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水鏡

西湖水鏡

西湖水鏡,是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

西湖,原址在莆田市荔城區境內,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興化知府岳正所建,共有三堰,以中最大,腹圓成湖,廣可十五丈,取名水鏡湖,功滿之後,荷花盛開,出塵滴露,嫩莖戲麟,風閒翠扇,嬌艷競爭。岳正太守邀賓泛舟其中曰:“此乃小西湖也”,並自書“小西湖”三字並詩,立石湖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湖水鏡
  • 地理位置:莆田市荔城區境內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歷史沿革,景觀特色,景點現狀,

歷史沿革

“西湖水鏡”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如今是名存實亡,成為歷史的遺憾。
洪武十二年(1379)指揮程升,以增設軍士,城隘難容,奏請辟城,乃越東北寧真門舊濠(即今觀橋頭之南)跨烏石山(東岩山),再東下前後埭與舊城合,延袤十有一里,周二千八百三十丈;門四:東西仍舊不變,南改望仙門曰迎仙門,後又改迎和門;北改望京門為拱辰門,東改望海門為鎮海門;西門原名肅清門,後更改為永清門。四城門各建觀敵樓,巍峨雄偉,極具氣勢。城牆基廣丈六,基石深六尺,高二丈四,分二千九百六十二堞垛,水濠闊二丈,深一丈,因之原北門舊河,其位反在城裡中央,河帶已經歷幾百年,湮塞幾可旱波。
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岳正左知興化,城中州峰烏石諸山之水濫流缺道,遂瀣河取土,填雷壇之塹,並築一閘三堰,引注堰流,在明宗書院前曰上堰,在城隆廟邊曰中堰,在元妙觀附近曰下堰,再下為兼濟河,水出水關入新濠流入股溝矣。
邑人彭鵬,字奮斯,號古愚,初任三河知縣,景擢任廣東巡撫,以治行卓越,操行導廉,治粵極有政聲,曾獲高宗綸紹獎榮,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元日勞殉廣東任所,因愛桑梓,故遺命罄其多年積俸二千金,囑彭姓族人再加人力助疏之,鏡湖再露清波,迄今三百餘年,亦時有修建,始有之“水紋晴外漲,鏡鏡曉來清。桃李爭去放,詩景沁遊人。”這些都是舊話。

景觀特色

三堰以中大,腹圓成湖,廣可十五丈,取名水鏡湖,功滿之後,荷花盛開,出塵滴露,嫩莖戲麟,風閒翠扇,嬌艷競爭。岳正太守邀賓泛舟其中曰:“此乃小西湖也”。並詠詩云:“性癖耽山水,莆陽不負吾,林巒清似滴,城郭隱如無,天險關形勢,神靈效畫圖,全功些子欠,我設小西湖”。自書小西湖三字並詩,將立石湖濱。時有書生林召者,路經石鋪,觀岳詩後,戒石工莫刻詩“林巒清似滴”之“似”字,石工遂以召言告岳正知府,岳正親詣問故,召遜謝而徐曰“似與如未免合掌,更似字為‘欲’字如何?”公拍掌大喜,再拜謝字,並贈束帛,遂改“林巒清欲滴”,立石時士林誦岳知府之賢及召之雅,至今傳為佳話。
湖之左右兩邊,園林甚多,以上堰方主事成郁之青蓮閣,林知府鳴盛之漁隱水榭,又有西源亭、綠天閣,宋家香皆稱名勝;下堰林尚書雲同之讀書園,尤為妙境。湖濱有宋公祠,郡人報其浚湖功也。1562年倭寇入侵莆田,城陷祠毀湖壅,至萬曆四十七年(1619)分守徐良彥再浚小西湖,重建岳公祠,並在南北堤岸偏栽桃李,以示扶植斯文之意,其後徐公亦因之並配祀岳公祠。清代湖堤多被附近居民侵用,水中瓦礫廢物,隨時可見,逐漸堆積成山,一泓衣帶,數里鏡湖,將又無涓滴而已。

景點現狀

過去的西湖既是一個景點,又是一個調節城市氣候,保持生態平衡的好地方。可惜在十年前因盲目擴建,突然在西湖冒出一座“西湖電影院”,從而使之大煞風景,令人們難以接受的現實存在。“小西湖”這個優美名稱只能在莆陽文獻中才能覓見而已,而地圖上,人們眼光中則永遠失去了,失掉的東西是永遠追回不來了!這就是一個大缺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