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宮

西洋宮

西洋宮又稱“林九娘祠”、“林九娘祖殿”、“順懿夫人宮”、“普濟崇福宮”,俗稱西洋宮,與古田縣臨水宮、福州下渡陳靖姑故居並列為陳靖姑文化發祥地。在羅源縣西部的飛竹鎮飛竹畲族村境內,距羅源縣22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洋宮
  • 地理位置:福州羅源
  • 又稱:林九娘祠
  • 建造:天福年間
名稱來源,修繕發展,景觀,地圖信息,

名稱來源

飛竹畲漢民眾相傳,唐大曆至天成年間,閩縣(今福州)下渡陳昌之女陳靖姑,與羅源縣飛竹村林忱之女林九娘和羅源縣城孝巷陶姓之婦李三娘結為師姐妹,潛心道法,在福州、古田、羅源等地斬魔除妖,護胎佑產,扶危濟難。後 唐天成三年(928年),福州地區災害頻繁,妖魔作亂。同年夏季,林九娘受命在飛竹塔里山老鴉洞除老鴉精;而身懷六甲的陳靖姑在福州龍潭角祈雨,不幸被長坑鬼所害,林九娘痛哭不已,不久在西洋田中絕食身亡。飛竹民眾為紀念林九娘,於天福年間(936~944年)在該處建“林九娘祠”,後改稱“林九娘祖殿”。陳靖姑敕封為“順懿夫人”後,殿內增奉陳靖姑、李三娘神像,改稱“順懿夫人宮”。南宋間,宮擴建,稱“普濟崇福宮”。因地處飛竹村之西,又因宮建田洋之中,故俗稱“西洋宮”。

修繕發展

明初期,宮廟破損,嘉靖年間(1522~1566年),由信士蔡峰募捐重修正殿、前殿及梳妝樓。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梧峰(今梧桐)境鄉人黃聘人再次捐募修理正殿、前殿。飛竹境畲族鄉人藍禮銓獨自捐建石刻牌坊、下馬亭、甬道。清道光至光緒年間,當地畲漢信眾又建夫人宮、太保殿等殿堂,占地總面積擴大至8畝多,其建築規模居羅源縣各祠廟之首,與古田臨水宮同享盛名。據明、清版本《羅源縣誌》記載,宋、元、明、清時期,西洋宮香火極盛,尤其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元宵節之間,羅源及福州、連江、閩侯、古田、長樂福安等地信眾皆前往分香火。農曆八月十五日,已婚未育婦女多到西洋宮向陳靖姑神像換繡鞋“求子”。60年代,西洋宮廢圮。
1995年,福州、長樂等地數名台胞寄信並捐款數萬元,倡議重修西洋宮。次年建成正殿。1997年,福州鼓山等地信眾捐雕陳靖姑、林九娘、李三娘木質神像3尊,從福州運至西洋宮,安置於殿內。此後又陸續建成正殿、三清殿、法主殿、玉皇殿、觀音閣以及前殿(戲台)等建築物,建築面積近4000平方米。

景觀

西洋宮,周圍綠樹成蔭,環境幽靜,還有不少與陳靖姑、林九娘等有關的遺址和傳說。正殿後崖左右兩側分別有龍井、虎井,井水清澈,豐不溢,旱不枯。正殿西北側,有林九娘墓(一說陳靖姑墓),墓呈六角形,墓面為石構砌,直徑3米。墓前鎮石龜,龜背安石劍,劍長l米,闊20公分。據道光版《羅源縣誌》載,劍正面篆刻“敕封淑靖夫人”,旁鐫“至治元年,孟秋吉旦”、“住庵林德造”等字樣;劍背面鐫“都勸首李守真、林道永、余道拱"等12字,今存石劍半截,仍有部分文字可辨。正殿前有一石,形如伏龜,上勒“登?GFDA7處”3字,旁鐫“侯連敬書”。傳聞此石為林九娘屍解處。“登?GFDA7處”東側有一山澗,舊時建有“百花橋”,今僅存部分遺址。距西洋宮西北側為鼓角岩山,山之東南面石壁巍峨,岩中有一洞,地勢險要,傳聞系陳靖姑、林九娘藏放經書處。洞口小、洞腹大,可容納百餘人,洞口舊時藤蔓垂地,人可順藤攀登而上。鼓角岩山腳還有一石洞,洞先垂直而後折向西,垂直部分直徑3米,深約5米,高1.2~2米不等,長約1公里(因泥土淤積,今可見部分僅100米)。洞內古時因棲息老鴉,故稱老鴉洞。眾傳林九娘除老鴉精即在此處。距西洋宮東南側一公里的佳川嶺後田中,還有一石,石長15米,高10米,從石頂部至底部裂有一縫,猶如劍劈,當地畲漢民眾稱為“試劍石”。眾說是陳靖姑與林九娘前往白塔寺降伏鐵頭和尚時,路經此處,突想起鐵頭和尚頭顱堅硬如鐵,還有鑽地之術,因此陳靖姑想試劍的鋒利,便拔出在石上輕輕一划,結果岩石裂開一縫。此外,西洋宮周邊還有不少奇石怪洞,吸引不少遊客。

地圖信息

地址:羅源縣飛竹鎮西洋坡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