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果園村(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果園村位居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西北部,距辦事處6公里。東靠膠濟鐵路,西鄰膠州灣畔,南與葦山村相連,北與城陽街道接壤。相傳古代不其城南(今城陽區)有一片果園,元明時期(約公元1365年)果園西處有石、段、王三姓居住。明萬年間(約1640年) 牛氏八世祖稼率一支由城陽遷此,因居果園以西,故名為西果園,延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果園村
  • 所屬地區:華東
  • 地理位置:位居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西北部
  • 面積:土地總面積1230.75畝
  • 人口:1577人
  • 屬於:山區
具體介紹,歷史起源,人物故事,產業發展,地圖信息,

具體介紹

西果園村,1949年6月建立村政權。新中國成立前後隸屬即墨縣城陽鎮;1951年4月隸屬青島市嶗山辦事處流亭區;1956年7月隸屬青島市嶗山效區流亭鄉;1958年9月隸屬嶗山效區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10月隸屬嶗山縣仙家寨人民公社;1984年4月隸屬嶗山縣流亭鎮;1988年11月隸屬嶗山區流亭鎮;1994年6月隸屬城陽區流亭鎮;2001年至今隸屬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
1949年,全村土地總面積1230.75畝,其中農用地659.7畝。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用地不斷減少,2002年建設用地增加到632.7畝、農用地減少到286畝。域地均屬平原,土勢平坦,土壤肥沃,最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其中70年代的早春的大棚黃瓜,畝產值超千元,居島城之首。
2002年全村共有550戶,1577人,自然增長率為11‰,皆為漢族。姓氏有牛、尹、盛等10個,其中牛氏最多,共400戶,占全村的73%,尹氏次之65戶,占全村的12%。

歷史起源

明萬年間(約1700年),村東建倒座廟一處,總面積360平方米,四周壘以院牆,可能與名稱有關,大門與正房的門均面向北。廟大門寬1.5米、高3米,高木坎,木結構,朱紅漆。
正房五間,東西15米,南北6米,園木頂柱,出檐約2米,紅漆細加工。廟的外牆、房頂經幾代修繕,到40年代末均為青磚青瓦。廟內正中央塑有南海大師泥塑像一座,左右有兩女神保駕,其次是十箭金神左右各五位排立,東西牆壁畫有教育後人道德做人的壁畫。距院西北向有一鐘古樓,內有鑄鐵鐘一個,直徑與高均為1米,八個角。據後來看廟人所述,每逢初一、十五給南海大師燒香燒紙,平日裡有還緣的男女燒香。逢年寒節人們來燒香拜佛,絡繹不絕。
在倒座廟的北面修牛家祠堂一座,牛家祠堂占地約750平方米,四周院牆,前後兩排房。古式風格建築,每排房均五間,長15米、寬6米,屋內木結構、紅漆,中間有大型茶几,東西牆壁有字畫,院內有3棵參天柏樹,直徑約1米。
院外有兩排馬尾松和黑松,到深秋季節,林內鳥語成片。每逢年寒節,牛家支向的人們前來燒香拜祖。平日裡有喜事喪亡之事也前來拜祖。到建國前後,前排房成為臨時學校。柏樹也相繼砍伐,到破四舊的60年代,廟宇祠堂相繼逐步拆除,文革時—夷為平地。
西果園村是一個普通村落,但廣大農戶以勤勞樸實、團結善良、尊老愛幼的美德而聞名方圓。其中江風美就是典型一例。

人物故事

江風美,女,1936年6月生,流亭鎮雙埠村人。1961年與西果園村喪偶的牛銀裕結為夫妻。全家四代10口人。1964—1992年間,老公公、大公公、婆婆、丈夫先後患上了偏癱、食道癌、骨折癱瘓、腦溢血引起偏癱等多種疾病。其間,她一人承受了給老人看病就醫、侍奉老人,照顧丈夫前妻留下的2個孩子,維持全家人生活等各種困難,她操碎了心,但她無怨無悔。
前妻留下的2個孩子,在其料理下分別於1978、1980年“成家”。她的家庭美德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讚美。1998年,青島電視台為她作了專題報導。1999年被評為全國敬老好兒女金榜獎。

產業發展

西果園村歷代以耕為業。1949年建國初期,農業生產仍在傳統的耕作中徘徊,產量低,經濟收入不高。1956年農業合作化後,生產條件有了改善,糧食產量逐年提高,並開始試種蔬菜,且種植面積逐年擴大。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西果園村被青島市確定為蔬菜專業隊,糧、菜結構調整為3 :1,即糧田195畝,蔬菜地460畝,每畝平均產量分別達到450公斤和4000公斤。1984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種植技術進一步提高,蔬菜品種進一步增多。是年蔬菜面積增到500畝,建蔬菜大棚200個,小拱棚300個,蔬菜品種增到20多個,全部利用機灌,畝產值超千元,總收入達50餘萬元。加之其他農業收入,全村農業總收入達60 余萬元。進入90年代,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建設用地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到2002年全村共有種植蔬菜面積286畝。隨著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種植技術不斷提高,蔬選單產總收入達300萬元。
西果園村辦企業起步較早,1958年成立了青島市第一個農民建築隊——西果園建築隊。是年有專業技術人員3人,建築工人80人,固定資產3萬元。後規模逐步擴大,到1970年,專業技術人員擴大到12人,建築工人達到200人,固定資產達20萬元,年創收70萬元,居當時嶗山縣農村之首。1965年辦起了第一個村辦工廠—麵粉加工廠。承接村民糧食加工、糧面兌換和對外服務。後又相繼辦起了機械加工廠、鑄造廠、鍍鋅廠、大棚廠、預製構件加工廠等,使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到1983年,村辦工業產值達280萬元,實現利稅20萬元。進入90年代,發展經濟走招商引資之路,村委築巢引鳳,優質服務。1996年村投資100萬元建廠房2000平方米。是年第一家外資企業—韓國韓永箱包有限公司落戶西果園村。到2002年,共引進外資、內資企業8家,年產值達億元,實現利稅一千萬元。
二產的發展給三產帶來了商機。到2002年全村先後辦起飲食服務、百貨店、理髮店、家電維修等20餘家,實現利稅30餘萬元。2002年全村一、二、三產業總收入14500萬元,村可支配財力80萬元,人均收入4350元。經濟的發展,給廣大農戶帶來了實惠,1992年村兩委為村民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是年參保人數達180人,到2002年參保人數增到了310人,村為每人每年補貼24元,2001年為60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貼120元,並每逢老人節、春節等節日,發給一定數量的糧、油、蛋等生活食品,深受人們的讚譽。村兩委尊老愛幼,十分關心獨生子女的成長,自1991年至今,全村獨生子女備用金由村支付,累計達10萬元,對義務兵家屬每年支付2萬元,2002年每人補貼達到6000元,對生活困難的村民,定期研究,給予不等數額的生活補助,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西果園村兩委十分重視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的治理。生活用電和動力用電充分定時。1965年村建自來水引水到街入戶。1983年投資180萬元,引用青島二水廠標準水。1976年村投資150萬元,在全山東省農村率先建四層居民樓,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5個樓座,容納170戶,680人入住。1985年村委投資10萬元,新建幼稚園一處,占地2500平方米,融學習、娛樂、活動為一體,被命名為青島市一類幼稚園。1993年至1996年,村兩委相繼投資180萬元,修建村級柏油路600米,面積12000平方米,硬化道路500米、砌水溝1200米,安裝路燈40盞,道路兩側植樹500餘株,栽種月季、冬青等供人觀賞的花木上千株。現今漫步西果園村給人以全新的感覺。
村兩委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使精神文明建設結出豐碩之果。1998年起先後被青島市命名為“文明村莊”“青島市依法治理示範單位”,“城陽區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受到各級政府的肯定,村兩委決心在今後的工作中以“三個代表”為指針,開拓創新,在近幾年內,把西果園村建設成經濟強大、環境優美、居住高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地圖信息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