象。

2.自主運動

在暗室中注視一個亮點注視一段時間後,光點會古怪的動起來。

3.運動後效

大多數運動都會產生朝相反方向的運動後效。典型情況是,當我們注視一會兒瀑布後,將視線移到傍邊的懸崖上,懸崖看起來在向上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