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原理、技術與套用(第2版)

計算機網路:原理、技術與套用(第2版)

《計算機網路:原理、技術與套用(第2版)》是2014年1月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相林。

基本介紹

  • 書名:計算機網路:原理、技術與套用(第2版)
  • 作者:王相林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頁數:386 頁
  • 定價:49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1144520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計算機網路:原理、技術與套用(第2版)/高等院校規劃教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列》採用“自頂向下”方法講解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介紹計算機網路的理論、技術和套用。結合生活知識輔助計算機網路理論講解,深入淺出地介紹計算機網路的關鍵知識點。內容涵蓋: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自頂向下的5層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與網路協定,計算機網路管理與安全基礎,IPv6技術。
  《計算機網路:原理、技術與套用(第2版)/高等院校規劃教材·計算機科學潤民迎墊與技術系列》知識講解循序漸進,內容清晰易懂,可作為計算機類專業、電子類、通信類等理工專業和經管類專業本科生的計算機網路課程教材,還可作為計算機類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參考書,也適合從事計算機網路研究和套用的科技人員閱讀。

圖書目錄

出版說明
前言
教學建議
第1章 計算機網路概述
1.1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歷程
1.1.1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
1.1.2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階段
1.1.3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1.1.4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特徵
1.1.5 計算機網路在資訊時代的作用
1.1.6 計算機網路在中國的發展
1.2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和結構
1.2.1 計算機網路的物理結構
1.2.2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1.2.3 計算機網路的協定體系結構
1.2.4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2.5 計算機網路的硬體和軟體
1.2.6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1.3 計算機網路知識的驗證方法
1.3.1 學習計算機網路知識常用的驗證方法
1.3.2 網路命令行程式
1.3.3 網路堡斷台協定分析方法
1.4 與計算機網路有關的技術標準
1.4.1 國際組織與有關的標判酷宙準
1.4.2 Internet標準及制定組織
1.4.3 RFC文檔
1.5 小結
1.6 思考題與習題
第2章 計算機網路協定和體系結構
2.1 計算機網路協定
2.1.1 計算機網路協定的作用
2.1.2 計算機網路協定的要素
2.1.3 計算機網路協定的格式
2.2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2.2.1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灑訂白的定義
2.2.2 網路體系結構分層的原則
2.2.3 網路體系結構中的服務
2.2.4 網路協定層次接口和數據單元
2.2.5 網路協定和網路服務的關係
2.2.6 對等協定的通信過程
2.3.1 OSI參考模型概述
2.3.2 OSI參考模型的結構
2.3.3 OSI參考模型各層的功能
2.4.1 TCP/IP協定的產生背景
2.4.2 TCP/IP協汗匙戀兆議的層次結構
2.4.3 網路層次協定的捆綁
2.4.4 TCP/IP與OSI的比較
2.4.5 TCP/IP與其他低層網路戒戶技術的關係
2.5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參考模型
2.5.1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的層次
2.5.2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各層的功能
2.5.3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的特點
2.6 計算機網路實例
2.6.1 ARPANET
2.6.2 X.25網路
2.7 Internet與Internet 2
2.7.1 Internet的由來
2.7.2 全球資訊網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7.3 Internet的基礎結構經歷的推進
2.7.4 Internet研製過程中的貢獻
2.7.5 Internet 2
2.7.6 中國下一代網路示範工程(CNGI)
2.7.7 目前對Internet的批評
2.8 小結
2.9 思考題與習題
第3章 數據通信技術基礎
3.1 數據通信基本知識
3.1.1 信息、數據與信號
3.1.2 通信的基本要求
3.1.3 數據通信傳輸系統模型
3.1.4 信道的最大容量
3.1.5 計算機網路中的速率
3.1.6 基帶傳輸和頻帶傳輸
3.1.7 通信雙方的互動方向
3.1.8 計算機網路中的時延及計算
3.1.9 異步傳輸和同步傳輸
3.2 傳輸介質
3.2.1 傳輸介質的分類
3.2.2 有線傳輸介質
3.2.3 無線傳輸介質
3.2.4 衛星傳輸
3.3 信道復用技術
3.3.1 頻分復用和時分復用
3.3.2 波分復用WDM
3.3.3 統計復用
3.4 數據編碼技術
3.4.1 數字數據編碼為模擬信號
3.4.2 數字數據編碼為數位訊號
3.4.3 模擬數據編碼為數字信全愉囑號
3.4.4 模擬數據編碼為模擬信號
3.5 交換技術
3.5.1 交換技術的用途
3.5.2 電路交換和報文交換
3.5.3 分組交換
3.5.4 交換技術的比較
3.5.5 信元交換
3.6 差錯控制技術
3.6.1 差錯產生的原因
3.6.2 差錯控制方法
3.6.3 海明校驗
3.6.4 循環冗餘校驗編碼
3.7 無線與移動通信基礎
3.7.1 無線通信基礎知識
3.7.3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
3.7.4 碼分多址訪問
3.7.5 第4代移動通信及其技術
3.8 小結
3.9 思考題與習題
第4章 套用層
4.1 套用層協定原理
4.1.1 套用層協定及描述
4.1.2 套用層需要的服務
4.1.3 網路套用的計算模式
4.1.4 套用層協定與運輸層協定的關係
4.2 域名系統DNS
4.2.1 域名系統概述
4.2.2 域名地址空間結構
4.2.3 DNS域名解析過程
4.2.4 DNS記錄格式和報文
4.3 全球資訊網和HTTP
4.3.1 全球資訊網概述
4.3.2 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
4.3.3 統一資源定位符
4.4.1 FTP概述
4.4.2 FTP的工作原理
4.4.3 客戶端應用程式
4.4.4 匿名FTP服務
4.4.5 FTP互動工作過程的例子
4.4.6 FTP與HTTP協定的比較
4.5 電子郵件
4.5.1 電子郵件概述
4.5.2 電子郵件協定
4.5.3 電子郵件報文格式
4.5.4 SMTP的工作過程
4.5.5 POP3的工作過程
4.5.6 通用Internet郵件擴展(MIME)
4.5.7 SMTP與HTTP協定的比較
4.6 對等網路
4.6.1 對等網路概述
4.6.2 P2P網路的結構
4.6.3 P2P網路和C/S網路的比較
4.7 客戶機/伺服器套用編程
4.7.1 網路套用編程概述
4.7.2 TCP套接字套用編程
4.7.3 UDP套接字套用編程
4.8 小結
4.9 思考題與習題
第5章 運輸層
5.1 運輸層概述
5.1.1 運輸層提供的服務
5.1.2 運輸層與相鄰層的關係
5.1.3 運輸服務質量和運輸層協定數據單元
5.2 運輸層協定的要素
5.2.1 網路中的定址
5.2.2 運輸層的復用與分用
5.2.3 運輸連線的建立與釋放
5.2.4 運輸協定實現的控制
5.3 實現可靠數據傳輸的網路協定設計
5.3.1 可靠數據傳輸協定設計的基本概念
5.3.2 滑動視窗協定機制描述
5.3.3 理想的網路協定
5.3.4 停-等協定
5.3.5 回退N協定
5.3.6 選擇重傳協定
5.3.7 3種可靠數據傳輸協定的比較
5.4 擁塞控制
5.4.1 擁塞控制概述
5.4.2 與擁塞控制有關的因素
5.4.3 流量控制與擁塞控制
5.4.4 擁塞控制原理
5.4.5 網路擁塞控制機制
5.5 網際網路中的運輸層協定
5.5.1 網際網路運輸層協定概述
5.5.2 運輸層的連線埠
5.6.1 UDP的特點與作用
5.6.2 UDP的協定格式
5.6.3 UDP的校驗和
5.7 傳輸控制協定(TCP)
5.7.1 TCP協定的功能描述
5.7.2 TCP報文段的格式
5.7.3 TCP連線與控制管理
5.7.4 TCP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
5.7.5 TCP的重傳機制
5.8 網路服務質量
5.8.1 網路服務質量概述
5.8.2 調度和管制機制
5.8.3 綜合服務(IntServ)
5.8.4 區分服務(DiffServ)
5.8.5 多協定標記交換(MPLS)
5.9 小結
5.10 思考題與習題
第6章 網路層
6.1 網路層涉及的問題
6.1.1 網路層實現的功能
6.1.2 虛電路服務和數據報服務
6.1.3 通信子網的內部結構
6.2 路由選擇
6.2.1 路由選擇概述
6.2.2 網路分組的交付
6.2.3 路由選擇模組與路由表
6.2.4 路由技術要素
6.3 靜態路由選擇
6.3.1 靜態路由選擇的基本概念
6.3.2 靜態路由選擇算法
6.4 動態路由選擇
6.4.1 動態路由選擇的基本概念
6.4.2 孤立式自適應路由選擇
6.4.3 距離矢量路由選擇
6.4.4 鏈路狀態路由選擇
6.5 層次路由選擇
6.5.1 層次路由選擇概述
6.5.2 自治系統
6.5.3 默認路由和層次路由
6.6 網際網路上的網路層協定
6.6.1 IP協定概述
6.6.2 IP分組的分片
6.6.3 IP位址及套用方法
6.6.4 專用IP位址及用途
6.6.5 IP位址的一些要點
6.6.6 IP層轉發分組的過程
6.6.7 子網劃分技術
6.6.8 子網劃分的分組轉發過程
6.6.9 無分類編址(CIDR)
6.7 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定(ICMP)
6.7.1 ICMP的基本概念
6.7.2 ICMP報文格式
6.7.3 ICMP報文的套用例子
6.8 廣播和多播路由選擇
6.8.1 廣播和多播路由選擇概述
6.8.2 廣播路由選擇
6.8.3 多播路由選擇
6.8.4 IGMP
6.8.5 IP多播地址和範圍
6.9 網際網路的路由選擇協定
6.9.1 內部路由協定1—RIP
6.9.2 內部路由協定2—OSPF
6.9.3 外部路由協定—BGP4
6.10 網路互連
6.10.1 網路互連概述
6.10.2 網路互連模型及互連規則
6.10.3 網路互連設備
6.10.4 網路互連設備實現功能的包含關係
6.11 移動IP網路
6.11.1 移動IP概述
6.11.2 移動IP技術的要點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6.11.3 移動IP技術涉及的術語
6.11.4 移動IP的組成和結構
6.11.5 移動節點的功能
6.11.6 移動IP的工作原理
6.12 小結
6.13 思考題與習題
第7章 數據鏈路層和區域網路
7.1 數據鏈路層基礎知識
7.1.1 數據鏈路層的基本概念
7.1.2 數據鏈路層的用途
7.1.3 幀邊界的確定及成幀方法
7.1.4 數據鏈路層的流量控制
7.2 數據鏈路層協定
7.2.1 二進制同步通信協定(BSC)
7.2.2 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協定(HDLC)
7.2.3 網際網路中的數據鏈路層協定PPP
7.3 局域計算機網路
7.3.1 區域網路概述
7.3.2 區域網路涉及的問題
7.3.3 區域網路標準IEEE 802
7.3.4 區域網路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7.4 信道訪問協定
7.4.1 信道訪問協定概述
7.4.2 固定信道劃分協定
7.4.3 隨機訪問協定
7.4.4 輪流訪問協定
7.5 MAC地址與地址解析協定(ARP)
7.5.1 MAC地址
7.5.2 地址解析協定(ARP)
7.5.3 地址解析協定套用分析
7.6 乙太網原理與技術
7.6.1 乙太網概述
7.6.3 千兆位乙太網
7.6.4 萬兆位乙太網
7.7 令牌環型區域網路
7.7.1 令牌環型區域網路概述
7.7.2 IEEE 802.5幀結構
7.8.1 交換式區域網路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7.8.2 交換機的交換方式
7.8.3 三層交換的概念
7.8.4 區域網路採用的三層交換技術
7.8.5 三層交換機與傳統路由器的比較
7.9.1 使用虛擬區域網路的原因
7.9.2 虛擬區域網路概述
7.9.3 VLAN使用的幀格式
7.9.4 靜態VLAN和動態VLAN劃分
7.9.5 VLAN主幹連線標準協定
7.10.1 無線區域網路概述
7.10.2 無線區域網路的發展歷程
7.10.3 無線傳輸技術
7.10.4 IEEE 802.11概述
7.10.5 有固定基礎設施的無線區域網路
7.10.6 無固定基礎設施的自組網路
7.10.7 IEEE 802.11的協定體系結構
7.10.8 IEEE 802.11的MAC層
7.10.9 IEEE 802.11的物理層
7.10.10 其他無線計算機網路
7.11 小結
7.12 思考題與習題
第8章 物理層
8.1 物理層協定
8.1.1 物理層涉及的問題
8.1.2 物理層協定描述
8.1.3 物理層的物理連線
8.2 物理層標準舉例
8.2.1 EIA-RS-232標準概述
8.2.2 EIA- RS-232標準的4個特性描述
8.2.3 兩台計算機直接連線
8.3 寬頻接入技術
8.3.2 光纖同軸混合技術
8.3.3 光纖接入技術
8.3.5 無線接入技術
8.4 同步數字型系(SDH)
8.4.1 同步數字型系的基本概念
8.4.2 同步數字型系的速率體系
8.4.3 SONET的體系結構
8.5 小結
8.6 思考題與習題
第9章 網路管理與網路安全
9.1 網路管理
9.1.1 網路管理概述
9.1.3 網路管理的三種方式
9.1.4 SNMP網路管理模型
9.1.5 簡單網路管理協定(SNMP)
9.1.6 ASN.1
9.1.7 管理信息結構
9.2 網路安全
9.2.1 網路安全概述
9.2.2 網路安全面臨的威脅
9.2.3 網路安全評價標準
9.3.1 網路安全模型
9.3.2 對稱密鑰密碼體制
9.3.3 數據加密標準(DES)
9.4.1 公鑰密碼體制的概念
9.4.2 公鑰密碼體制RSA
9.4.4 報文鑑別技術
9.4.5 密鑰分配技術
9.4.6 鏈路加密與端到端加密
9.5 小結
9.6 思考題與習題
第10章 IPv6網路
10.1 IPv6協定概述
10.1.1 IPv4協定存在的問題
10.1.2 IPv6協定的發展歷程
10.2 IPv6協定格式
10.2.1 IPv6協定數據單元
10.2.2 IPv6協定與IPv4協定的比較
10.2.3 IPv6協定的擴展首部
10.3 IPv6地址
10.3.1 IPv6地址標識方法
10.3.2 IPv6地址空間和IPv6前綴
10.3.3 IPv6地址的分類
10.3.4 IPv6地址的一般格式
10.4 ICMPv6
10.4.1 ICMPv6概述
10.4.2 ICMPv6對ICMPv4的改進
10.4.3 ICMPv6報文的一般格式
10.5.1 IPv6過渡技術概述
10.5.2 雙棧技術
10.5.3 隧道技術
10.5.4 轉換(翻譯)技術
10.6 小結
10.7 思考題與習題
附錄
附錄A 書中英文縮寫詞及其含義(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附錄B 網路協定層次與網路拓撲中網路節點的對應位置
參考文獻
2.4.5 TCP/IP與其他低層網路技術的關係
2.5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參考模型
2.5.1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的層次
2.5.2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各層的功能
2.5.3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的特點
2.6 計算機網路實例
2.6.1 ARPANET
2.6.2 X.25網路
2.7 Internet與Internet 2
2.7.1 Internet的由來
2.7.2 全球資訊網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7.3 Internet的基礎結構經歷的推進
2.7.4 Internet研製過程中的貢獻
2.7.5 Internet 2
2.7.6 中國下一代網路示範工程(CNGI)
2.7.7 目前對Internet的批評
2.8 小結
2.9 思考題與習題
第3章 數據通信技術基礎
3.1 數據通信基本知識
3.1.1 信息、數據與信號
3.1.2 通信的基本要求
3.1.3 數據通信傳輸系統模型
3.1.4 信道的最大容量
3.1.5 計算機網路中的速率
3.1.6 基帶傳輸和頻帶傳輸
3.1.7 通信雙方的互動方向
3.1.8 計算機網路中的時延及計算
3.1.9 異步傳輸和同步傳輸
3.2 傳輸介質
3.2.1 傳輸介質的分類
3.2.2 有線傳輸介質
3.2.3 無線傳輸介質
3.2.4 衛星傳輸
3.3 信道復用技術
3.3.1 頻分復用和時分復用
3.3.2 波分復用WDM
3.3.3 統計復用
3.4 數據編碼技術
3.4.1 數字數據編碼為模擬信號
3.4.2 數字數據編碼為數位訊號
3.4.3 模擬數據編碼為數位訊號
3.4.4 模擬數據編碼為模擬信號
3.5 交換技術
3.5.1 交換技術的用途
3.5.2 電路交換和報文交換
3.5.3 分組交換
3.5.4 交換技術的比較
3.5.5 信元交換
3.6 差錯控制技術
3.6.1 差錯產生的原因
3.6.2 差錯控制方法
3.6.3 海明校驗
3.6.4 循環冗餘校驗編碼
3.7 無線與移動通信基礎
3.7.1 無線通信基礎知識
3.7.3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
3.7.4 碼分多址訪問
3.7.5 第4代移動通信及其技術
3.8 小結
3.9 思考題與習題
第4章 套用層
4.1 套用層協定原理
4.1.1 套用層協定及描述
4.1.2 套用層需要的服務
4.1.3 網路套用的計算模式
4.1.4 套用層協定與運輸層協定的關係
4.2 域名系統DNS
4.2.1 域名系統概述
4.2.2 域名地址空間結構
4.2.3 DNS域名解析過程
4.2.4 DNS記錄格式和報文
4.3 全球資訊網和HTTP
4.3.1 全球資訊網概述
4.3.2 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
4.3.3 統一資源定位符
4.4.1 FTP概述
4.4.2 FTP的工作原理
4.4.3 客戶端應用程式
4.4.4 匿名FTP服務
4.4.5 FTP互動工作過程的例子
4.4.6 FTP與HTTP協定的比較
4.5 電子郵件
4.5.1 電子郵件概述
4.5.2 電子郵件協定
4.5.3 電子郵件報文格式
4.5.4 SMTP的工作過程
4.5.5 POP3的工作過程
4.5.6 通用Internet郵件擴展(MIME)
4.5.7 SMTP與HTTP協定的比較
4.6 對等網路
4.6.1 對等網路概述
4.6.2 P2P網路的結構
4.6.3 P2P網路和C/S網路的比較
4.7 客戶機/伺服器套用編程
4.7.1 網路套用編程概述
4.7.2 TCP套接字套用編程
4.7.3 UDP套接字套用編程
4.8 小結
4.9 思考題與習題
第5章 運輸層
5.1 運輸層概述
5.1.1 運輸層提供的服務
5.1.2 運輸層與相鄰層的關係
5.1.3 運輸服務質量和運輸層協定數據單元
5.2 運輸層協定的要素
5.2.1 網路中的定址
5.2.2 運輸層的復用與分用
5.2.3 運輸連線的建立與釋放
5.2.4 運輸協定實現的控制
5.3 實現可靠數據傳輸的網路協定設計
5.3.1 可靠數據傳輸協定設計的基本概念
5.3.2 滑動視窗協定機制描述
5.3.3 理想的網路協定
5.3.4 停-等協定
5.3.5 回退N協定
5.3.6 選擇重傳協定
5.3.7 3種可靠數據傳輸協定的比較
5.4 擁塞控制
5.4.1 擁塞控制概述
5.4.2 與擁塞控制有關的因素
5.4.3 流量控制與擁塞控制
5.4.4 擁塞控制原理
5.4.5 網路擁塞控制機制
5.5 網際網路中的運輸層協定
5.5.1 網際網路運輸層協定概述
5.5.2 運輸層的連線埠
5.6.1 UDP的特點與作用
5.6.2 UDP的協定格式
5.6.3 UDP的校驗和
5.7 傳輸控制協定(TCP)
5.7.1 TCP協定的功能描述
5.7.2 TCP報文段的格式
5.7.3 TCP連線與控制管理
5.7.4 TCP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
5.7.5 TCP的重傳機制
5.8 網路服務質量
5.8.1 網路服務質量概述
5.8.2 調度和管制機制
5.8.3 綜合服務(IntServ)
5.8.4 區分服務(DiffServ)
5.8.5 多協定標記交換(MPLS)
5.9 小結
5.10 思考題與習題
第6章 網路層
6.1 網路層涉及的問題
6.1.1 網路層實現的功能
6.1.2 虛電路服務和數據報服務
6.1.3 通信子網的內部結構
6.2 路由選擇
6.2.1 路由選擇概述
6.2.2 網路分組的交付
6.2.3 路由選擇模組與路由表
6.2.4 路由技術要素
6.3 靜態路由選擇
6.3.1 靜態路由選擇的基本概念
6.3.2 靜態路由選擇算法
6.4 動態路由選擇
6.4.1 動態路由選擇的基本概念
6.4.2 孤立式自適應路由選擇
6.4.3 距離矢量路由選擇
6.4.4 鏈路狀態路由選擇
6.5 層次路由選擇
6.5.1 層次路由選擇概述
6.5.2 自治系統
6.5.3 默認路由和層次路由
6.6 網際網路上的網路層協定
6.6.1 IP協定概述
6.6.2 IP分組的分片
6.6.3 IP位址及套用方法
6.6.4 專用IP位址及用途
6.6.5 IP位址的一些要點
6.6.6 IP層轉發分組的過程
6.6.7 子網劃分技術
6.6.8 子網劃分的分組轉發過程
6.6.9 無分類編址(CIDR)
6.7 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定(ICMP)
6.7.1 ICMP的基本概念
6.7.2 ICMP報文格式
6.7.3 ICMP報文的套用例子
6.8 廣播和多播路由選擇
6.8.1 廣播和多播路由選擇概述
6.8.2 廣播路由選擇
6.8.3 多播路由選擇
6.8.4 IGMP
6.8.5 IP多播地址和範圍
6.9 網際網路的路由選擇協定
6.9.1 內部路由協定1—RIP
6.9.2 內部路由協定2—OSPF
6.9.3 外部路由協定—BGP4
6.10 網路互連
6.10.1 網路互連概述
6.10.2 網路互連模型及互連規則
6.10.3 網路互連設備
6.10.4 網路互連設備實現功能的包含關係
6.11 移動IP網路
6.11.1 移動IP概述
6.11.2 移動IP技術的要點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6.11.3 移動IP技術涉及的術語
6.11.4 移動IP的組成和結構
6.11.5 移動節點的功能
6.11.6 移動IP的工作原理
6.12 小結
6.13 思考題與習題
第7章 數據鏈路層和區域網路
7.1 數據鏈路層基礎知識
7.1.1 數據鏈路層的基本概念
7.1.2 數據鏈路層的用途
7.1.3 幀邊界的確定及成幀方法
7.1.4 數據鏈路層的流量控制
7.2 數據鏈路層協定
7.2.1 二進制同步通信協定(BSC)
7.2.2 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協定(HDLC)
7.2.3 網際網路中的數據鏈路層協定PPP
7.3 局域計算機網路
7.3.1 區域網路概述
7.3.2 區域網路涉及的問題
7.3.3 區域網路標準IEEE 802
7.3.4 區域網路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7.4 信道訪問協定
7.4.1 信道訪問協定概述
7.4.2 固定信道劃分協定
7.4.3 隨機訪問協定
7.4.4 輪流訪問協定
7.5 MAC地址與地址解析協定(ARP)
7.5.1 MAC地址
7.5.2 地址解析協定(ARP)
7.5.3 地址解析協定套用分析
7.6 乙太網原理與技術
7.6.1 乙太網概述
7.6.3 千兆位乙太網
7.6.4 萬兆位乙太網
7.7 令牌環型區域網路
7.7.1 令牌環型區域網路概述
7.7.2 IEEE 802.5幀結構
7.8.1 交換式區域網路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7.8.2 交換機的交換方式
7.8.3 三層交換的概念
7.8.4 區域網路採用的三層交換技術
7.8.5 三層交換機與傳統路由器的比較
7.9.1 使用虛擬區域網路的原因
7.9.2 虛擬區域網路概述
7.9.3 VLAN使用的幀格式
7.9.4 靜態VLAN和動態VLAN劃分
7.9.5 VLAN主幹連線標準協定
7.10.1 無線區域網路概述
7.10.2 無線區域網路的發展歷程
7.10.3 無線傳輸技術
7.10.4 IEEE 802.11概述
7.10.5 有固定基礎設施的無線區域網路
7.10.6 無固定基礎設施的自組網路
7.10.7 IEEE 802.11的協定體系結構
7.10.8 IEEE 802.11的MAC層
7.10.9 IEEE 802.11的物理層
7.10.10 其他無線計算機網路
7.11 小結
7.12 思考題與習題
第8章 物理層
8.1 物理層協定
8.1.1 物理層涉及的問題
8.1.2 物理層協定描述
8.1.3 物理層的物理連線
8.2 物理層標準舉例
8.2.1 EIA-RS-232標準概述
8.2.2 EIA- RS-232標準的4個特性描述
8.2.3 兩台計算機直接連線
8.3 寬頻接入技術
8.3.2 光纖同軸混合技術
8.3.3 光纖接入技術
8.3.5 無線接入技術
8.4 同步數字型系(SDH)
8.4.1 同步數字型系的基本概念
8.4.2 同步數字型系的速率體系
8.4.3 SONET的體系結構
8.5 小結
8.6 思考題與習題
第9章 網路管理與網路安全
9.1 網路管理
9.1.1 網路管理概述
9.1.3 網路管理的三種方式
9.1.4 SNMP網路管理模型
9.1.5 簡單網路管理協定(SNMP)
9.1.6 ASN.1
9.1.7 管理信息結構
9.2 網路安全
9.2.1 網路安全概述
9.2.2 網路安全面臨的威脅
9.2.3 網路安全評價標準
9.3.1 網路安全模型
9.3.2 對稱密鑰密碼體制
9.3.3 數據加密標準(DES)
9.4.1 公鑰密碼體制的概念
9.4.2 公鑰密碼體制RSA
9.4.4 報文鑑別技術
9.4.5 密鑰分配技術
9.4.6 鏈路加密與端到端加密
9.5 小結
9.6 思考題與習題
第10章 IPv6網路
10.1 IPv6協定概述
10.1.1 IPv4協定存在的問題
10.1.2 IPv6協定的發展歷程
10.2 IPv6協定格式
10.2.1 IPv6協定數據單元
10.2.2 IPv6協定與IPv4協定的比較
10.2.3 IPv6協定的擴展首部
10.3 IPv6地址
10.3.1 IPv6地址標識方法
10.3.2 IPv6地址空間和IPv6前綴
10.3.3 IPv6地址的分類
10.3.4 IPv6地址的一般格式
10.4 ICMPv6
10.4.1 ICMPv6概述
10.4.2 ICMPv6對ICMPv4的改進
10.4.3 ICMPv6報文的一般格式
10.5.1 IPv6過渡技術概述
10.5.2 雙棧技術
10.5.3 隧道技術
10.5.4 轉換(翻譯)技術
10.6 小結
10.7 思考題與習題
附錄
附錄A 書中英文縮寫詞及其含義(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附錄B 網路協定層次與網路拓撲中網路節點的對應位置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