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是唐代詩人柳宗元所作的詩詞作品之一。詩的前兩句主要寫從永州回來了,後兩句主要寫回京的路上,所見的景物。這首詩主要包含著他對當年遭受貶斥的憤懣,對長期放逐生活的回憶以及作者奉詔重回長安時的激動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柳宗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寫作背景,作品鑑賞,詩人簡介,

作品原文

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1
十一年前2南渡客,四千里外3北歸人。
詔書許45陽和6至,驛路7開花處處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灞(ba壩)亭:灞水邊上的驛亭。灞水在長安城東二十里,驛亭是古代供行旅途中休息的地方。
  2. 十一年前:指公元八一五年前。詩人被貶離開長安的時間。南渡:指被貶到永州。
  3. 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長安約四千里。四千里:《舊唐書·地理志》:“江南西道永州,在京師南三千二百七十心裡。”這裡說“四千”,是舉其成數。
  4. 許:許可。
  5. 逐:跟隨。
  6. 陽和:暖和的春天。
  7. 驛路:官道,古時供傳車、驛馬通行,沿途設有驛站。

白話譯文

於永貞元年九月詩人被貶永州;
如今北歸走了四千里,從永州回到了長安;
朝廷下詔許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
在回途的官道上兩旁處處開放了新花。

寫作背景

柳宗元在公元八一五年初被唐憲宗從永州召回。進入長安前,他在灞亭上寫了這首詩,表達了他渴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實現革新理想的政治熱情。

作品鑑賞

頭兩句是說,11年前被貶於4000里外的永州,此時終於回來了,語含喜悅,也有感慨。後兩句借用景物來描寫回京路上的歡快心情。春光,鮮花,是實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狀態的反映。這樣借景抒情比直接敘述更加生動,真切。末句“處處新”三字用得精當,值得好好體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歸人”。這裡看來是對事實的描述,其實精煉地概括了詩人複雜和激動的情感。其中包含著他對當年遭受貶斥的憤懣,對長期放逐生活的回憶,以及重回長安時的激動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詩句的樸素描繪之中,增強了抒情力量。
“詔書”使他伴隨著溫暖的春天一同回到長安來,路上的景物明媚喜人。“詔書許逐陽和至,驛路開花處處新”,朝廷詔返京城,又是紅這陽春季節,驛路上花開簇簇,既清新又溫暖,此時面對此景,再有一步就可邁入長安東城門的詩人不能不深感激動、喜悅,激動、喜悅而不明說,僅用“處處新”三字來見意,便勝過了萬語千言。因此“驛路開花處處新”,這是詩人自己精神狀態的寫照,反映出詩人的愉快心情和願望。這是寫花,更是寫人,是將人的情意寄託於花,又由花來表人之情意,含蓄蘊藉而不失自然流轉,堪稱得體。
然而儒法兩條路線的鬥爭是不可調和的,事實上,頑固保守勢力並沒有放鬆對他的打擊,他回到長安後所得到的卻是再一次貶逐。所以,詩篇在抒發他的戰鬥理想的同時,也表現出他對大地主頑固派的反動本質缺乏認識,對頑固派頭子唐憲宗始終存有幻想,反映出詩人自己的階級局限性。

詩人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河東解即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王叔文執政時,他積極參與政治革新活動。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後又被貶為柳州刺史,所以也稱為柳柳州。47歲病死在柳州任所。
柳宗元是中唐時期進步的政治家、傑出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文學家。他和韓愈是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都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也很高,詩作大多抒寫貶謫生活和描寫自然景物。作品收集在《柳河東集》里。
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