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大佛寺

西寧大佛寺

西寧大佛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教場街東南端,東、西面與青海省人民政府、西寧教場街甜食館等毗鄰,南面隔西大街與青海省農林廳辦公樓相對。它建於公元990年(宋淳化元年),是藏傳佛教的古剎,為藏傳佛教後弘期復興的聖地。過去,曾是西寧市城內的佛教四大寺院之一,建寺時間之早,名聲之大,遠在西寧市的宏覺寺、經塔寺、專經寺之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寧大佛寺
  • 地理位置:青海省西寧市教場街東南端
  • 得名原因:因殿內塑有“三賢哲”身像
  • 類型:藏傳佛教古剎
基本信息,歷史,建築特點,歷史創傷,

基本信息

藏傳佛教史上被稱為“後弘期”“三賢哲”的藏·饒賽、餚格迥、瑪爾·釋迦牟尼從西藏輾轉到青海後,曾一度在位於今西寧教場街一隅建寺修行,三賢哲均圓寂於青海,其中餚格圓寂於西寧。後來,信教民眾對該寺大加擴建。在佛殿內塑有三賢哲巨大塑像,故取名大佛寺,被看作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祖庭。它在我國藏、蒙古等少數民族民眾中頗負盛名,受到信教民眾的頂禮膜拜。
西寧大佛寺

歷史

建築特點

該寺初建於元代,傳說九世紀中葉吐蕃朗達瑪滅佛時,逃到青海的“三賢哲”格迥等人在此去世,以此為建寺緣起,形成一座寺院。因殿內塑有“三賢哲”身像,故稱之為大佛寺。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土官李南哥在西寧西大街重建西寧大佛寺,占地20餘畝,建有三層閣樓1座,經堂1座,僧舍、茶房等20餘間。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西寧衛奏請朝廷,敕賜額日“寧番”。1922年,第七世夏茸尕布根敦丹增諾爾布整修大佛寺。整修後的大佛寺占地約30畝,有前、後院、馬房和花園。前院有山門、經堂、僧舍等建築。後院建有大佛殿,佛殿為三層閣樓,在餚格供養地之上築起,高約20餘丈。
公元1922年,第七世夏茸承布根敦丹增諾爾布曾整修大佛寺。整修後的大佛寺占地約30餘畝,由前院、後院、馬房和花園等組成。前院建有山門、經堂、僧舍;後院有一大殿,是一組兩進兩側院的建築群。後院大殿仍為三層空心閣樓,內塑有三像,中為看格迥,兩邊為藏饒色和瑪·釋迦牟尼,佛像後壁是一組大型浮雕泥塑,畫面有山水人物、十八羅漢、佛本生故事等。大殿重檐歇山屋頂,飛檐起翹,青色瓦面,正脊裝有寶瓶,兩端設有獸紋,下部為藏式大牆面碉房式建築,上下漢藏建築藝術融為一體,殿前一對石獅,院內柳、沙棗、櫻桃等綠樹成蔭,花園內丁香、芍藥爭相開放,香氣襲人。解放後,班禪堪布會議廳駐西寧辦事處曾設在院內。

歷史創傷

1958年,殿內佛像被毀,“文革”中拆毀佛殿,近年來逐漸修復大殿l座7間。1978年,由政府撥款前院修葺一新。1985年確立為藏傳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同時又修建了後院和經堂。經堂為十世班禪行宮,坐北朝南,歇山式建築,高大雄偉,殿頂有銅寶瓶,殿脊兩側龍尾高高翹起。殿前一對石獅分立左右,石獅高2米,雄獅居左而踏繡球,雌獅居右而戲幼獅,口含石珠,造形極為生動。拾階而上,大殿一進7間。東側1間為班禪臥室,西側1間為接待室。正中5間,地毯鋪地,迎門為班禪法座,是班禪大師誦經、膜頂之處,法座上部建有閣樓式頂棚,法座兩側為佛龕。佛龕內供有40餘尊鍍金銅佛。經堂四壁掛滿唐卡,堂內飾以傘蓋、華幔,五彩繽紛,將經堂裝點得富麗堂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