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舞記

《觀舞記》是當代作家冰心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用精妙的語言展現了印度卡拉瑪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藝,表達了作者對她們的讚美、感激和懷念之情,同時也揭示了民族藝術之根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的內涵。全文綜合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充分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極大程度激發了讀者的想像力。

此文後被選為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教科書第四單元中的第十九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觀舞記
  • 創作年代:20世紀50年代後期
  • 作品出處:《冰心全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冰心
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名家點評,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原文

觀舞記
——獻給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
我應當怎樣地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個詩人,我就要寫出一首長詩,來描繪她們的變幻多姿的旋舞1
假如我是個畫家,我就要用各種彩色,點染出她們的清揚2的眉宇和絢麗的服裝。
假如我是個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來傳達出她們輕捷的舞步,和細響的鈴聲。
假如我是個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擬出她們的充滿了活力的苗條靈動的身形。
然而我什麼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貧乏的文字,來描寫這驚人的舞蹈藝術。
如同一個嬰兒,看到了朝陽下一朵耀眼的紅蓮,深林中一隻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驚喜,但是除了咿啞3之外,他找不到合適的語言。
但是,朋友,難道我就能忍住滿心的歡喜和激動,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呀”?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學者,來闡述印度舞蹈的歷史和派別,來說明他們所表演的婆羅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內行地讚美她們的一舉手一投足,是怎樣地“本色當行4”。
我只是一個欣賞者,但是我願意努力說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飛動的“美”!
朋友,在一個難忘的夜晚——
簾幕慢慢地拉開,台中間小桌上供奉著一尊濕婆天5的舞像,兩旁是燃著的兩盞高腳銅燈,舞台上的氣氛是靜穆莊嚴的。
卡拉瑪·拉克希曼出來了。真是光艷的一閃!她向觀眾深深地低頭合掌,抬起頭來,她亮出了她的秀麗的面龐和那能說出萬千種話的一對長眉,一雙眼睛。
她端凝6地站立著。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聲唱起,卡拉瑪開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用她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雲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
我們雖然不曉得故事的內容,但是我們的情感,卻能隨著她的動作,起了共鳴!我們看她忽而雙眉顰蹙7,表現出無限的哀愁;忽而笑頰粲然8,表現出無邊的喜樂;忽而側身垂睫,表現出低回婉轉的嬌羞;忽而張目嗔視9,表現出叱吒風雲10的盛怒;忽而輕柔地點額撫臂,畫眼描眉,表演著細膩妥帖的梳妝;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像濕婆天一樣,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她只顧使出渾身解數11,用她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來講說著印度古代的優美的詩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過(小妹妹拉達,有時單獨舞蹈,有時和姐姐配合,她是一隻雛鳳!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將來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們發現她們不但是表現神和人,就是草木禽獸:如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都能形容盡致,盡態極妍12!最精彩的是“蛇舞”,頸的輕搖,肩的微顫:一陣一陣的柔韌的蠕動,從右手的指尖,一直傳到左手的指尖!我實在描寫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兩句詩“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斗藪龍蛇動”來包括了。
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這眾多樹枝在大地裡面息息相通,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他的食糧的供養,而這大地就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印度的廣大人民民眾。
卡拉瑪和拉達還只是這棵大榕樹上的兩條柔枝。雖然卡拉瑪以她的22歲的年華,已過了17年的舞台生活;12歲的拉達也已經有了4年的演出經驗,但是我們知道印度的偉大的大地母親,還會不斷地給他們以滋潤培養的。
最使人惆悵的是她們剛顯示給中國人民以她們“游龍”般的舞姿,因著她們祖國廣大人民的需求,她們又將在兩三天內“驚鴻”般地飛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們的南印度故鄉那樣的豐滿芬芳的花朵,我們只能學她們的偉大詩人泰戈爾的充滿詩意的說法:讓我們將我們一顆顆的讚嘆感謝的心,像一朵朵的紅花似的穿成花串,獻給她們掛在胸前,帶回到印度人民那裡去,感謝他們的友誼和熱情,感謝他們把拉克希曼姐妹送來的盛意!

作品注釋

1.旋舞:旋轉的舞動,指一種舞蹈的動作。
2. 清揚:形容眉目之美,也泛指人美好的儀容、風采。
3. 咿啞(yī yā):象聲詞。小兒學語或低哭聲。
4.本色當行:做本行的事,成績十分顯著。
5.濕波天: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毀滅之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
6.端凝:莊重;端莊;凝重;端莊。
7.顰蹙(pín cù):皺著眉頭,形容憂愁的樣子。
8.粲(càn)然:笑容燦爛的樣子。
9.嗔(chēn)視:生氣地看。
10.叱吒(chì zhà)風云:形容威力極大。
11.渾身解(xiè)數:渾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數:那套數,指武藝。所有的本領,全部的權術手段。
12.盡態極妍(yán):使儀態和麗質最充分地顯示出來。

創作背景

《觀舞記》是冰心寫於五十年代後期的一篇散文,當時中印關係正處於蜜月時期。在國際上有著許多的共同的立場和觀點,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的召開,更進一步促進了中印關係的發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冰心以一場異國風情表演——印度舞蹈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散文。也正因為這一大的背景,這篇散文同時也有著應景之作之嫌。文中所產生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

作品鑑賞

冰心的散文一向以文筆清麗、意蘊雋永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這篇《觀舞記》,描摹舞姿,抒寫觀感,將優美的造型和真摯的情感熔於一爐,可以使人們進一步領略到冰心那顆廣博而清醇的愛心。文章沒有按照“觀舞”的過程來展開,而是先用近三分之一的筆墨來渲染觀舞后難以過制的“歡喜和激”的心情。這一別具匠心的結構,顯然具有多重藝術魅力:開篇即用設問來提頓,是為了激發讀者閱讀和思考的興趣,這叫做調動讀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四個以“假如”開頭的假設句的連用,不僅委婉地暗示了所觀舞蹈的詩意美、色彩美、音樂美和造型美,而且像個追尾的浪頭,把作者急於將自己的驚喜告訴讀者的情緒表達出來,以舞姿的動人效果來反襯舞美的驚人精湛;而一再申明自己因“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只能發出“咿啞”的聲音而倍感遺憾,則是用低調來反托那精湛舞姿的難以言傳,令人不勝神往。
鋪墊烘染既就,作者就適時地為讀者拉開了那個“難忘夜晚”的舞台帷幕:先寫舞台氣氛,次寫人物靜態造型,再寫音樂聲起,最後則是對一幅幅“飛動的美”的精心描繪。舞蹈語言都是以形傳神,因而在作者筆下,生動逼真、形神俱到成為這段描寫的主要特點。其中,用“細碎”形容舞步,用“繁響”形容鈴聲,用“輕雲”比喻慢移,用“旋風”比喻疾轉,通過描摹種種不同的動態舞姿,來體現種種不同的感情心態,從而取得了簡潔準確、形神畢肖的藝術效果。特別是對於“蛇舞”的描繪:“頸的輕搖,肩的微顫:一陣一陣的柔韌的蠕動,從右手的指尖,一直傳到左手的指尖”,更是達到了生動逼真的極致。古人云,“真景逼而神境生”。“真”而“神”,這是卡拉瑪姐妹的舞蹈所達到的境界,也是冰心用文字來傳達這種美時所追求的目標。
一般說來,“記”是一種敘事散文,但這篇《觀舞記》更像是一首散文詩。這首先在於它不以記事為體,而以抒情為主:“記”斷續而“情”融貫,“事”簡略而“意”豐贍。起筆即飽蘸著驚喜和激動,結末又將這激情延伸到對印度深厚傳統文化禮讚和對印度人民滿懷盛意的遙祝;即使是中間描繪舞美,也都是一幅幅情溢象外的寫意畫。真摯情感的貫注,體現了詩性抒情散文的本色當行。其次,段落層次的多行細分,運筆行文的抒情格調,排比句式的聯翩層疊,明比暗喻的生動多姿,遣詞造句的凝鍊優雅,也從各個方面增添了此文的詩性色素。這是《觀舞記》的特徵,是冰心散文一以貫之的風調。

名家點評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汪文頂《汪文頂講現代散文》:“冰心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出訪印度,對印度文化傳統較為了解,在北京觀看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的訪華表演,使她寫下這篇獻歌似的《觀舞記》。用語言文字描寫舞蹈,是藝術之間的轉述,當然難以窮形盡態,與現場觀賞是有差別的。但在描述形體動作的時候,語言文字也能繪影傳神,栩栩如生,同時還能抒發觀感,闡發意涵,冰心散文就在此發揮了語言藝術的特長。”
當代作家、冰心研究會會長王炳根《冰心論集·四·上》:“收在《歸來以後》中的《觀舞記》,是一篇敘述觀賞舞蹈表演感受的文字,作者緊緊抓住舞蹈以經過提煉和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手段的特點,著力描摹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舞姿的飛動的美。在表現那驚人的美時,採用了先抑後揚的藝術手法,先渲染舞台上靜穆莊嚴的氣氛,演員出場‘光艷的一閃’,端凝的站立,鮮明美好的形象,使觀眾全神貫注。隨著笛聲、鼓聲、歌聲迭起,出現了‘輕雲般慢移,旋風般疾轉’的舞姿。作者在描述動作之美、服飾之美、形體之美的同時,還用畫龍點晴的筆法,細膩地刻畫了傳神的眉目,以及所表現的哀怨、喜樂的情感,賦予飛動的美以豐富、充實的內涵。”
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毛世昌《我們是如何把泰戈爾的戲劇〈齊德拉〉搬上舞台的》:“冰心的《觀舞記——獻給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變化多姿的古典印度舞蹈之婆羅多舞,舞蹈演員妝容細膩,服飾絢麗,舞步輕盈,身形靈動,感情豐富。冰心的文章讓讀者對印度舞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影響

《觀舞記》被選為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第十九課。

作者簡介

冰心(1900-1999),女,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1919年8月的《晨報》上,冰心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1923年出國留學前後,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於1951年返回中國。1999年2月28日21時12分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