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報酬遞增

規模報酬遞增

規模報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內部各種生產要素按相同比例變化時所帶來的產量變化。企業的規模報酬變化可以分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不變規模報酬遞減三種情況。產量增加的比例大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這種情形叫做規模報酬遞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規模報酬遞增
  • 外文名:Returns to scale
  • 分類:規模報酬變化
釋義,遞增原因,經濟學概念,

釋義

指產出水平增長比例高於要素投入增長比例的生產狀況。也就是說,如果所有的投入都增加一倍,產出將增加一倍以上。

遞增原因

勞動專業化分工
在大規模生產中,工人可進行更加有效的分工協作,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具體工作的效率要遠遠高於每個人從頭到尾完成每一道工序。這就是專業化分工帶來的好處,這一點早在18世紀就由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提出。在《國富論》中,他以大頭針行業為例,一個未受到專業訓練的人,一天只能勉強做一個大頭針,但如果將生產分為18個工序,每人只承擔一個工序,人均日產量達到4800個大頭針,專業化帶來的規模經濟是十分顯著的。
幾何尺度因素
某些幾何尺度的因素也暗含了規模經濟,如大型設備每單位產出的製造和維修費用通常就要比小型設備低。舉一個例子:把輸油管道的周長擴大1倍,這時油管的截面積(運輸能力)將超過1倍,每單位原油的運輸成本也隨之降低。
生產要素不可分割性
有些先進的工藝和技術,如電腦管理、流水作業等,只能在產量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採用,也就是說,這些大批量生產的工藝和技術通常是不可分割的。在汽車製造等行業,流水線作業的成本優勢就十分明顯,據統計,一家汽車廠商如果年產量超過30萬輛,成本就能比小規模生產大大降低。
財務因素
廠商活動的大規模化會給它帶來籌措資金、購買原料和半成品、銷售等方面的好處。例如,有時大廠商所需要的資金靠廠商本身的積累就可以滿足,同時憑藉其規模優勢可以得到銀行貸款和發行股票、債券方面的便利。在購買原料和半成品時,由於數量大,除了運輸上有利,還可利用規定質量、大折扣、訂立收購契約等有利條件,使生產成本降低。
以上這些因素就是所謂的規模經濟或批量生產的優勢,在20世紀初,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率先採用大批量生產的方法,從而降低成本,擊敗對手,成為汽車工業的巨子。
但是,帶來規模經濟的各種因素都是有一定極限的,當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進一步享受規模經濟的優勢就不太可能,此時,規模不經濟的因素開始占上風。例如,生產要素專業化分工就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無限地加以細分,分工太細會帶來副作用;一旦工人的工作成了一種機械化的運動,久而久之,就會使人產生厭煩的情緒,失去創造性思維,從而降低勞動生產率。再如,幾何因素的規模經濟含義也是有條件的。輸油管道的直徑不能無限制地擴大,直徑過大的輸油管道鋪設起來就十分困難,其成本必然增加。同時,規模的過大也可能使運輸費用增加,因為原料可能需要從更遠的地方運來,產品則需要運到更遠的地方去銷售。如發電廠的規模越大,電力輸送目的地也就越遠,結果電力輸送中的損耗也就越大,從而導致單位成本的上升。
當然,規模不經濟的原因還有可能來自其他方面,但其中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過大規模的生產帶來管理上的低效率。對任何一家企業而言,生產規模愈大,管理層次愈多,企業內的協調和控制也就愈加困難;信息在上下的傳遞過程中容易丟失或被扭曲,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工人之間的聯繫與交流也日益困難。由於決策者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信息,就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即使決策已定,真正付諸實施也需要更長時間,並且執行的有效性很難得到保證。這種管理上的局限性帶來了規模經濟報酬遞減。也有的經濟學家認為,規模報酬遞減規律只不過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一個特例,因為即使在長期內,仍有一些要素的投入(如管理要素)是無法增加的。例如,無論一家企業如何擴張到多大規模,總經理只能有一個。

經濟學概念

q=f(K,L)
K為生產要素資本投入量;
L為生產要素勞動投入量;
q為產量;
資本,勞動投入量按同樣比例增加到原來的λ倍(λ為常數),新的產量為q’
q’=f(λK, λL)
若:
q’=f(λK, λL)> λq=λf(K,L)
則表示生產函式的規模報酬遞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