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方法

解剖學方法是通過分解、剖析和觀察,來研究人體形態結構的一種方法。只有掌握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及其位置的相互關係,才能充分理解其生理過程和病理現象,對臨床認症、診斷及外科處置等都有密切關係,也是研究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必要基礎。按照人體的機能系統(如骨骼、肌肉、心血管等)闡述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稱系統解剖學,在系統解剖的基礎上,為了臨床套用的需要而按某一局部(如頸部、胸部、腹部等)為中心,記述各器官的排列位置及關係則稱局部解剖學。還有以提高運動效果為目的的運動解剖學和以X線觀察機體器官形態結構的X線解剖學等。

運用解剖學方法必須以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形態與機能相互制約的觀點、進化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以達到整體地、全面地認識人體。解剖學方法歷史悠久,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4百多年即用解剖方法對頭骨作了相當準確的描述。我國在秦漢時期即有關於人體形態的記載,如《黃帝內經》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於此,即見有“解剖”二字的記載。南宋宋慈的《洗冤錄》一書詳細記載了全身各部骨骼的名稱、數目、形狀,並附有檢骨圖。傳統的人體解剖學側重於研究肉眼觀察到的人體結構,所以也稱巨視解剖學,近數十年來,隨著電子顯微鏡、螢光技術、同位素示蹤及酶化學等技術方法的發展,使解剖學的研究更加深入發展,進入了微視解剖學的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