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築史

西方建築史

西方建築史指西方建築物的歷史或對西方建築歷史的研究,即對西方建築物的既往或建築活動的既往進行的調查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建築史
  • 外文名: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 研究方向:對西方建築歷史的研究
  • 中西方差別:幻想與理念
主要分類,研究演進,建築風格演進,古埃及建築,古西亞建築,古希臘建築,古羅馬建築,中西建築比較,

主要分類

中國對建築歷史的研究一般分為西方建築史和中國建築史。根據時間又分別分為古代史和近現代史。西方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對象是西方的古代建築,事實上是一脈延續至今的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時期的建築。
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和美國建築史的研究是按照現代對於世界建築風格變化的認識按文明圈劃分門類,以時間先後列序並綜合評價。其中有歐洲及中近東建築風格,遠東建築風格,非洲建築,瑪雅建築,印度建築等。

研究演進

從世界範圍來看,建築歷史的研究經過了一個從片面到全面,從自我本位到相對中立的過程。其中以英國的建築史典籍弗萊撤建築史為例,一開始只列出了西方人是已久的從中近東初期文明風格到文藝復興風格的主線,而後來才出現的建築之樹中引入了當時已經開始研究的遠東建築風格以及其他一些非歐洲的風格進入,但是只是作為相對於歐洲的歷史性風格而言的非歷史性風格出現。而到了1961年,因為對東方的持續研究使得西方的學者認識到了東方風格的歷史性,因此將建築之樹變成貫穿始末的兩大部分,並且將非歷史性風格更名為東方風格,將歷史性風格更名為西方風格,取消了建築之樹。後進一步將東西兩大部分同時取消,而將各個文明圈內的建築風格演變用時間分章節,並且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專家專門編寫特定地區條目。這也是符合世界歷史學研究的總進化過程的。

建築風格演進

古埃及建築

古埃及建築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其建築分為3個主要時期:一是古王國時期的建築以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為代表。古埃及的建築師們用龐大的規模、簡潔沉穩的幾何形體、明確的對稱軸線和縱深的空間布局來體現金字塔的雄偉、莊嚴、神秘的效果。二是中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石窟陵墓為代表。這一時期已採用樑柱結構,能建造較寬敞的內部空間。建於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實例。三是新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神廟為代表。它主要有圍有柱廊的內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廳和只許法老和僧侶進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組成。其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和盧克索的阿蒙神廟。

古西亞建築

古西亞建築古西亞建築在兩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築兩河下游的文化發展最早,同埃及約略同時。公元前四千紀,在這裡建立了許多小小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9世紀之初,巴比侖王統一了兩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在建築方面,古希臘人的遺產可以認為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希臘建築所包含的形象模型。這些模型首先包括一系列裝飾物術語、雕塑以及風格,多多少少被全盤接受,或者斷斷續續被使用和廢棄。即使失寵,也不能輕率斷定它們已經從西方建築師們的資料庫中完全消失了。希臘建築留傳於世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希臘人對建築的本質看法。建築形式總是讓人被動地接受,而關於建築的本質看法只能意會於心,而本能經常發現於一些顯而易見的地方。人們知道要恰當設計一個建築物的維度,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比例。這種觀點是希臘人的,不管在本質上,還是在選擇適當的比例上。這種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再次現身,有時建築形式的完美性不厭其煩地重複一些偏愛的形狀。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式、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西方建築史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回響。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讚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誌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是美國第一座後現代主義的大型官方建築。樓高15層,呈方塊體形。外部有大面積的抹灰牆面,開著許多小方窗。每個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裝飾物,排列整齊的小方窗之間又夾著異形的大玻璃牆面。屋頂上還有一些比例很不協調的小房子,有人讚美它是“以古典建築的隱喻去替代那種沒頭沒腦的玻璃盒子”。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詹森,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詹森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鐘。詹森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採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採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義大利威尼斯一座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繫,因而不能滿足一般民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繫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已開發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藥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中西建築比較

中西建築風格的不同,從本質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國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則較重視科學與宗教;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且講究並存與一體性,西方則重不同時代或多種流派的獨特精神,等等。文化傳統的不同反映在建築風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築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幻想與理念
法國著名文學家維克多·雨果高度概括了東西方兩大建築體系之間的根本差別,他說“藝術有兩種淵源:一為理念——從中產生歐洲藝術;一為幻想——從中產生東方藝術。”也就是說,西方人在造型方面,使建築具有雕刻化的特徵,其著眼點在於兩度的平面與三度的形體。而中國建築具有繪畫的特點,著眼點在於富於意境的畫面,不很注意單座建築的體量、造型和透視效果,往往致力於以一座座單體為單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間上延伸的群體效果。西方重視建築整體與局部,以及局部之間的比例、均衡、韻律等形式美原則;中國重視空間,重視人在建築環境中的“步移景異”的空間感受。可以說,歐洲建築的理念性集中體現在一個“實”上,中國建築的幻想性集中體現在一個“空”上。
2、模仿與寫意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起源於模仿,藝術是模仿的產物。希臘建築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對不同性別的人體分析性;中國人則重視人的內心世界對外界事物的領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藝術地體現或表現出這種領悟或感受,即具有很強的寫意性。中國人也講究逼真與論證,但須以寫意性的“傳神”為前提。比如,我國古典建築物上的形如飄風的飛檐翼角,其傳神的寫意性很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激情和心理感染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