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沃石窟

西沃石窟

西沃石窟位於新安縣正北40公里西沃村東、黃河南岸的垂直峭壁間。它背靠青要山,面臨黃河水。自東向西依次有浮雕石塔四座,石窟兩座。在塔與石窟間有若干個小佛龕。石塔均為浮雕樓閣式方塔。一號七級,高200厘米,每級之間有大房檐,塔頂有相輪、寶瓶。從下至上,一至三級每層刻一佛、二菩薩、三層以上,每層刻一佛。石塔右下角刻供養人題銘,下部正中是造像記,左、右及下部是供養人。二號塔三級,三號塔七級,四號塔五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沃石窟
  • 地理位置新安縣正北
  • 著名景點:石塔
  • 距縣城:40公里
概述,歷史,現狀,

概述

一號窟為主要洞窟,洞寬174厘米,深156厘米,高150厘米。洞門北向,窟內三面環繞低寶壇,全部造像均在寶壇上。正壁一坐佛結跏跌坐於方台座上,高74厘米,台座下部正中為博山爐,兩側二獅子。二弟子高60厘米,立於圓台座上,二菩薩高64厘米,立於圓蓮座上。左(西)右(東)二壁各雕一立佛二菩薩。立佛通高97厘米,菩薩通高80厘米,在東壁立佛身光上有小佛若干。窟頂作穹窿狀,雕飾為一個寶蓋。寶蓋中心是蓮花,外繞四身飛天,一身蓮花化生童子,面向 立佛,合十供養。飛天頭戴蓮花寶冠,披帛飄揚,手捧供物,雙腿後曲。飛天之外是彩雲,鮮花在空中流動。最外是蓮瓣、流蘇。
西沃石窟西沃石窟
二號窟洞寬95厘米,深54厘米,高94厘米。正壁主佛是帷幕龕下釋迦佛,結跏跌坐,說法印。兩側為二弟子四菩薩夾侍。窟頂並刻二朵蓮花。左壁刻造像題記,右壁刻供養人行列。
西沃石窟是黃河中下游岸邊的唯一的一處北魏石窟,它的發現,為我國石窟寺藝術研究增添了一項新資料,為確認北魏石刻佛像型式建立了年代學上的依據。

歷史

西沃石窟是1975年開山修路時被發現的,1984年洛陽市文物普查中,被命名為西沃石窟,這才引起了文物保護專家們的注意。西沃石窟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因為這裡處於小浪底水庫淹沒區,省文物局、省古代建築研究所等的工作人員將石窟整體搬遷到千唐志齋,進行了細緻的復原組。

現狀

西沃石窟,現位於千唐志齋東院一隅。該石窟鑿建於北魏末年,原址位於新安縣西沃鄉黃河南岸,是黃河中下游岸邊唯一一處北魏石窟,具有重要的文物、歷史和藝術價值,1986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石窟由兩部分組成:其一稍大,長寬高各約2米,內有石雕佛像11尊,頂部有浮雕蓮花、飛天,題記為“邑主王俊達發願修造”,建於北魏孝昌年間;其一稍小,內有石雕佛像7尊,建於北魏普泰元年。窟外有浮雕石塔4座。附近石壁間還有大量浮雕石佛、寶塔,總計浮雕佛像達278尊。雕鑿時間與龍門石窟及鞏義石窟相近,具有獨特的造像風格及較高的藝術價值。
在當年小浪底水庫動工後,北魏石窟因處於淹沒區,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研討,由省移民局撥專款於1997年7月將其整體切割搬遷至現址,1999年對外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