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旭文(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許旭文(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許旭文,男,漢族,1973年9月出生,籍貫廣東潮陽,學歷研究生,公務員。曾經當過記者,新聞作品屢獲各級新聞獎。旁涉文學,少年時就獲得潮汕星河獎文藝獎,現為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文學作品、新聞作品、各類論文入選多種選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旭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潮陽
  • 出生日期:1973年9月
  • 職業:作家
作品,人物事跡,

作品

有長篇小說《正是高三時》(花城出版社出版,連版三次,印數幾十萬冊;該書曾在《汕頭日報》上連載,並被改編成為說書的形式在汕頭人民廣播電台上連續播出;該書被評為1995年上海市中小學生最喜愛文學課外讀物;被譽為中國第一本校園小說;並被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日出版反映中國高三生生活的小說《正是高三時》

人物事跡

華聲報訊息:反映中國高三學生生活的小說《正是高三時》日文版出版記者招待會,2月28日下午在東京外國記者中心舉行。小說原作者許旭文、譯者千葉明以及出版該書的日本僑報社總編輯段躍中出席了招待會並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據新華社報導,小說《正是高三時》1994年出版,作者許旭文是在高三時期邊學習邊創作該書的,用許旭文的話說,該書是“七分寫實,三分創作”。由於其真實地再現了高三學生的喜怒哀樂,在中國社會引起一定的反響,深受高中生喜愛。許旭文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希望該書的日文版能夠促進日中學生的相互理解,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貢獻。
該書譯者千葉明是外務省國際報導官,曾在日本駐中國大使館工作。千葉明在小說出版後不久就閱讀了該書,非常感興趣並開始翻譯,一直到2000年才翻譯完成,後來因為去日內瓦工作,一直未能出版,此次得到日本僑報社的大力支持,終於得以付梓。千葉明表示,中國學生也有和日本學生一樣的快樂和痛苦,希望通過此書的出版,拉近兩國學生的距離,促進日本學生對中國的了解。
2006年03月01日
日本早稻田大學學報
中國作家許旭文先生看中國最新高考情況
2月27日,本校邀請了中國作家許旭文先生以“正是高三時(中國高考情況)”為題作了報告。許先生根據自己在高中時的經驗寫了一部與題目同名的小說,描述了中國劇烈的高考情景,也是本次報告的框架。雖然本校已放春假,但仍然有本校學生等70多名,並積極提了問。報告紀要如下:
在中國,於1400年前開始了以選拔輔佐皇帝統治的最高級公務員的考試制度,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科舉制度。後來,志在以學問立身的年輕人都渴望突破難關、做為進士。因為考上就意味著巨大的權利和經濟上穩定的生涯,所以出進士不僅僅滿足個人的自尊心,而且也是宗門的驕傲,也給宗門帶來了商機,所以不光是考生,周圍的人都翹首等待同宗之人金榜題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舉行了全國高考。文革時期取消了一段時間後,1977年恢復,當年1160萬人應考,競爭率為29倍,發生了一股高考熱。換句話說,時代有變化,但中國人對於國家主導的高考競爭傾注的熱情不會衰弱。
在中國,高考只靠學歷進行選拔,因此一般被認為是公平的制度。關於高考,有一種說法,即“不下地獄,不入天堂”,可見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因為高考受到過度重視、捲入周圍變成了一件大事,所以偶爾也會發生怪事。於是,也有過各種實驗,都是為了減少高考的負擔、改變一考定終生的局面。比方說,科學制定選擇科目、廢除年齡限制、調整高考日期等,結果2005年的全國平均競爭率下降到了2倍,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不過,同時引起了由“入學就行”到“非本科不可”,由“本科就行”到“非名牌不可”,由“什麼專業無所謂”到“非熱門專業不可”等品質方面的競爭。視為關鍵的考試會場成為家長的大集會,為防止作弊的金屬探測器也要出馬。高考無用論和高考有用論之間的熱烈的爭論不會停止。從長期的視點去看,人的價值觀會發生多樣化,社會也會要求更廣泛的人才,去推動考試情況的多元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