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遺址(甘肅省平涼西山遺址)

西山遺址(甘肅省平涼西山遺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山遺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中台鎮許家溝村唐家河社西側的西山東南部達溪河流域下游,面積20萬平方米。屬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間雜有秦漢時期遺存。

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西山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山遺址
  • 位置靈台縣中台鎮許家溝村
  • 面積:20萬平方米
  • 年代:秦漢時期
  • 類別:遺址
  • 所屬國家:中國
  • 氣候類型:中溫帶濕潤氣候區
遺址特點,發掘過程,主要葬群,發掘意義,

遺址特點

西山遺址位於靈台縣中台鎮許家溝村唐家河社西側的西山東南部達溪河流域下游,面積20萬平方米。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間雜有秦漢時期遺存。
1987年發現。遺址斷面上暴露有較多文化層,厚1~4米。遺蹟主要有袋狀灰坑、條形灰層、紅燒土堆積層、白灰硬面半地穴住室和房屋基址等。遺物主要有石斧、石錛、石刀、石環等石器和尖底瓶、陶缽、陶盆、陶罐、彩陶缽、彩陶盆等陶器,以及大量獸骨和少量蚌殼。陶器典型紋飾有繩紋、籃紋、附加堆塑紋、劃紋、線紋,部分為素麵磨光或施紅陶衣,彩陶以紅地黑彩繪圓點勾葉紋為主,並見少量桔紅地白彩幾何紋。
西山遺址分布面積大,文化堆積厚,既有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也有秦漢時期墓葬及遺物。遺址周圍還發現了同時期的聚落址,面積均在1~3萬平方米。西山遺址是達溪河流域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史前遺址,具有大型中心聚落的特點,是仰韶文化向西北發展的重要實證,對研究西北地區史前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發掘過程

由甘肅省文物考占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聯合組成的“早期秦文化調查、發掘與研究”課題組,在2004年西漢水上游考古調查的基礎上,2005年以來,對調查發現的3箇中心活動區之一的禮縣西山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發掘工作集中在2005年3月至7月進行,西北大學師生參與發掘。之後,結合發掘資料的整理又作了數次調查。經過幾年來的工作,發現周時期城址l座,發掘出大量周代灰坑、墓葬、動物坑等遺蹟,出土了陶器、青銅器等眾多文化遺物,並發現了史前時期較豐富的文化遺存。
西山遺址位於禮縣縣城之西、西漢水北岸的山坡上,遺址北邊是鸞亭山遺址,東距大堡子山遺址13公里。西山遺址地勢呈西南一東北走勢,原為西高東低的斜坡狀,由於近代開墾梯田,使其形成寬度不等的多級階地。
本次發掘的地點主要集中在“雷神廟”以西、遺址區的東北部。發現的周時期遺蹟,包括西周與東周兩個階段。西周時期遺蹟主要有6座墓葬和少量灰坑;東周時期遺蹟數量可觀,計灰坑170餘座、墓葬28座、動物坑10座、房屋基址5座。文化特點顯示其屬秦人的文化遺存。
灰坑廣泛分布於遺址區內,其平面形狀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圓形灰坑又分為口底同大坑,口大底小坑和口小底大的袋狀坑。坑內出上物主要為陶片和動物骨骼。陶器類有鬲、豆、罐、盂、三足瓮等。

主要葬群

墓地依照地勢分區埋葬,皆為長方形豎穴上坑墓,排列有一定的規律。西周時期的墓葬一為地勢較高處的3座墓葬,形制較大,墓向為東西向,墓主仰身直肢,有殉人和腰坑,隨葬品豐富;二為地勢低處的3座墓葬,墓向為南北向,墓主屈肢葬,隨葬品較少。其中M2003為此次發掘的規模最大的一座墓,長5.01米,寬2.6米,深1.1米。沿墓壁用原木和枋材搭建一長方形槨,其內置棺,棺施漆繪,棺外設頭箱。墓主人為一成年男性,仰身直肢,頭朝西。發掘時發現墓主頭骨上留有1個射進未拔出的銅鏃。墓南壁和北壁各設一龕埋置殉人,北龕殆人為約30歲的女性,有棺;南龕殉人戈約十五六歲的女性,身旁有1隻狗。墓底設腰坑,內埋1隻狗。隨葬器物分別置於頭箱、槨內、棺內和棺蓋之上,銅器有鼎3件、簋2件、短劍l件、戈1件、銅魚“件,玉器有璧、圭、璋、戈、塊、管,陶器有鬲、盂、獻、罐及海貝等。據隨葬器物特盧推斷,該墓年代當在西周晚期,侈口罐等器的秦式作風也已顯現。這是目前所貝最早的三鼎兩簋秦人銅器墓。
東周時期秦人墓,年代在春秋早期至戰國中期。較大形制的墓葬有棺有槨,小型墓葬具為一棺。多數墓僅有陶器隨葬,有鬲、盂、戲、罐、鼎、困等,較大的墓通常見有1件至2件銅器或出數件石圭。可辨別葬式墓葬的墓主,除一座為仰身直肢葬外,其餘全為東西向的屈肢葬,與關中一帶秦墓屈肢葬情況相同。只有直肢葬的一座墓發現殉人3個。
周時期的房址,分為地面式和半地穴式。地面式房址由於遭受後代破壞嚴重多保存不佳。F301是建築在一較大範圍的夯土台基上,夯土密實。其地處斷崖,現存遺蹟僅剩夯土台基和局部牆體基槽。據規模和牆,基下埋設有陶水管道的情況推斷,其應屬一處高規格的大型建築。F107半地穴式的房址保存相對較好,房址呈橢圓形,長約6.6米,寬5.9米,最深2.6米。北部堆積有密集的卵石,擺放規律,有火燒的痕跡和灰燼,殘留有陶器殘片和動物骨骼。門道設在北邊,東南部有供上下的台階,坑底和坑邊有柱洞多個。坑底西南踩踏面底部有橢圓涿坑,在不斷的活動過程中堆積形成多層較厚的睬踏面。
在遺址區發現馬坑7座、牛坑1座、狗及其他動物坑3座。其中K404一K407位於遺址東部的一處夯土平台上。夯土台南北長約17.5米,東西寬約18米,在台近南沿處,挖有4個長方形淺坑,每坑各埋1匹馬。馬作俯身狀,口中含銅質馬銜,兩側有骨橛,馬身下鋪蘆席,尾部置銅魚。在該組馬坑的近旁,有一直徑1.6米的圓坑,編號為 K408,坑中埋有羊頭、馬肢骨與牛肢骨。K403是1個大坑底部有2個小坑、小坑中各埋1匹馬的埋牲形式。經鑑定,埋的馬都是接近成年的馬駒。這些與墓葬區不屬同一區域的馬坑和牛坑,設有專門的地域,埋置講究,應與某種重大的祭祀活動有關。
城遺址發現於上述遺蹟集中區的外圍及其西部山坡上。其依山嶺坡勢而建,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稍偏西南一東北向,東部略寬於西部,長1000餘米,寬 80米至12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目前已發現的城牆長約 1200米,寬5米至6米;保存較好的部分殘高3米,系夯土築成。根據對城牆的試掘解剖,發現該城的主要使用年代在兩周之際。這是目前所知秦人最早的城邑。
發掘的史前時期的遺存中有灰坑70餘座、陶窯8座、房址7座、墓葬3座。除墓葬外,基本屬於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存。灰坑的形狀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在部分灰坑的底部發現有紅燒土、石塊和大量的灰土殘留,即“燒烤坑”遺蹟。出土的陶器有尖底瓶、盆、罐、杯、瓮等器類,彩陶占一定的比例。陶窯為豎穴式,窯室平面作圓形,底部用泥抹處理光滑,有較厚的紅燒土層。 Y108保存較好,由火塘和窯室組成.窯室頂部坍塌,底部有一圈寬約10厘米的進火口,口上置數個可挪動的扁圓形泥團,用以調節火力的大小,反映出其燒陶技術的進步。墓葬的年代約相當於龍山時代早期,皆東西向,墓主頭朝西,仰身直肢,其中2座墓隨葬有數量較多的陶器,有罐、杯、缽等器形。此類遺存可能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在隴南地區尚屬首次發現。

發掘意義

本次發掘的秦人早期大型聚落遺址,為了解秦人當時的居住形態提供了新的資料;發現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秦城和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秦人墓,其對探討秦人早期歷史和秦早期都邑的建立等情況,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證據;一批西周晚期秦人墓的發現,為進一步認識早期秦文化特點和探討秦人屈肢葬的淵源和意義,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證;成一定規模的馬匹掩埋坑及相關發現,是研究早期秦人祭祀習俗和宗教活動的寶貴資料,有望推動西峙地望及相關問題的探討。同時,西山遺址史前遺存的發現,為建立隴南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礎。尤其是龍山早期遺存的發現,對於全面認識甘青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的類型與分布,及其與周邊地區史前文化的關係,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西山遺址西山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