觿

觿

觿,拼音:xī。意為古代一種解結的錐子。用骨、玉等製成。也指由象骨製成的解繩結飾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觿
  • 拼音:xī
  • 意為:古代一種解結的錐子
  • 也指:由象骨製成的解繩結飾物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詞語解釋,出土文物,西漢白玉觿,象徵意義,觿的形制,

基本信息

拼音: xī, 筆劃: 25
部首: 角 部首筆劃: 7
鄭碼:RLIY,U:89FD,GBK:D382
筆畫數:25; 筆順編號:3535112252324111212534251
【卷四】【角部】觿
佩角,銳專可以解結。從角巂聲。《詩》曰:“童子佩觿。雖則佩觽,能不我知”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戸圭切《集韻》《韻會》懸圭切《正韻》弦雞切,𠀤音攜。《說文》佩角銳耑,可以解結。《詩·衞風》童子佩觿。《朱傳》錐也。以象骨為之,所以解結。成人之佩,非童子之飾也。《禮·內則》左佩小觿,右佩大觿。《注》觿,本作鑴,解結錐也。
人名。元有宣尉使高觿。
觜觿,星名。詳前觜字注。
《廣韻》許規切《集韻》《韻會》翾規切,𠀤音眭。
《正韻》朱惟切,音錐。義𠀤同。
《集韻》勻規切,音䔺。與蠵同。觜觿,大龜也。詳前觜字注。 《字彙補》亦作𧥁,非。

詞語解釋

觿
〈名〉
(1) 古代用骨頭制的解繩結的錐子。用象骨做成。也用作佩飾 [a horn bodkin for untying knots]
願君恆御之,行止雜燧觿。——《寄崔二十六立之》
(2) 又如:觿年(佩帶由象骨製成解繩結飾物的年齡。指成年)

出土文物

西漢白玉觿

在合肥地區,就曾出土過工藝精美、用最上等的新疆和田玉製作的解結器——西漢白玉觿。這個出土於巢湖市放王崗漢墓的白玉觿,文物價值、藝術價值讓當年的文物專家頗感驚喜。
觿
埋藏於放王崗漢墓中的這枚西漢白玉觿長只有4.7厘米,寬2厘米,厚僅為0.4厘米,整個玉觿的線條簡潔明快,雕工技藝嫻熟。寬的一段被雕琢成鳥首,尖的一段則為鳥長長的尾巴,自然下垂,圓潤流暢。玉身兩側都刻有陰線的鳥形紋,鳥首鏤刻有一圓形穿孔,用來穿繩系住玉觿。

象徵意義

《國風·衛風·芄蘭》中載:“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這首出自《詩經》的詩歌,生動地再現了先秦時代衛地漢族的民間風情,其中“童子佩觿”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習俗,所以,在古代“韘年”也是“童年”的意思。
觿是古代解結的錐子,周人十分講究禮節,穿衣系帶時,為了防止衣帶散開致使衣褲脫落走光失禮,往往會將衣帶打成死結,所以就會隨身佩戴解結工具——觿。觿既有用骨頭做成的,比如象骨,也有用玉石製成的。因為古人崇尚玉,所以玉觿是觿中最常見、最貴重的一種。最開始,觿就是解繩結的工具,後來慢慢發展成具有象徵意義的裝飾品。
觿漸漸擁有了哪些象徵意義呢?西漢文學家劉向曾寫過一本《說苑》,記錄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書里便提及了觿的象徵意義——“能決煩亂者佩觿”。“在漢代,人們佩觿代表自己是能夠解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的君子這一寓意,可以說,當時帝王貴族都愛佩戴玉觿,即使在死後,也會佩戴其下葬。隨著束系和松解更為簡便的玉帶鉤的出現和流行,古人不再需要將衣帶打成死結,這時玉觿便逐漸喪失了用武之地,完全成為象徵聰慧能幹的裝飾品。

觿的形制

每個朝代觿的形制各有不同。新石器時代的玉觿呈扁平角狀,雕琢有花紋。商周時期玉觿造型簡潔,觿身雕琢簡略紋飾。玉觿的形制出現巨大變化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玉觿被雕琢成龍、虎、獸、鳥等動物形象,動物的頭部為上端,尾部雕琢成尖端,動物的身體彎成自然的曲線,整體造型栩栩如生、氣韻生動,實用價值和裝飾價值完美融合。而到了漢代,玉觿形制又開始趨向簡潔,這與漢代的審美取向和時代心態不無關係。當然,儘管各代玉觿形制變化不小,但從未脫離頭部粗大、尾部尖銳的基本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