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胡人吹笛

《觀胡人吹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由觀胡人吹笛而想起自己的逐臣身份,萌發幽思,引起對國事、時局的憂國憂民的感慨和愁思。首聯點題,敘寫感慨是由胡人吹笛多秦地曲調而來;頷聯寫聽《梅花落》笛曲的感受,側重敘事;頸聯繼寫聞《出塞曲》後的愁緒,側重抒情;尾聯歸結到西望長安,深感國都遙遠,流露出一片眷戀人主的苦情。全詩將所聽之曲與所見之景、心中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議論與抒情有機聯結,結構完整,層次井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觀胡人吹笛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白
  • 作品別名:聽胡人吹笛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觀胡人吹笛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
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
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
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觀:一作“聽”。胡: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稱。
⑵秦聲:秦地之樂曲。
⑶梅花:即笛曲《梅花落》,屬樂府之《橫吹曲辭》。敬亭:山名,在今安徽宣城。
⑷出塞:古樂府曲名,亦屬《橫吹曲辭》。
⑸逐臣:詩人自謂。
⑹卻望:回頭遠望。長安:唐代都城,今陝西西安。

白話譯文

胡人吹奏著玉笛,大都是秦地的音聲。
十月吳山的清曉,一曲《梅花》落到敬亭。
愁苦中聽到《出塞》的樂曲,淚水頓流,沾濕了我的帽纓。
回頭遙望那通往長安的大道,可嘆我空懷著眷戀君主的衷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十月,當時作者由梁宋來到宣城,曾與宣城宇文太守、崔侍御等人遊樂唱和。此前一年,作者春遊廣平、邯鄲諸地,旋又北游薊門,秋抵幽州,親眼目睹了安祿山驕橫跋扈的情形,對國家政治前途抱有無限憂慮。此時他由北方來到南方,對國都的眷念日益強烈,遂作此詩以抒感慨。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由觀胡人吹笛,聞秦地之聲,隨遇而發眷戀宗國之情,或謂身在江海,而心存魏闕之意。詩中將所聽之曲與所見之景、心中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達出詩人遭讒被逐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祖國安危、人民命運的深切關心。
首聯“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兩句點題,敘寫感慨的由來,是因為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調。詩人聽到國都所在的秦地之聲,撩動了憂國之情,從而為下文的敘事抒情作了必要的鋪墊。
中間四句即寫所聞所感。頷聯“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兩句側重敘事。“十月”點明觀胡人吹笛的時間,“吳山”和“敬亭”點明觀胡人吹笛的地點。一個“曉”字,表現出了秋季肅爽,吳地的山丘更為疏朗的特點。
頸聯“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兩句側重抒情,抒寫聞笛的的感受。詩人聽了蒼涼悲壯的《出塞》古曲,自然會聯想起當時北部邊境隱伏之患,憂國之心也就油然而生。一個“愁”字,道出了詩人對國家政治前途的擔心。然而,自天寶三載(744年)遭讒離京以來至今已近十年之久,在這十年之中,詩人眼看著國事日非,危機四伏,而自己卻沒有報國之路,他的心情極其沉痛。為此寫出了“淚滿逐臣纓”這樣悲涼慷慨的詩句,更足以見詩人對國家的一腔忠憤。
詩至此,敘事抒情已經歸結到了詩的主題,於是自然引出尾聯兩句的點睛之筆:“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此言詩人聞笛以後,愁腸百轉,起身遙望西入長安的大道,煙塵浩渺,深感國都遙遠,融景生情,流露出詩人一片眷戀人主的苦情。“戀主情”三字之前冠以“空懷”二字,寫盡了詩人憂憤之深。結句感情複雜而矛盾,似有無限的心事,卻又戛然而止,既表現了詩人對“主”的希望與拳拳戀“主”心緒,也流露出詩人心中的報國之志始終沒有忘卻,顯露出詩人身在江南而心戀魏闕的愴然情懷。
此詩前半寫聞笛,後半寫感興,直抒胸臆。敘事抒情層次井然,結構完整。同時,此詩於自然平淡之中又兼有一種蒼涼激越的格調。所謂自然平淡,是從全詩的語言特點來說的。此詩語言既無誇張又無藻飾,誠是一派肺腑之言。所謂蒼涼激越,是指詩句中寄寓的感情異常激烈。但是這種激烈的感情,又幾經壓抑,因而又有一種蒼涼遒勁的況味。總之,此詩既有“古調”,又有“唐調”,具有推陳出新的新詩風。這種特點是和詩人憂思之深分不開的。

名家點評

宋代嚴羽:其音淒清,其格瀏亮,如水晶珠。(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引)
元代蕭士贇:太白放逐之餘,眷戀宗國之意隨寓而發,觀此詩末二句,概可見矣。(《分類補註李太白詩》)
明代桂天祥:格韻散逸,唐諸公所未到。(《批點唐詩正聲》)
明代許學夷:或問:“太白五、七言律,較盛唐諸公何如?”曰:盛唐諸公本在興趣,故體多渾圓,語多活潑;太白才大興豪,於五七言律太不經意,故每失之於放,蓋過而非不及也。五言如“歲落眾芳歇”“燕支黃葉落”“胡人吹玉笛”,七言如“久辭榮祿遂初衣”等篇,斯得中耳。世謂太白短於律,故表明之。(《詩源辯體》)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