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山書舍記

《西施山書舍記》是明代文學家徐渭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平易樸實的筆調,敘說關於西施山的古老傳說,描寫眼前景色,記述所思所想。淡淡幾筆,便描摹出一副賞心悅目、和平寧靜的山光水色。文章關於今古變遷的一番議論,透現出他悼古的一縷淡淡哀愁,蘊含著喜愛現實生活的一片真情,而又交織著對於時事易變的輾轉思考。複雜的人生,矛盾的思緒,在這篇文章中表現得恰到好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施山書舍記
  • 作者:徐渭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徐文長全集》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施山書舍記
西施山去縣東可五里,《越絕》若《吳越春秋》並稱土城,後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蓋勾踐作宮其間,以教西施、鄭旦而用以獻吳。又曰:“恐女樸鄙,故令近大道。”則當其時,此地固要津耶?
更數千年,主者不可問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山高不過數仞,而謎宙叢灌疏篁,亦鮮澄可悅。上有台,台東有亭;西有書舍數礎,舍後有池以荷。東外折,斷水以菱。而亭之前則仍其舊,曰“脂粉塘”,無所改。出東南,西而山者,聳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繞其舍而畝者、水者,不可以目盡;以田以漁以桑者,盡畝與水無不然。余少時蓋觴於此而樂之。茲伯子使余記,余雖以病阻其觴,然尚能憶之也,率如此。
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宮,當傾都之孔道,而今變而且遷之。一旦寥寥然為墟落,田夫野老耕釣徘徊於其間,或拾其墮釵於鋤掘。迨於陰晦,又往往詫野火轉燐於夜歸牧唱之兒童。宜無不感而噓,資野人之聚而談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優伎以農桑,本業專而謠俗厚,則有識者又未嘗墊譽蜜灑不忘其悲而為之一笑也。伯子聰敏擅文譽,達事變,試從讀書暇,一登茲山而望之,或觸於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儻亦一解頤耶?
伯子名濬,字景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孔道:大路,通道。
2.野火轉燐:野外荒墳中飄轉的燐火,俗稱“鬼火”。
3.野人:鄉野之人,農夫。
4.優伎:泛指歌舞表演。
5.謠俗:風俗。

白話譯文

西施山在縣城往東約五里,《越絕書》及《吳越春秋》都稱它為土城,後人才改為現在的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大約是勾踐在這裡建造了宮室,來調教西放兆戀施、鄭旦,拿她們去獻給吳國。又說:“怕這兩位女子鄙陋簡樸,所以叫她們住在大路附近。”那么在當時,這裡本是極繁華的要道了?
過去了數千年,它的歷代主人已難以知道了。商伯子花了一些代價擁有了它。山不過數仞高,然而叢生的樹木與稀豌的竹子,卻也鮮亮可喜。山上有台,台的東邊有亭,西邊有幾間書屋,屋後有座池塘養著荷花,從東向外轉過去,截住流水用來養菱並在上面築了亭子,前面則還跟從前一樣,叫脂粉塘,沒有什麼改變。東、南、西三面的山,高聳青翠難以盡數,全都是名山。環繞著書屋的田地水塘一眼望不到邊。所有的田地與水塘,無不用來種稻養魚植桑。我捉朽辯拔年輕時曾在這裡飲酒作樂。現在伯子讓我作文記敘,我雖因病不能前往元旬拳飲酒,但還能夠記起它來,大體就是這樣。
唉,土城,不過一座山而已,起初因為是美女歌舞的宮殿,對著極為繁華的大路,而今早已有了變遷。一旦寥落之地成了村落,農夫老人在其中耕種、垂釣、徜徉,有時還在鋤草據地時撿到她們遺落的頭飾;到了天色昏暗之時,入晚唱著歌歸來的牧童又常常驚訝地看見閃動著的鬼火,這些應該都是讓人感慨嘆愧、可供鄉野之人聚集談論的材料。至於如今以質樸取代了艷麗,以農桑生產取代了歌舞表演,專事農業而風俗淳厚,則有見識的人未始不會忘其可悲而為之一笑。伯子聰明而有文名,通曉事物的更迭變化,如能嘗試著在讀書的餘暇,登上這座山眺望一下,或許看到那些景象而有如我前面所說的那樣的想法,姑且拿來體味體味,或許也能為之一笑吧?
伯子名濬,字景哲。

作者簡介

徐渭(1521-1593),明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字文清凶燥習,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為諸生十餘年,入浙閩總督胡宗憲幕,參少遙芝與策劃平倭戰爭,深受器重。胡宗憲下獄,遂浪遊四方。晚年卒於貧病之中。徐渭才情超逸,詩文富有獨創性,書畫自成大家,戲曲名重一時。著作有《徐文長集》、《四聲猿》、《南詞敘錄》。
伯子名濬,字景哲。

作者簡介

徐渭(1521-1593),明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為諸生十餘年,入浙閩總督胡宗憲幕,參與策劃平倭戰爭,深受器重。胡宗憲下獄,遂浪遊四方。晚年卒於貧病之中。徐渭才情超逸,詩文富有獨創性,書畫自成大家,戲曲名重一時。著作有《徐文長集》、《四聲猿》、《南詞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