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林寺(中國重慶覺林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重慶覺林寺位於重慶市南岸區蓮花山下。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百餘年前重慶最早的商埠郵票以此作為票面風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覺林寺
  • 地理位置:重慶市南岸區蓮花山下
  •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 級別: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類型:古遺址
概況,《渝州覺林寺碑記》,近代變遷,

概況

重慶覺林寺位於重慶市南岸區蓮花山下。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百餘年前重慶最早的商埠郵票以此作為票面風景。
重慶覺林寺重慶覺林寺
據《巴縣誌》記載:覺林寺興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距今已800餘年。宋朝名將余玠曾作《覺林晨鐘》云:“木魚敲罷起鐘聲,透出叢林萬戶驚。一百八聲方始盡,六街三市有人行。”
覺林寺明末毀於兵亂,清康熙二年(1663)僧雪痕重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僧月江增建山門、蓮池、亭子、橋樑、石塔等。其中石塔系月江和尚為報母恩所建,塔未成而月江圓寂,由其弟子善明繼師志續修,歷經16年完成。塔之圍恆門乃小牌坊,上書“報恩塔”三字,兩旁柱刻“因傳心法分三教,為建浮屠報四恩”對聯,後面額攜“佛光普照”四字照。
清代文人何彤雲寫有《游覺林寺》詩云:“一逕入蒼翠,尋幽來化城。小池魚可喚,深樹鳥無名。孤塔江中影,飛泉石上聲。僧閒能導客,筇履盡情行。”這首詩描繪出一百多年前的覺林寺,坐落在蒼翠的茂林里,殿堂亭閣,抻以魚池飛泉,花妍鳥鳴;孤塔倒影於水中;岩石飛泉擊石發出請越的迴響。僧人導引著筇芝履的遊客,陶醉於山光水色中,倍增尋幽探勝的情趣。這么一座莊嚴幽靜的古寺,多么令人嚮往!

《渝州覺林寺碑記》

在清代,覺林寺經兩次重修後的建築輪廓和建塔的歷史,在乾隆時,分巡川東兵備道沈青任在其所寫《渝州覺林寺碑記》中,曾作了扼要敘述,屬於珍貴史料之一。而今碑雖堙歿不見,碑文尚抄留,特錄出供研究。
“重慶千古為渝州。漢唐以來,蜀東重鎮也。踞涪、忠、夔、巫之上游,面塗山、跨字水。佛圖關扼其西,朝天嘴鎮其東。鱗比萬灶,翅集千帆。環以三江,襟帶滬、敘、水陸要衝,勝甲他郡。其幽林邃室,寶梵鱗宮,在城者固多,而在對江者為尤勝。余自乾隆壬寅冬,奉命為川東觀察使。巡歷所至,展謁真武廟,登塗殺之巔,周覽形勢。概然溯江流之震撼排盪,山色之蔥蘢崒嵂,環城氣象,萬萬千千,經極雄觀,無與倫比。及尋字水、文峰山、海棠溪、黃葛渡諸跡,又獲其奇。而朝煙暮霞,風帆沙鳥,無窮之景,觸目紛然來者,更饒余趣也。顧最勝莫過覺林寺。寺在龍門山之麓。自太平門喚渡,越龍門浩,迂迴而入,層岩抱回,不見江面。而香林大開,寶塔矗立,歷級以上,式換新模。其前為春秋閣,入門為夫子殿,皆以崇關聖也。中為三世佛環堂,為十八應真;西為觀音閣;再西為講堂,為客座,為魚池,為文石,為佳卉;後為環橋,為塔院;東為僧房,為掛室,為福為廚。其廡為齋。廊外為左右亭,為荷沼。背為陰森竹,為崇岡,為環枝樹,為曲流,為松阿。山如環窩,而寺適在其中。空翠朝飛,瑞煙夜集,寂坐禪關,幽禽上下,但覺風生聒耳,草樹蒙葺。前人列為八景以歌詠之。蓋悠然別有天地也。寺之住持僧為善明,其師為月江。月江者誤浙錢塘人,姓王氏。祖德,官永州司馬,避亂入蜀,僑於巴。遭祖母喪,殯寺側。其父仲選遷資州,痛母墓之孤也,乃以月江為覺林寺僧。僧之母劉念子心切,前後付金七百。月江不敢私,誓願起九層寶塔以大親恩。即以後築台,名曰報恩塔。乃事未成,而月江志卒。卒之前夕,進善明,囑之曰:“能成斯塔,吾徒也。”善明將欲興作,而基已敗,不可植。又卜地遷吉,取土得宋淳佑花銀五流,銀翹尾而色青,重八兩,古所謂一流也,其面鑄淳佑年號,故知為宋時物。善明散其四而留其一,常以示人。惜又為偷兒竊去,其說詳前學使吳白華詩中。吾聞之始疑,及見白華詩而徵信。大眾因其有斯異也,群為鳩工庀材。有舍山石而後遲不與者,又荷天之靈以雷斧劈于田中,感而悉舍焉,遂以成斯塔之巨現。始工於乾隆丁丑(1757年)九月十七日,藏事於癸已(1773年)八月十四日。噫異矣哉!夫天,未有不欲成善果者也,況月江以一花銀,而天賜雷斧,非其肫誠感動,烏能若是哉!此豈獨可以風世,直可以壽世者也,吾添為使者,有善必錄,使者之責也。矧覺林寺之幽奇靜勝,更是足記者耶?吾前為潼江守,潼有護聖寺。聖壽寺,皆起而新之。吾亦自信為佛門護法也。因果之說不可知,而孝德可以不朽。吾深喜月江之不負其母,善明之不負其師;而大眾之能共成斯勝,以增吾渝之美談也。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大,四川分巡川東兵備道,加二級,記錄六次,仁和沈青士並撰書。 大清乾隆四十九年歲次甲辰九月穀旦。”

近代變遷

覺林寺乃十方叢林,一直香火旺盛,每逢農曆時刻的初一、十五,特別是正月的前半月,善男信女進香朝拜者絡繹不絕。鼎盛時期,住有僧徒數十人,晨鐘暮鼓之聲,響徹山谷。
光緒末,該住持為賀和尚(俗名賀長發,法號不詳),其人在當時巴縣佛教會任有職務,又是川東道僧官,袍哥舵把子,門下徒弟數十人,頗有聲勢,但因德行不正,破壞教規,被巴縣知縣耿保奎逮捕法辦,逐出廟門。之後該寺改為重慶幼稚工廠,收容無依無靠的孤兒,既作工,又讀書,隨即把設在城內南紀門的保赤所遷並於此,實際成為孤兒收容所,由重慶商會主辦,先後負責幼稚工廠的有王菊楫、李奎安、石榮延等人(這些都是當時商界有名望之人)。生產有木器、篾器、皮革等產品,除當時在廠里設產品展銷處外,還在市中區方家什字(現重慶賓館一帶)設門市經銷。後來幼稚廠停辦。約在三、四十年代此寺已無僧,相繼有宏章幣廠、××掐紙廠、福農豬鬃廠、川渝豬鬃漂制廠、新華牙刷廠等先後開辦於此。解放前,還作過重慶市十一區區公所駐地。
新中國成立後,此處先後興辦了新華皮鞋廠,新民塑膠廠,合成纖維廠。為改建和擴大廠址,陸續毀了佛菩薩塑像,所有殿堂亭閣,都變得面貌全非,只剩下“巍然七級入雲間”的報恩塔一座,算是當年的舊跡。十年動亂中,原寺址已全部改成廠房、職工宿舍和居民住宅,塔也遭到破壞。
1984年,市文化局為了保護文物古蹟報恩塔,曾撥款修繕塔身、塔邊及圍牆;在塔側還新建了一樓一底的四間古式房屋,為區文管所辦公用房。塔的周圍,新添花草樹木,砌成假山,培修面積約五百平方米,現被列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