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蘆黑星病

西葫蘆黑星病

西葫蘆黑星病是在西葫蘆種植期容易發作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該病主要危害葉片、莖及果實。幼葉初現水漬狀污點,後擴大為褐色或墨色斑,易穿孔;莖上現橢圓形或縱長凹陷黑斑,中部呈龜裂;幼果初生暗褐色凹陷斑,後發育受阻呈畸形果;果病斑多瘡痴狀,有的龜裂或爛成孔洞,病部分泌出半透明膠質物,後變琥珀塊狀。濕度大時,各病部表面密生煤色霉層。這種病可以稱得上是西葫蘆毀滅性病害,危害廣泛,難以剷除,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減產可達50%以上,直至絕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葫蘆黑星病
  • 別稱:西葫蘆瘡痂病、西葫蘆爛頭病
  • 分布區域:中國各大西葫蘆種植區皆有發生
  • 病原中文名稱:瓜瘡痂枝孢黴菌
  •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絲孢目
  • 危害部位:葉、莖、果實
  • 傳播因子:種子
  • 主要寄主:黃瓜、西葫蘆、冬瓜、瓠瓜等
症狀,病原特徵特性,發病規律,發病因素,防治方法,

症狀

為害葉、莖及果實。幼葉初現水漬狀污點,後擴大為褐色或墨色斑,易穿孔。莖上現橢圓形或縱長凹陷黑斑,中部易龜裂。幼果初生暗綠色凹陷斑,後發育受阻呈畸形果。果實病斑多瘡痂狀,有的龜裂或爛成孔洞,病部分泌出半透明膠質物,後變琥珀色塊狀。濕度大時,上述各病部表面密生煤色霉層。
西葫蘆黑星病西葫蘆黑星病

病原特徵特性

瓜瘡痂枝孢黴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 Arthur.),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有分隔,白色。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叢生,細長,大小(160~520)µm×(4~5.5) µm。分生孢子淡褐色,串生。病菌的生長發育溫限為2~35℃,適溫為20~22℃。

發病規律

主要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叢隨病殘體遺落土中,或以菌絲體潛伏種皮內及分生孢子黏附種子表面越冬。靠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氣流、雨水濺射傳播,多從氣孔侵入致病。氣溫20℃左右,相對濕度90%以上,或植株鬱閉多濕的生態環境利於發病。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5)陰雨天或清晨露水未乾時整枝,或蟲傷多,病菌從傷口侵入,易發病。
(6)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低溫、高濕、多雨或長期連陰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7)大水漫灌,低溫高濕、晝夜溫差大,夜間低溫、冷涼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前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西葫蘆黑星病西葫蘆黑星病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育苗移栽,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層藥土,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6)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穴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7)避免在陰雨天氣整枝;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防治,並清除病葉、病株,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8)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閒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棚室栽培的要注意溫濕度管理,採用放風排濕,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內濕度,減少葉面結露。
(9)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到葉面上,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0)利用嫁接育苗,可防治該病的大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