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蘭格理論

詹姆斯-蘭格理論

詹姆斯-蘭格理論學說,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Carl Lange),分別於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內容相同的一種情緒理論。他們強調情緒的產生是植物性神經活動的產物,後人稱它為情緒的外周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詹姆斯-蘭格理論
  • 外文名:James Lange theory
  • 創始人:美國詹姆斯和丹麥蘭格
  • 涵義:情緒與機體變化有直接關係
  • 局限:忽視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作用
  • 貢獻:強調植物性神經在情緒中的作用
具體理論,貢獻,局限,

具體理論

詹姆斯根據情緒發生時引起的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活動,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機體變化提出,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當一個情緒刺激物作用於我們的感官時,立刻會引起身體上的某種變化,激起神經衝動,傳至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情緒。在詹姆斯看來,是先有機體的生理變化,而後才有情緒。所以悲傷由哭泣引起,恐懼由戰慄引起。
蘭格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他特彆強調情緒與血管變化的關係。蘭格以飲酒和藥物為例來說明情緒變化的原因。酒和某些藥物都是引起情緒變化的因素,它們之所以能夠引起情緒變化,是因為飲酒、用藥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動,而血管的活動是受植物性神經系統控制的。植物性神經系統支配作用加強,血管舒張,結果就產生了愉快的情緒;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減弱,血管收縮或器官痙攣,結果就產生了恐怖。因此,情緒決定於血管受神經支配的狀態、血管容積的改變以及對它的意識。

貢獻

詹姆斯-蘭格理論看到了情緒與機體變化的直接關係,強調了植物性神經系統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這有其合理的一面。

局限

這個理論片面強調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作用,忽視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爭議。美國生理學家坎農(W. Cannon,1927)首先反對詹姆斯—蘭格理論,並提出了自己的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