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獨杵搗衣

此詩代思婦立言,抒發對征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詠獨杵搗衣
  • 創作年代:隋朝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慧偘
作品全文,註解,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非是無人助,意欲自鳴砧①。
向月憐孤影,承風送回音②。
疑搗雙絲練,似奏一弦琴③。
令君聞獨杵,知妾有專心④。

註解

①助:古時搗衣多為兩人合作,面對面共持木槌打。鳴砧:藉助砧來進行抒發思念之情。鳴:有所發抒或表示。砧:搗衣石。
②承風:藉助風、恁借風。回音:猶回聲,指搗衣發出的聲音傳出去又引起回聲。
③雙絲練:紋理縱橫交錯的潔白的熟絹。此處並以“絲”字諧音“思”字,雙絲意為相互思念。一弦琴:亦名獨弦琴,一根弦子的琴,為古琴的一種。此處並以“琴”字諧音“情”字。
④杵:捶洗衣物的木棒槌。獨杵:獨自一人搗衣。專心:專一、專誠之心。

作品賞析

首二句以議論提起。所謂“人助”,指家中僮僕幫著擊搗衣料。不是“無人助”,為什麼卻單身一人在搗衣呢?“意欲”二字表明,原來這是思婦的有意安排。這兩句感情強烈,但抒情的內容並不明確,從而以“模糊”造成懸念,引發讀者進一步閱讀的濃厚興趣。
三、四句用寫意筆法,描畫獨杵搗衣的情狀。古時思婦常在夜間搗衣,尤其是在月夜,朗月如一盞天燈,照得大地纖毫畢現,更便於搗衣。“照明”句寫的正是月夜搗衣,其中“斂孤影”三字表現是的一個時間過程:那女子入夜時開始搗衣,其時月亮剛剛升起,映出她長長的身影;隨著月亮升高,她的影子亦逐漸變短。一個“斂”字,極為精煉,也極為豐富,生動傳達出思婦長久的專心致志搗衣的情狀。“乘風”句是在上句繪形基礎上的寫聲。“迥音”,即遠音。在寧靜的月光下,夜風將砧杵相擊的聲音吹送到遠方。“送迥音”與“斂孤影”發生於同一時間過程中,那一聲聲、一陣陣時斷時續的聲音。“乘風”而“送”,又可見出思婦心情之急切。她要抓住風吹這一良機,讓聲音傳得更遠,好讓丈夫聽到自己借砧杵傳出的心聲。
後四句抒情。五、六二句是此詩中最有情味的句子。“練”,潔白的熟絹;“雙絲練”,是用雙股絲線織成的練。思婦帶著感情用木杵擊搗熟絹,使之平整柔軟,好為丈夫趕縫衣衫。在她聽來,砧音宛如琴音那般聽動。誰都知道砧音的單調,但在思婦耳中,竟然化為聽動的琴音,可見她在感情上,有著何等的痴迷了。這兩句還妙在巧用對偶。“言”為助詞,無義,相對於下句的虛詞“似”字。“雙絲練”與“一弦琴”是巧對,“雙絲”易於令人想起兩根弦索,從而形成從“練”到“琴”的自然過渡。加之“搗”與“奏”皆是用手的動作,也容易從同類詞語的角度喚起近似的聯想,形成巧妙的對仗。感情既深摯如彼,修辭又巧妙若此,自己難怪吟喔這兩句時,便會宛如聽取一支陌生且又動人的抒情小曲那般令人悠然神往了。
結尾明白交代用獨杵搗衣的良苦用心。這兩句採用流水對,兩句一意,宛如流水直下,使發生在兩地、兩人之間的“君聞獨杵”與“妾有專心”更為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篇首“意欲自鳴砧”的懸念,至此渙然冰釋。
古詩中寫思婦搗衣以寄寫征人的思念的篇詠,為數不少;借小物以傳深情,這確是值得稱道的構思一法。而此詩在同類詩作中又值得特別提出的,則是在其具體構思中表現出來的深一層的新的特色——將砧聲比成琴音。以形跡而論,這一比喻天差地遠,而以人心而論,卻又完全可以相通。正是這不似之似的石破天驚的一筆,使此詩煥發出獨特的光彩,獲得了永久的藝術生命力。

作者簡介

慧偘(524—605),隋代河南蔣州歸善寺僧。俗姓湯,晉陵曲阿(江蘇省丹陽縣)人,能詩善文,有詩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