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嘴海雀

角嘴海雀

角嘴海雀(學名:Cerorhinca monocerata),是海雀科、角嘴海雀屬的中型海鳥,體長32-41厘米,嘴短而粗呈圓錐狀、橙色。夏羽上嘴基部有一個三角形的突出物,形狀如角。頭兩側各有兩條由白色絲狀飾羽組成的縱帶,分別位於眼上和眼下後方的頭側。上體灰黑色,胸褐灰色,腹白色,腳黃色。冬羽嘴基三角形突出物消失,頭側飾羽亦消失,其餘似夏羽。

角嘴海雀夏季主要棲息于海島、海岸和附近洋面上,常成小群活動,善游泳和潛水,主要以小魚和甲殼類等動物為食。

角嘴海雀分布於西伯利亞東北沿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薩哈林島、朝鮮西海岸和日本北海道。中國見於遼寧南部旅順。

角嘴海雀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角嘴海雀
  • 拉丁學名:Cerorhinca monocerat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鷗形目
  • 海雀科
  • :角嘴海雀屬
  • :角嘴海雀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 1811
  • 英文名稱:Rhinoceros Auklet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角嘴海雀嘴較長而厚,側扁,嘴峰稍彎曲。上嘴先端具缺刻。鼻孔呈細裂縫狀,位於嘴基部,其上覆有皮膜。繁殖期嘴基有角質突起,下嘴也稍隆起。跗蹠較短,位於體後部,站立時呈直立狀。跗蹠前緣被以盾狀鱗。尾羽16枚,尾呈圓形,甚短。夏羽額、頭頂、後頸、背、肩、翅和尾黑褐色,頭側有兩條由長而窄的白色絲狀飾羽組成的白色縱紋,一條由眼後開始到後頸側,另一條由下嘴基部開始到後下頸側。臉、頰、頦、喉、胸和兩脅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無三角形肉垂,頭側也無白色飾羽。嘴橙色,腳黃色。
大小量度:體長320-410毫米;嘴峰32-38毫米,翅172-182毫米,尾45-62毫米,跗蹠28-32毫米。

棲息環境

角嘴海雀夏季主要棲息于海島、海岸和附近洋面上,非繁殖期則主要棲息於不凍的海洋中。

生活習性

角嘴海雀常成小群活動,善游泳和潛水,潛水時靠兩翅推動,休息時多棲於岸上或冰上,或飄浮於水面,不作長距離的遷徙,僅在非繁殖期進行小距離的遊蕩。主要以小魚和甲殼類等動物為食,通常單個或成小群在水面或潛入水下捕食。

分布範圍

角嘴海雀在中國以內見於遼寧南部旅順;中國以外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沿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薩哈林島、朝鮮西海岸、日本北海道。冬季遊蕩到繁殖地南部、日本九州、對馬海峽、韓國沿海地區和北太平洋。
角嘴海雀分布圖角嘴海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角嘴海雀的繁殖期為5-7月。常成群營巢繁殖。通常營巢於生長有草本植物,土壤層厚的海島上。常在斜坡上掘洞營巢。巢內墊有枯草。每窩產卵1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光滑無斑,或具藍紫色斑點,卵的平均大小為68.5 mm×46.2 mm。孵化期平均為35天。

亞種分化

角嘴海雀為單型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角嘴海雀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保護級別

角嘴海雀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