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比喻

【詩中比喻】 對某一事物或某一道理,用相似的另一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的一種修辭格。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比興》:“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詩詞很注重形象思維,而比喻則是形象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喻,由本體、喻體和喻詞組成。本體,是被比方的事物或道理。喻體,是用來打比方的事物或道理。喻詞?是聯繫本體與喻體的詞語。例如白居易《琵琶行》,摹寫琵琶聲用“急雨”來比喻“大弦嘈嘈”;用“私語”來比喻“小弦切切”。這是“喻於聲”。李白《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用雲和花來比喻楊貴妃的衣飾和容貌。這是“方於貌”。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用春蠶和蠟燭來比喻情志。這是“擬於心”。王昌齡《長信秋詞》:“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用玉顏與烏鴉喻人不如物之比,用日影比喻君恩,表達失寵現實。這是“譬於事”。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對劉勰的比喻“以切至為貴”,闡釋為“切至之說,第一不要沿襲;第二不許籠統。”因此,比喻要有獨創性,要明確、精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